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新疆——妇产科男医生的援疆日记》
第39节

作者: 阿曼姐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王医生到这里后所做的第一个妇产科手术,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当地医院的人十分惊讶,像这样的手术,之前他们往往要做上3个小时。王医生的名气开始在医院里传开了。经常有电话半夜打到他宿舍,说有病人急需要做手术,他就得自己一个人在漆黑的夜里,骑自行车近半小时前往医院。
  艰苦的医疗环境也让王医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一天,门诊收治一位妊娠高血压孕妇,当地医生按照常规治疗。待王医生查房后发现该孕妇为罕见的HELLP综合征,作为妊娠高血压疾病中极其凶险的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治,会出现母子双亡的情况。关于Hellp综合征当地医生纷纷表示没有听说该病。王医生主任当机立断立刻实施剖宫产使母子转危为安。
  民族地区有一种习俗,女性一旦失去子宫就意味着失去家庭。因为少数民族的多产和医疗水平低下,往往胎盘植入患者很多见,剥离胎盘往往会导致大出血、休克而行子宫切除术。在乌恰县没有血库,用血需要到山下的喀什市取血,往返需要4小时,无法满足急诊用血的要求。王医生主任考虑当地民俗和实际的医疗条件,创造性地采用不强行剥离胎盘,将胎盘完整保留于子宫内的方法。术后应用米非司酮和MTX联合治疗方法,并利用彩色超声动态监测胎盘血流情况,待血流变小或消失,再行钳刮术。这种方法保留了数位妇女的子宫,并且无一例不良事件发生。这种方法既避免大出血和切除子宫风险,同时也开辟一条应对胎盘植入的新方法。

  援疆期间开展了乌恰县妇产科第一例宫颈环扎术;第一例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第一例经腹子宫悬吊术;第一例尿道悬吊术和会阴体成形术;第一例骶棘韧带悬吊术;第一例阴式子宫切除术和双侧附件切除术;第一例中低位产荂hong术。首次开展**镜检查术填补乌恰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没有**镜的空白,丰富了医疗服务项目,拓展了医生的视野,提高了科室档次。并提高宫颈病变的筛查率,保证妇女健康安全。

  由于当地的医疗水平偏低,生活条件艰苦,加之多产,妇女患上尿失禁、子宫脱垂的情况比较多,这类疾病导致农、牧民不能很好的劳作,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针对这种情况,王医生集中力量治疗此类疾病,极大地改善当地患者的生活状态,援疆期间共实施了**前后壁修补术、尿道折叠术、骶棘韧带悬吊术、会阴体成形术以及阴式子宫切除术共100多例。为了更好、更快提高科室整体手术水平,亲自带教,手把手教,使基础不同的医生都有所收获,为科室重点培养了民族和汉族各1名骨干医生,均可以独立完成此类手术。并将自己多年积累扎实的专业功底倾囊相授,为妇产科培养未来的人才,使科室具备发展的后劲。

  根据临床出现问题和大家感兴趣的问题通过集中授课方式达到学习目的,王医生抽出业余时间制作大量的幻灯片,利用院里的多媒体授课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援疆期间共给本科室授课20次,同时就“合理用血”和“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等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多次进行全院讲座。放教学录像10余次。赢得院领导和整个医院各专业人员的尊重和信任,也结下了深情厚谊。回连多年,还有当地医生遇到工作或生活上的困难来电询问讨教。

  查房和授课的实际效果在临床工作中得到体现,王医生援疆期间科室共抢救重度子痫前期、子痫、HELLP综合征和产后大出血患者累计30余例,保证了母子平安,有效降低了围产期母儿死亡率。
  数据统计显示:在王医生援疆之前,妇产科全年的手术量在110例左右,其中妇科手术仅20余例;科室月平均收入在10万左右。从王医生进科室以后每个月平均的手术量在40台左右,其中妇科手术约30台左右,科室月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科室奖金由全院临床科室的最低跃升至第一名。按照科室奖金分配制度,作为科室主任也可以参与分配,他将自己的那部分奖金全部做为科室基金,用于科室日常支出,一年总计约6000余元。

