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58节

作者: 阳光明远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9-14 23:03:46
  第六章|||第三节:步步高升,锵锵三人(上)
  随着刘瑾的倒台,正义得到了伸张,王阳明的仕途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正德五年九月,王阳明在庐陵任职知县六个月以后,前往北京“朝觐”,根据明朝的制度,地方官每三年就要进京一次,去见见皇帝,同时接受吏部和督察院的考察,王阳明这次是参加正德六年正月的朝觐,按照当时的交通情况,从庐陵到北京顺赣江而下,取道鄱阳湖,然后经京杭大运河,一路都是水道,行程大约一个月左右。朝觐的时间是在正月份,按理说十月份出发时间也是绰绰有余,但是王阳明九月份就动身,十一月份到达京师,比正常朝觐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多月。

  刘瑾在八月十一日被捕,至二十五日被凌迟,这个消息肯定迅速传遍华夏,王阳明肯定是在得知刘瑾被处死以后,以朝觐为名提前进京活动,王阳明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进京之后,见到了老友湛若水,不免一番惺惺相惜,谈道论学,这里不再多讲,在湛若水等人的安排下,王阳明借住在大兴隆寺,等候消息。
  果然,还没有到朝觐的时间,吏部对于王阳明的委任书就下达了,将王阳明从庐陵知县升为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
  王阳明十年前初入仕途就任的是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十年后是南京刑部四川司主事,十年之间仕途上转了一个圈儿。
  到了朝觐的时间正德六年正月,王阳明还没有到南京赴任,新的任命书就下达了,改为吏部验封司主事。
  吏部为六部之首,下设四个司:文选,验封,稽勋和考功,验封司是吏部的第二司,掌管封爵、袭荫、褒赠、吏算等事,基本上跟王阳明贬谪之前的兵部武选司主事相当,这是一个有实权的大肥差。
  就在当年的十月份,王阳明又升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任职吏部四司之首,在六部四十二清吏司中地位最高,掌管文职官员的升迁、改调等事,而员外郎的等级大于主事是肯定的,为文选司的副长官,从五品。
  这还没完,到正德七年三月份的时候,也就是仅仅又只过了五个月,王阳明又升任吏部考功司郎中,主要执掌文官的处分及议叙,即官员的绩效考核,正五品。
  又经过了九个月,同年十二月,王阳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太仆寺,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之一,在明朝掌牧马之政令,属兵部,正四品。这样王阳明就算是进入到了高级官员的行列了。
  也就是说,从正德五年十一月份到正德七年十二月份,整整两年的时间里,王阳明从正七品芝麻官县令升为了正四品,直接升三品六级,这个速度是相当的快。
  而这两年的时间当中,王阳明都在北京任职,自然也是免不了重操旧业,继续开办自己的培训班,当年在贬谪之前,王阳明在北京开班讲学期间与湛若水一见定交,号为莫逆,共慕圣学,这期间经历种种变故,此次久别重逢,又同在北京,自然也要有一番作为。
  王阳明在北京专门搬到了位于长安灰厂西侧的一座住宅,与湛若水做邻居,而大兴隆寺就成为了他们二人的会友讲学之地。
  大兴隆寺建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由著名宦官王振建成,本是为明英宗和王振自己祈福用的,同时呢也可以从香火钱中获利,但是建成之后第二年就发生了土木堡事变,明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之中,可以说大兴隆寺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福音,但是却给当时的北京添了一处盛景,各地商人、举子进京,此处是必去之地,成为了北京士大夫论文会友的好去处。
  王阳明和湛若水讲学的地方就选在大兴隆寺,这个时候王门之中的另一个重量级的弟子出现了,这个人就是黄绾。
  黄绾(1477—1551),字宗贤、叔贤,号久庵、石龙。浙江省黄岩县洞黄(今温岭市岙环镇照谷村)人。

