《经历新疆——妇产科男医生的援疆日记》
第38节

作者: 阿曼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4-25 13:39:41
  转自王医生的博客,中间有完整的援疆过程。
  我个人走过的路——熟悉的“别人”整理的,感动了我自己,鞭策着我自己——原来我还曾经那样的满怀热情地逐梦——继续加油!
  王医生个人纪实——身边的“别人”整理
  王医生,男,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院长助理,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山东大学医学院妇科肿瘤专业博士毕业。2010年荣获大连市五一劳动奖章。

  他一路走来,是一篇励志正能量的好故事。
  求学
  王医生出生于大连市旅顺口区普通农民家庭。母亲多病,仅有的一位兄长是轻度智障的残疾人。特殊家境使他很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难,离开家读大学之前一直是父母重要帮手,精通每样农活,尽自己努力为父母分担家中的各种农活,尽可能地抢着做家里的重体力活。同时,他懂得读书对于寒门子弟的重要性,中学以后读书学习一直是班里最刻苦的学生之一。
  1988年考入大连医学院首届临床医疗大专班,不能再帮助父母分担农活,反而加重了家中的经济负担。他将精神上的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如饥似渴的投入到学习中,所有的科目考试都是班里毫无疑问的第一名。专科毕业后分配到大连奶牛场职工医院工作四年,其中的两年时间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专修妇产科专业。经过基层医院的锻炼,他中西医结合,勤奋学习理论和积极动手实践,建立基本的临床思维,能够独立处置基层医院遇到的各种病患和突发情况,为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95年作为妇产科专业唯一符合录取分数线成绩的考生考取大连医科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并以优异成绩顺利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考取山东大学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继续专注于妇科肿瘤转移机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
  在求学道路上,王医生吃得辛苦,甘于清贫,耐住寂寞。通过不断地学习,不仅个人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还极大地提高他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一直把握妇产科临床的最新进展,保证自己对患者临床诊治的较高水准。近年因工作需要,自学盆底专业超声检查诊断技术,能够独立利用二维和三维重建超声技术对女性盆腔解剖结构和功能进行精细分析,极大地提高盆底疾病的诊治水平,成为国内少数具备本项技术的妇科泌尿方面的医生。

  临床工作
  大学毕业后王医生一直致力于妇科肿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工作,在工作中,他尊敬上级医师,虚心学习,勤于钻研,并精于利用腹腔镜、阴式手术技术治疗妇科肿瘤,在妇科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放化疗和生物方法等综合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关注妇科肿瘤手术后盆底解剖结构及功能恢复的研究。
  2011年按照院领导的安排到白山路分部任妇科病房主任,没有因为远离总院而抱怨,积极开拓病源,保证科室的患者量,提高科室凝聚力,圆满完成院领导的工作要求,未发生一例医疗差错,做到了让领导放心的科主任。
  2012年回到妇产医院总院区,被安排到医院的窗口部门-门诊任门诊主任。在此期间制定各种适合门诊使用的规范和制度,更好规范门诊的医疗和护理行为,提高诊疗效率,规范诊疗秩序和质量,有效降低了门诊的投诉率,门诊收入实现50%的增长幅度。

  同时不等不靠,2012年率先在大连地区建立盆底障碍性疾病诊治中心,采用包括盆底康复技术、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等综合治疗方式治疗包括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粪失禁、*生活障碍、慢性盆腔痛等疾病,并利用盆底康复技术中的低频生物电技术,在辽南地区率先开展卵巢早衰等疾病的卵巢功能调节,同时对于子宫内膜菲薄性不孕症患者展开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妇女盆底疾病的诊治在国内属于新兴的分支学科,少有成形的诊疗经验。王医生边学边做,边做边总结整理,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套集科研、医疗、保健为一体的工作体系和团队,并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在国内妇科盆底诊治方面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多个国家级学术委员会任职,申请获批国家级、市级、局级课题各一项。每年均多次受邀在全国交流研讨会上做讲座。

