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47节

作者: 阳光明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9-02 19:17:31
  第五章|||第四节:心外无理,主席贵阳(上)
  话说王阳明突然心中一亮,人性就与天道联成可一体!顿悟性禀天地五常之气而生,是人与生俱来的秉性和天赋。
  子贡言“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乃是孔子之心与万物之理,孔子所秉之性与天地日新之道的沟通和契合,这是一种说不明道不白的心灵与宇宙的撞击。日日不停之天地大道正在孔子的心中,他人如何能明白,又如何“得而闻之”?

  王阳明明白了,所谓天理、物理、圣人之道全在自己心中,全在自己与生俱来的禀性之中,为圣之道,只需要向自己心中,向自己性中去挖掘寻找,也就是说要向内求。
  王阳明突破了这一层道理,立即便进行验证。王阳明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内容,完全不用朱熹的注解,全凭自己的认识进行理解,竟然是一一吻合,毫无障碍,但是一旦和朱熹的注解进行应证,竟然处处碰壁。
  王阳明更加自信了,为此写了一篇《五经臆说》。
  王阳明自己于十年后在《朱子晚年定论.序》中对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悟道叙述说:

  洙泗之传,至孟子而息。千五百余年,濂溪、明道始复追寻其绪。自后辩析日详,然亦日就支离决裂,旋复湮晦。吾尝深求其故,大抵皆世儒之多言有以乱之。
  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而世之儒者妄开窦径,蹈荆棘,堕坑堑,究其为说,反出二氏之下。宜乎世之高明之士厌此而超彼也!此岂二氏之罪哉?

  王阳明自己以及和他一样追求“圣人之道”的人,之所以达不到目的,总是无处着力,都是因为朱熹这样的后世儒者将自己的一知半解掺杂到了圣人之道中,弄的处处都是迷障,处处都是陷阱。现在终于迷障被揭开,陷阱被发现填平,可以和圣人之道、天道进行直接沟通了。
  王阳明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习;后来从事“正学”,但是发现正学已经被“二程”、朱熹等人搞得支离破碎,茫然不知如何下手。不得已学习佛老,也就是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这个时候竟然颇有心得,以为圣人之道在佛老的思想当中,但是佛老思想终究跟孔子大圣人的思想有出入的地方,自己只能够将信将疑的进行领悟,但往往不得要领。
  直到贬谪龙场,才领悟真正的圣人之道。这是一条何等光明广阔的道路。
  但是世儒们,却放着阳光大道不走,非要走荆棘之路,难免坠入沟壑陷阱,把圣人之道搞得连佛家思想、道家思想都不如,佛道两家立世数千年,信仰者比肩接踵,这当然不是佛老的错,这都是你们这些世儒的罪过啊。
  有了驰誉后世的“龙场悟道”,王阳明现在的思想层次是哪一步呢?那就是王阳明三大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之中的“心即理”,很多人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完全从片面来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王阳明三大思想圆融通透,相互包容,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才能够不被误解,才能不走弯路。他们三大思想每一个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都不能少”!

  正是有了“心即理”作为基础,促成了王阳明思想的最终大成,此时王阳明所省悟的道,集中到一点,就是“心即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心即理”就没有现在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却不理解的“知行合一”,也不会有王阳明对自己思想总结的最后概括“致良知”学说。
  “心即理”作为王阳明思想的发力点,作为王阳明心学体系最先被发现和感知的内容,其中发现的过程之艰难远远超乎你们的想象,不是我在这里敲几下键盘,对历史做一个评讲就能够发现的。这是王阳明带血带泪的切身感知,切身体会,最终融入到了简简单单的“心即理”三个字!
  “心即理”其作用之大远远超乎现今世人的想象,作为王阳明众多思想当中最不被重视和最被低估的思想,实在是与其本应该起到的作用不相匹配。
  在本人看来,要理解阳明心学,必须先理解“心即理”,只有在发现心体的强大力量之后,才能够完全理解并应用阳明心学。
  心体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呢?古往今来,那些成功人士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意志”、“毅力”、“信念”、“执着”、等等一类字眼的最深刻内涵,就是心体的力量,让心力凌驾于行为之上,用心体的力量来知道自己的行为,践行自己的理想,最终做到经世致用,最终获得成功。

  能够通晓其中逻辑的人已经不多,能够通晓的大部分至少都是声名赫赫的思想家、哲学家,放到世俗领域更是能够取得常人想象不到的巨大成功。
  但是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做到的人是寥寥无几,凤毛麟角,所以真正的“成功”才会显得如此宝贵,才会得到世人如此的追捧称颂。
  王圣人之言,必须谨记!:
  “圣人之心与天地万物相通”,如人心像镜子那般光洁,用以“返本照物”,那么,“自圣人以至凡人,自一人之心以达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万代之后,无所不同。”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由此形成“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本体论和宇宙观。也就是说,“理”和“物”都在心中,“天理良心”是一体的,不可分割。
  王阳明走过了太多的弯路,为了使后世学者不再被朱熹等人愚弄,王阳明开始了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之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