  援疆期间他共完成700余例手术,其中阴式手术100余例,经腹手术600例。
  由于乌恰县地处高原,气候干燥,经常是连续数月严重的浮尘扬沙天气。这里吃水困难,没有地下水,饮用水的钙成分按照正常水的标准是超标40多倍。同批13位援疆干部先后有3个人患上了肾结石,急性发作时剧痛不止。兼做援疆队伍保健医的王医生,还需要不定期地陪队友去喀什市医院做碎石治疗。
  这里工作上的忙碌填补了王医生对家人的牵挂和一个人的寂寞,各方面对他的需要和认可拥戴,也让他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边陲之城虽然艰苦,但这里的人善良淳朴,让他奉献得无怨无悔,也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日期:2017-04-25 13:42:06
  转自王医生的博客3,中间有完整的援疆过程。
  我个人走过的路——熟悉的“别人”整理的,感动了我自己,鞭策着我自己——原来我还曾经那样的满怀热情地逐梦——继续加油!
  王医生个人纪实(3)——身边的“别人”整理
  生活
  除了在学业上、专业上孜孜追求,在工作上踏实进取,王医生在家里也是有责任感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回父母家里,多年如一日,从来不用父母下厨。从5岁学会做饭之后,让父母到家能吃上热乎可口的饭菜对他而言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平日回到自己小家,洗衣服、做饭、收拾家,样样都做得有条不紊,愉快而毫无怨言。
  他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热爱生活的人。他擅长网球、足球、羽毛球、游泳、唱歌,喜欢户外活动,在大连是个有一定经验的户外老人儿,早期玩户外的很多人都记得一位诚恳、勤快的“小快哥”,和“阿曼姐”是户外圈里的模范夫妻。曾经挑战嵩山、千山、凤凰山、大黑山、绥中野长城的惊险野线,虽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不再轻易涉险,但是通过户外锻炼了体力和意志,结交了一群阳光温暖的驴友。

  公益(献血与助学)
  献血
  王医生在大学期间就参加过献血,近几年每过献血间隔期他就主动去献血屋献血,每次献血400ml或者2份机采血小板。血站多次因为急需A型血小板给他打电话,只要工作能脱离开,他都会随叫随到。2015年元旦献血400ml后,他已经累计献血6800ml,达到国家献血奖励的银奖标准。他说,“做为医生,我知道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做为工作中的用血者,我深知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意义。所以,只要我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坚持献血。”

  助学
  经历过艰苦的日子,刚毕业结婚时一直住宿舍或租房子,直到2010年,40岁的王医生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而农村家中的父、母、兄长都没有经济来源,王医生家里是两个人挣工资,养活6口人。所以他个人生活非常简朴,从不乱花钱。但是,他从2009年起每年坚持捐助希望工程的孩子,还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捐助,组织亲朋驾车去农村看望受捐助的孩子。身边的亲戚、同事、朋友谁有困难他也会毫不犹豫解囊相助。他常说,“钱不用多,够花就行。”

  事业追求
  虽然在“大连市妇产医院”工作了16年,已经是院长助理,有自己固定的患者群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当市卫计委领导找他谈话,调他参加新的“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筹建时,他又一次尊重服从组织决定,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新医院的建设中。
  第一次走进新医院时,医院还是露着砖坯的空架子,到处是建筑材料,尘土飞扬。看到这些,他没有灰心烦躁,反而有着面对新挑战的兴奋。他和他的队友们都认为参与这样一个医院从无到有的建设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尽情施展各自所长,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她成长壮大,这个经历,这份成就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谁都能遇到的。他和一群怀着理想、有拼劲的人一起进驻新的战场。

  一路走来,一个这样规模医院的建起要做的实在太多太多,多年的艰苦生活和意志磨练造就了王医生的坚强、能干。他每天穿梭在医院的各个楼层、房间,熟悉这里的每一个角落。他关心医院每天的建设,甚至是楼外院中新种的每一棵树、新延伸的每一条路都能让他欣喜。做为院长助理,他参与了医院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做为院感部的负责人,需要了解所有的医疗环节,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会有感染的风险。从详尽的制度建设到每一位员工的培训,从消毒设施环境到各个科室部门的日常检查,事无巨细,责任重大。王医生领着一位科员全部及时完成。与此同时,他还要做临床医疗工作、逐步建立盆底康复治疗中心并发展壮大。而配合院里其他工作,也是工作量巨大。

  超负荷的工作量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他热爱新医院和新的工作岗位,他的个人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力得到充分发挥。从筹建医院开始直到医院开业,他每日加班加点,节假日一天都不休息,全身心的投入。为了让医院更有生气,在医院还是工地的时候,他自己做了许多鸟窝,从家里拿来小米,想引来鸟儿在这里安家。
  2014年新年一过,他执着地迷上了一首歌,那英的“春暖花开”。他说,要在新医院里给患者们放这首歌,让患者感受我们的真诚和温暖。
  这就是王医生,一个勤学、敬业、爱家、爱生活的真诚医者。而那英的“春暖花开”唱出了王医生和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所有同事们的心声。
  “如果你渴求一滴水,我愿意擎起一片海;如果你要摘一片红叶,我给你整个枫林和云彩;如果你要一个微笑,我敞开火热的胸怀;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我陪你走到未来……”。
  王医生的身边人,写于建院之初。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