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0-17 06:24:55
其实,姬发打祖父季历的旗号更有说服力。供木主神位的主意很可能出自姜子牙,他喜欢玩这种阴风四起的招数。姜先生不认识季历,但姬昌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他是顾命大臣之一,让姬发抬出文王,也顺便抬出了自己的身价。
姬发的战前号召比大禹的儿子启以及成汤的战前威胁要强些,至少不像那两位前辈那么暴力,他对几位高管比如司马、司徒、司空和诸节说:“额无知,全靠你们这班老臣了,额继承祖先遗业,一定赏罚分明。”启和成汤当年对处罚很感兴趣,受虐狂似地把可能、可怕的处罚亮出来,搞得指战员及士兵们提心吊胆,奋勇杀敌,因为他们不杀敌的话,他们的家人将在后方非典型死亡。
姬发很聪明,他自己的话里赏罚皆不明,但他通过姜子牙的口,把威胁的信号传递出去。姜先生下的军令是这样的:“广大指战员们,快快集合你们的部下,带上船只,迟到者杀无赦!”(“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迟到就杀,遑论阵前退缩?
据说当时来到盟津的诸侯多达八百,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八百诸侯竟然是不约而同前来会盟(“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八百诸侯事先没有约定,在同一时间见、地点喜相逢,在概率学上来讲属于零概率事件。我怀疑这是太史公故意露出的又一破绽,太过明显。试问这些诸侯一个个在冬季的同一天跑来盟津干嘛?找帝辛单挑吗?连姬发都不敢单挑,何况此等”众庶”?这些“不期而至”的诸侯异口同声地对姬发请愿:“我们打纣王吧。”(“纣可伐矣”),这说明了他们很清楚此行目的是什么:组团攻打殷商。这也说明了他们是被召集而来,绝不可能在“阶级仇,民族恨”的大觉悟下自觉、自愿地前去消灭反动的商纣王。(八十六)
日期:2016-10-19 09:15:41
召集八百诸侯的人只可能是姬发。姬发祭祀文王是个烟雾弹,用来迷惑帝辛。祭祀大典之后,姬发自称太子,通令全军他是以文王的名义进行讨伐,又招来司马、司空、司徒和诸节训诫一番,然后兴兵,完全是大决战的模样,姜子牙随之号令“后至者斩”,这几个字不仅仅是说给周军的,也是警告“不期而至”的八百诸侯们,这么一吓唬,谁敢不来呀?之所以声称诸侯们不请自来,不过是为了宣传周武王是多么顺应天意民心而已,只是这个由“周办”操刀的“宣传通告”写得太假了。
姬发在最后关头取消了进军殷商的战斗计划,冠冕堂皇地宣称天命还不明了,现在时机尚不成熟(“汝未知天命。未可矣”),于是班师回朝。
《周本纪》里关于姬发退兵的理由没做任何解释,只是呈现了两起吉凶不明的“瑞”。在姜总司令发出总攻的号令后,周及其盟军开始渡河,姬发的船行至河心,一条白鱼跳上船,姬发毫不客气把这条自我现身的白鱼做成寿司献祭(“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附去以祭。”)
周军渡河之后,安营扎寨休整。突然一只通红的火球从天而降,落在姬发的大帐顶上,声势轰隆,火球化成乌鸦状。看来这个火球不是火凤凰,而是火乌鸦,姬发认为此乃不祥之兆,于是下令撤兵,不做任何解释,因为他料定那八百傻诸侯不懂天命,解释也没用。
从后来发生的事来看,不是诸侯听不懂天命,而是姬发说不出口:那是一个秘密,天大的秘密。姬发撤军的理由不是天命,而是“天密”。
姜子牙压根就不是个敬畏天命的人,进军牧野之前,卜辞显示大凶,可姜子牙依然逆天而行,周武王和他的太公望真的像圣人赞扬的那样敬畏天命吗?他们对天命可没有武丁的那份孩童般的赤子之心。(八十七)
日期:2016-10-21 09:57:24