  他诊治过的患者对他的扎实的专业水平无不信服。甚至有多位患者慕名跨省到大连找他看病。他也曾为许多患者解决了困扰多年、四处求医未能解决的病痛。
  为了更好地发挥所学,王医生在“好大夫”网站上建立个人主页,一方面将自己诊疗经验和典型病例与同行和患者分享,另一方面每天登录,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网页的访问量迅速攀升(他的名字曾一度进入百度搜索的首页)。
  作为贫苦人家走出来的医生,他秉持“医者,父母心”的行医理念,对所有患者均一视同仁,无数次拒收各种红包和“回扣”。坚持一个好医生当以“德”为本,以仁心施仁术,方能对得起自己多年孜孜苦求的理想。
  日期:2017-04-25 13:41:19
  转自王医生的博客2,中间有完整的援疆过程。
  我个人走过的路——熟悉的“别人”整理的,感动了我自己,鞭策着我自己——原来我还曾经那样的满怀热情地逐梦——继续加油!
  王医生个人纪实(2)——身边的“别人”整理
  援疆
  2009年,所在医院接到派驻专业人员援疆的任务。当时正值新疆09年的乌鲁木齐七五暴乱刚刚结束,母亲确诊乳腺癌症等待手术,而且母亲多年来不时发作的精神分裂症也受不得半点刺激。但是医院符合条件的人员只有8个,大家都有各自困难,他是最年轻的一个。作为十五年党龄的老党员,本着为组织分忧,锻炼自己的目的,在妻子和9岁儿的子支持下,主动报名,踏上了援疆之路。整个援疆期间都是瞒着父母,以外出学习为名离家。直到父母在电视上看到有关援疆干部返回大连,市领导机场接机的新闻报道后才知道过去的一年儿子是去援疆了。

  援疆路从沈阳集合出发到乌鲁木齐,再从乌鲁木齐坐上飞机飞越天山,到南疆最著名也是最大的维族人聚居城市喀什,然后坐汽车一路向西驶向帕米尔高原,最后到达目的地,中国最西边境乌恰县。当时13人的援疆队伍,一路看窗外的景色,越走越荒凉,汽车出喀什,窗外已无绿色,一片戈壁,漫卷黄沙吞吐天地之间。乌恰县是位于帕米尔高原的祖国最西边陲小镇,平均海拔2800米,全县人口5万人左右,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6个人,人年均收入1600元,属于缺医少药的贫穷地区。这里绿意少得可怜,平均每平方米有三棵草,就要划为绿地格外保护起来。乌恰县是游牧民族维吾尔族和柯尔克孜族等的聚居地,跟他们说话常常需要翻译帮助。从东边的开放城市大连,到最西的边境县,横跨祖国雄鸡版图的东西两端,直线距离5000多公里,虽然心里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到达县城所看到的景象仍然有强烈冲击和落差感。

  作为辽宁省首位妇产科援疆的医生,刚到县城时差还没倒过来,高原缺氧症状还没消失,遵照乌恰县人民医院领导的强烈要求,王医生在到达的第二天就进入工作状态。因为他们太需要像他这样医术水平的医生了。初到科室就发现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复杂原因造成妇产科有如下特点:医务人员学历偏低,职称低,临床技能和知识水平弱,整个科室在简单地重复着较低水平的医疗工作;科室的医生共9名(其中柯族4名),只有主治医师3名,助理医师2名,还有4名医生当时竟尚未获得助理医师资格;科室医生没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又缺乏和谐和积极向上的风气,工作具有盲目性和消极性;严重的医护矛盾、不同民族人的理念上的矛盾也影响正常的医疗工作;由于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薄弱,科室收治的患者中,产科仅仅是保持最基本的分娩要求,对于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缺乏处理手段,2009年的分娩量在600例左右,对于产程的观察、处理和催产素的应用存在很多不足,并且缺乏处理产科大出血尤其是剖腹产中异常情况的经验;妇科方面住院患者中90%为盆腔炎、**炎和宫颈炎,对于妇科手术实施的很少,一年仅20例左右,且均为宫外孕手术。

  在县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王医生直接被任命为妇产科主任接管科室。首先针对科室存在的最突出问题——科室风气和医护人员精神面貌进行改造,在科室不断强调了医护之间、医患之间必须和谐相处的要求,坚决避免医护之间相互指责和抱怨,杜绝对患者避免生冷硬顶,经过一个多月的协调后,科室风气有了明显改善,大家可以齐心协力完成科室日常工作和院领导下达的任务,让每位医护人员感到上班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科室风气得到扭转,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有凝聚力的团队。医护关系融洽后,患者也得到了温馨的服务,再没有出现关于医疗态度方面的投诉。同时,利用最短的时间完善科室接诊流程、抗菌素应用规范、妇产科各种急诊病例接诊流程、术前交代须知、术后诊治常规和随访常识等各项文件,确保在医疗工作中有可参考的资料,保证医疗的安全和流程的一致性。针对本科室年轻医师较多的特点,在日常查房和病例讨论中,通过反复提问、细致讲解等方式重点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条理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采用启发和引导等方式教授科室医生学习和工作的科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增强其未来发展后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