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44节

作者: 阳光明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官员听到这件事情后大怒,必须好好惩治一下这个王阳明,这次派了一个级别比较高的,分司按察副使,名叫毛应奎,这个人是个讲理的人,不动粗,好好地给王阳明说事儿,晓以祸福利害关系。王阳明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给毛应奎讲道理,这一讲毛应奎便跪了,当即被王阳明的学问和人格所折服,不仅没有为难王阳明,反而跟王阳明成为朋友。

  毛应奎这个人先后多次出现在王阳明的文章中,后来毛应奎退休,要回桐江书院当老师去了,王阳明还特意写了一篇《送毛宪副致仕归桐江书院序》。毛应奎为自己吃饭的地方起了个雅名,叫“远俗亭”,非要王阳明给这个亭子写一篇记,王阳明不好推辞,便写了一篇《远俗亭记》。
  在《远俗亭记》中王阳明表达了自己对“远俗”和“从俗”的理解,也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 。”“苟同于俗以为通者,固非君子之行;必远于俗以求异者,尤非君子之心。”
  日期:2017-08-31 21:45:09
  第五章|||第二节:授业解惑,长夜漫漫(下)
  王阳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奢香夫人的后人,当地宣慰使安贵荣对王阳明尤其敬重有加,派人馈米肉,给使令,既又重以金帛鞍马,王阳明都推辞不受。安贵荣表达了自己的敬重之情后,时机成熟,多次向王阳明请教政务。

  王阳明也是投桃报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一给予帮助,当时朝廷本来准备在水西设卫,基础设施都建造了一半了,但是突然间停工了,只留下了驿传,安贵荣对这件事情非常愤怒,想要把这个半途而废的工程给强制拆除,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像王阳明请教办法。
  王阳明给安贵荣分析了形势,得出不可的结论,应该好好的遵守中央法纪,约束部民,再加上部下土司的某些统治人群中有为患地方的叛乱,如果此时拆除国家设施,政府必定借题发挥,兴师问罪。安贵荣一听非常有理,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并派人镇压了叛乱,还人民以太平。
  除了毛应奎、安贵荣以外,还有一些人有自己的疑惑,请教王阳明。其中有一个人认定了王阳明是神人,竟然令人啼笑皆非的向王阳明请教长生不老之术,并且询问神仙的下落,好让自己去寻找,王阳明刚开始也觉得是无稽之谈,不鸟这个人。但是这个人非常执着,王阳明没有办法,只好给这个人写了一篇回信《答人问神仙》:
  询及神仙有无,兼请其事,三至而不答,非不欲答也,无可答耳。昨令弟来,必欲得之。仆诚生八岁而即好其说,今已余三十年矣,齿渐摇动,发已有一二茎变化成白,目光仅盈尺,声闻函丈之外,又常经月卧病不出,药量骤进,此殆其效也。而相知者犹妄谓之能得其道,足下又妄听之而以见询。不得已,姑为足下妄言之。
  古有至人,淳德凝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若广成子之千五百岁而不衰,李伯阳历商、周之代,西度函谷,亦尝有之。若是而谓之曰无,疑于欺子矣。然则呼吸动静,与道为体,精骨完久,禀于受气之始,此殆天之所成,非人力可强也。若后世拔宅飞升,点化投夺之类,谲怪奇骇,是乃秘术曲技,尹文子所谓“幻 ”,释氏谓之“外道”者也。若是谓之曰有,亦疑于欺子矣,夫有无之间,非言语可况。存久而明,养深而自得之;未至而强喻,信亦未必能及也。盖吾儒亦自有神仙之道,颜子三十二而卒,至今未亡也。足下能信之乎?后世上阳子之流,盖方外技术之士,未可以为道。若达磨、慧能之徒,则庶几近之矣,然而未易言也。足下欲闻其说,须退处山林三十年,全耳目,一心志,胸中洒洒不挂一尘,而后可以言此;今去仙道尚远也。妄言不罪。

  虽然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写的这篇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可以说是王阳明三十年来对佛老以及神仙术的一个总结。
  王阳明首先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牙齿开始动摇,头发有几处变成白色,视线模糊,只能看见一尺以内,耳朵不灵,只能听到几丈开外,经常整月卧床不起,吃的药越来越多。从这一段自述来看,三十七岁的王阳明身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后面的文字,虽然王阳明对广成子活了一千五百年、老子从商代一直活到春秋并且在得道后西出函谷关而去的传说以及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方术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已经是持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并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神仙术的不存在。
  同时王阳明对长生问题作出了自己的解释。神仙之道,颜子三十二而卒,至今未亡也。所谓长生,并非是肉体的长存,而是精神的长存,是“道”的永生。王阳明长久的沉溺于神仙术者的说教,但是更多的却是自我反省,如果说王阳明到龙场后思想已经有一个新的飞跃和认知的话,那这篇《答人问神仙》可以说是一个起点或者标志。

  那么此时的王阳明是否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呢?答案是还没有。
  王阳明在龙场也待了一段时间了,终于收到了家里面的来信。信上说,刘瑾听说王阳明没有死去,并且跟王华在南京相会,刘瑾大为恼火和忌讳,于是在王阳明出发来龙场后,刘瑾矫诏强制令王华退休还乡。当时王华被发配到南京做官的时候,在南京的职位已经很高,贵为南京吏部尚书,但就是这样级别的官员,刘瑾说罢免就罢免,可见刘瑾现在专宠的地位无可撼动。
  王阳明看到这封家信,说道:“瑾怒尚未解也,得失荣辱,皆可付于度外,惟生死一念,自省未能超脱。”可见此时的王阳明虽然看穿了得失荣辱,经历了几次险死还生,但是依然不能看透生死。
  为了参悟生死,王阳明给自己准备了一口石棺:“吾惟俟命而已,他复何计!”。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我现在就在这口棺材里面等死,如果我真的死在了这口棺材里,刘瑾能拿我有什么办法呢?
  这种视死如归的气势和钱塘江边的诈死脱身,反应了王阳明身上看似矛盾但是又统一的个性和品格,而现在的王阳明已经完成了由机智向气势的转变,这也侧面反应了王阳明开始了从一个学者到一代宗师的转变。
  以前的王阳明是苦苦追求圣人之道,想做圣人,以天下为己任,故而多方体验,上下求索,读先圣的书,读宋儒的书,习佛老养性,习神仙养身,学骑射、兵法,忧国忧民,但是为圣之道不知在何方、报国之门也不知在何处。如今独处恶山险水、毒气烟瘴之地,圣贤佛老无从而求,国计民生无从而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
  一切抱负皆化为泡影,王阳明日夜端坐在这口石棺之中,以求心中宁静。久而久之,在失去了一切希望的时候,王阳明的心中渐渐清净洞明。
  没错,此时的王阳明就要历劫飞升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