  黄绾是阳明先生的好友和最早入室弟子之一,一生笃信和践行王学。阳明殁后,黄绾上疏表阳明四大功无人能及,王学三大要旨皆本先民之言,出自孔孟之论。黄绾还收留阳明先生遗孤正亿并抚养成人,且嫁女于正亿。可见绾对阳明先生之尊敬和对王学之推崇至极。
  正德五年(1510)黄绾经著名学者,这个时候已经退休的南京吏部左侍郎储瓘引见,结识王守仁,称门人。
  储瓘,字静夫,号柴墟,泰州(今江苏泰州)人。成化二十年(一四八四)进士,正德中为南京吏部左侍郎。谥文懿。据《明史》载,储瓘幼年聪慧过人,五岁读书过目能诵,九岁能作文章,人称神童。十六岁中秀才,成化十九年秋乡试列第一为解元,第二年赴京会试为会元(全国第二名)。
  正德五年储瓘不满刘瑾作为,又无能为力,便托病退休,刘瑾被杀以后,储瓘辞不赴诏,向黄绾推荐了王阳明。
  黄绾每次向别人谈起自己和王阳明、湛若水两人结交的过程时,总是洋洋自得。见《阳明先生行状》:
  是歳冬、以朝观入京、调南京刑部主事、馆于大兴隆寺。予时爲后军都事、少尝有志圣学、求之紫阳?濂?洛?象山之书、日事静坐。虽与公有通家之旧、实未尝深知其学。执友柴墟储公巏与予书曰:“近日士夫如王君伯安、趋向正、造诣深、不专文字之学、足下肯出与之游、丽泽之益、未必不多。”予因而慕公、即夕趋见。适湛公共坐室中、公出与语。喜曰:“此学久絶、子何所闻而遽至此也。”

  予曰:“虽粗有志、实未用功。”公曰:“人惟患无志、不患无功。”即问:“曾识湛原明否。来日请会、以订我三人终身共学之盟。”明日、公令人邀予至公馆中、会湛公、共拜而盟。又数日、湛公与予语、欲谋白岩乔公转告冢宰邃庵杨公、留公北曹。杨公乃擢公爲吏部验封主事。予三人者自职事之外、稍暇、必会讲。饮食起居、日必共之。各相砥励。
  未几、陞文选员外郎、陞考功郎中、而学益不懈。士大夫之有志者、皆相率从游。如此二年、而湛公使安南、予与公又居一年。壬申冬、予以疾告归、公爲文及诗送予、且託予结庐天台?雁荡之间而共老焉。湛公又欲买地萧山?湘湖之间、结庐、与予三人共之。
  黄绾对王阳明和湛若水推崇备至,于是形成了王门版本的“锵锵三人行”,按照黄绾的说法,三个人“订终身共学之盟”、“饮食起居、日必共之。各相砥励。”
  但是黄绾这个人也并非一生清白,最著名的一件事情这里还是一定要提一下的,也好让我们更清楚黄绾的为人。这便是在嘉靖初年“大议礼”中的精彩表现。

  黄绾后来在南京礼部侍郎任上因事被言官参劾,为了辩白,黄绾说自己从小就景仰岳飞,办事那是一心为公,因为敬仰岳飞为人,背上现在还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字。
  明世宗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深受感动,让司法部门亲自进行验证,结果却是一个字也没有,从此传为天下笑谈。
  这是后事,暂且不言,无论怎么样,黄绾是王阳明学说的忠实弟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从他的这一段回忆录,我们也可以发现,当时王阳明能够留在北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又数日、湛公与予语、欲谋白岩乔公转告冢宰邃庵杨公、留公北曹。”也就是说黄绾利用了自己的关系。
  当时的杨一清因为除掉刘瑾有功,晋级吏部尚书,乔宇是户部侍郎。

  乔宇(1464—1531),字希大,号白岩山人,乐平(今山西昔阳)人,与辽州王云凤、太原王琼称“晋中三杰”,亦云“河东三凤”。成化二十年进士,历户部左、右侍郎,拜南京礼部尚书,后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世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因直谏君过,被迫去职回籍,卒谥庄简。
  这乔宇跟杨一清是什么关系呢?二人是实实在在的师徒关系,乔宇小时候就跟随父亲进入京师,这个时候就是求学于杨一清,后来中进士以后,更是跟李东阳等人关系密切。
  储瓘和乔宇都是王阳明当年在北京的故交,王阳明贬谪龙场期间曾经多次寄诗给这两个人,如《忆昔答乔白岩因寄储柴墟三首》、《夜泊石亭寺用韵呈陈娄诸公因寄储柴墟都宪及乔白岩太常诸友》等。这个其实才是王阳明能够在刘瑾倒台之前就升任庐陵知县的真实原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