不是老天告诉了姬发撤军,而是有人告诉他,祭文王的烟雾弹没有骗过帝辛,商军的口袋虚位以待。姬发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实力,想想帝辛的威而刚,想想象军,姬发决定哪来回哪去,有多快跑多快,其中原委当然不能告诉那八百诸侯,否则至少四百诸侯会笑死。
那个给姬发通风报信的奸细会是谁?我在第一部里详细地分析过这位告密者,即帝辛的哥哥微子。
微子和他的两位叔叔比干和箕子并列孔子授予他们的桂冠“殷(有)三仁”。微子是帝乙长子,按规矩他该是殷太子,可是他的位置被弟弟受德取代。受德即位后,觉得对不起哥哥,于是极力弥补,让他位极人臣,掌管殷商军权。
《史记》说微子逃离故国之前,当着大臣的面自己开导自己说:“父子骨肉亲情,君臣道义所属。父亲有过,儿子多次规劝不成,就跟着他放声大哭。臣子屡次劝谏而君王不听,臣子可以根据道义离去。”(“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微子的口才相当不错,叛国而去之前,还摆了个忠臣的POSE。他明明去意已决,司马迁却说:“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真是奇了怪了,难道少师和太师没有听见微子在众臣面前的自我开导与表白吗?
太师、少师大概是指箕子和比干,孔子便说比干是少师,可在《宋微子世家》里当微子找台阶逃跑时,比干已经被杀,箕子已经被囚,所以太师、少师不可能是箕子和比干。在《殷本纪》里,微子的逃亡在比干和箕子被杀、被关之前,但后来司马迁又说太师和少师抱着祭祀用的乐器奔周了(“殷之太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奔周”)。司马迁的“太师、少师”应该错了,他在《周本纪》里倒是把话说明白了:“太师疵、少师疆抱其乐器而奔周。”,但更是错上加错,商朝晚期,祭司基本处于失业状态,主持祭祀的乐师怎么可能位列三公?看得出来,司马迁写商周更递这一段历史,显得有些凌乱。(八十八)
日期:2016-10-23 07:45:21
司马迁更大的错误在于,关于微子在商朝的所作所为,他没有一个地方说对了。司马迁本意是要把微子塑造成一个仁至义尽的正义角色,离开殷商之前还发表逃亡宣言,怎么看微子都像个伪君子,不管比干、箕子因为什么原因开罪纣王,他们都比微子真诚多了。
微子还真不是伪君子,因为他在纣王倒台之前,根本就没有逃亡,而是一直待在他弟弟身边,继续担任他的军事长官。他不是伪君子,但是比这更糟,他是个汉奸,他才是商朝灭亡的头号巨奸,或者说是新兴周朝的头号功臣。
***跟人谈历史时,提到微子,愤愤然地说:“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盂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这不是出于阶级斗争需要的信口开河,而是基于文献、考古资料以及郭沫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按照《竹书》的说法,武王其实只“搞了一年”就又杀回来了,从帝辛五十一年到五十二年。
《吕氏春秋》里有不少无稽之谈,但关于微子的行径比《史记》、《尚书》等正史要准确得多。《吕氏春秋�6�1诚廉》生动地叙述了伯夷、叔齐如何窥见姬昌和微子的阴谋,于是愤然离周。
有了军政首脑微子和胶鬲为内应,歧周还有什么情报得不到?帝辛尽管和哥哥微子不是很和谐,但他始终没有想过要对付微子。帝辛待微子不薄,无论对方说什么难听的话,他都忍了,仍然让微子身居高位,手握兵权。对箕子和比干,帝辛就没那么好脾气了,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也许不是周人栽赃陷害的。帝辛那么有性格的猛人,既然不忍在哥哥身上出气,那只能在两个碎碎念的叔叔身上发泄了。(八十九)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