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远——千古“心”圣王阳明》
第60节作者:
阳光明远 日期:2017-09-18 21:45:31
第六章|||第四节:朱陆之辩,伯劳飞燕(上)
话说虽然王阳明的学说在京城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力,为当时学术界的一股清流,但是不要忘记这毕竟是在明朝,明朝还是以朱熹学说作为正统学说的,更何况是在天子脚下,王阳明、湛若水、黄绾这几个初级官员竟然每天在那里讲“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把垃圾桶里的陆九渊学说重新发明创新,对明朝官方哲学不屑一顾,“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有支持自然也就有非议,当时学术界的卫道者发起了一场针对王阳明学说的轰轰烈烈的倒戈活动。
而“倒戈活动”的导火索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就是“朱陆之辩”。
当时王阳明的两个门人之中的王舆庵、徐成之就为朱学和陆学的是非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王舆庵赞成陆学,徐成之赞成朱学,两人私下里进行了多次论辩,难分高下,就请王阳明进行裁决。
王阳明经过千辛万苦悟道成功,孰是孰非自然心中自有定论,但是王阳明现在也不敢跟天下舆论大势进行抗衡,就算要抗衡,现在时机和视力都是不成熟的,王阳明本来很不想做这个裁判,但是无奈两个人学术论辩热情太高,王而且现在已经打上门来。自己也只能暂时好好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了。
而王阳明的回答也是很有艺术感,王阳明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论述现在的现实状况来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朱非陆,天下论定久矣,久则难变也。虽微成之之争,舆庵亦岂能遽行其说乎?”
也就是说,朱学为是,陆学为非,这已经是天下的定论了,而且这个现实是很难改变的,就算徐成之不去说这一件事情,王舆庵你也不能够改变这个现状。其实这个回答,王阳明的本意也是想息事宁人,摆事实讲道理,认为现状的争论毫无用处。
这个回答令徐成之很不满意,认为王阳明虽然表面看着公正,不偏不倚,但是却暗中赞成王舆庵,往大了讲,其实也就是批判朱熹而肯定陆九渊,徐成之自然不肯罢休。
这下王阳明是真的被逼到墙角,没有什么退路了,虽然自己以前在各种场合多次表达过对朱学的不满,但是还从来没有系统的论证过,王阳明这一次不得不做出全面的论证了,于是王阳明专门致书徐成之,对自己的学术观点全面论证,也明确阐明自己的态度。
其实王阳明现在也是尴尬,王阳明学说是从朱熹理学的重重牢笼之中冲破开来的,其实王阳明龙场所悟之道,就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可以说没有朱熹学说就没有王阳明学说,但是当王阳明正式提出自己的学术思想后,又发现这个学说早前陆九渊已经有过论述,虽然不成体系,但是毕竟人家是开山鼻祖,这就把自己搞的比较难做人了。
如果自己解释说自己的思想跟陆九渊是不一样的,理解力差的人是理解不了的,事实上陆九渊只是心学的开山鼻祖,理论粗糙而且不成体系,对主席学说那是一点儿战斗力也没有,而且陆九渊的学说被认为是佛家“禅学”,在儒家正统之中接受度极低,而自己的思想又跟朱熹风马牛不相及。
所以王阳明的这个回答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判断题,其实关系重大,尤其关系到为自己的学说正名的大问题,所以回答不可以不慎重。
王阳明洋洋洒洒的写了一封长长的书信:
“舆庵是象山,而谓其专以尊德性为主。今观《象山文集》所载,未尝不教其徒读书。而自谓理会文字颇与人异者,则其意实欲体之于身。其亟所称述以诲人者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曰 :‘ 克己复礼 。’曰 :‘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曰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曰 :‘先立乎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夺 。’是数言者,孔子、孟轲之言也,乌在其为空虚乎?
独其易简觉悟之说,颇为当时所疑。然易简之说出于《系辞》;觉悟之说,虽有同于释氏 ,然释氏之说亦自有同于吾儒,而不害其为异者,惟在于几微毫忽之间而已。亦何必讳于其同而遂不敢以言,狃于其异而遂不以察之乎?是舆庵之是象山,固犹未尽其所以是也。
吾兄是晦庵,而谓其专以道问学为事。然晦庵之言,曰 :‘居敬穷理 。’曰 :‘非存心无以致知 。’曰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
是其为言虽未尽莹,亦何尝不以尊德性为事,而又乌在其为支离乎?独其平日汲汲于训解,虽韩文、《楚辞》、《阴符》、《参同》之属,亦必与之注释考辨,而论者遂疑玩物。又其心虑恐学者之躐等,而或失之于妄作,必先之以格致而无不明,然后有以实之于诚正而无所谬。世之学者挂一漏万,求之愈烦,而失之愈远,至有弊力终身,苦其难而卒无所入,而遂议其支离。不知此乃后世学者之弊,而当时晦庵之自为,则亦岂至是乎?是吾兄之是晦庵,固犹未尽其所以是也。
夫二兄之所信而是者,既未尽其所以是,则其所疑而非者,亦岂尽其所以非乎?仆尝以为晦庵之与象山,虽其所以为学者若有不同,而要皆不失为圣人之徒。
今晦庵之学,天下之人,童而习之,既已入人之深,有不容于论辩者。而独惟象山之学,则以其尝与晦庵之有言,而遂藩篱之;使若由、赐之殊科焉则可矣,而遂摈放废斥,若碔砆之与美玉,则岂不过甚矣乎?
故仆尝欲冒天下之讥,以为象山一暴其说,虽以此得罪无恨。晦庵之学既已章明于天下,而象山犹蒙无实之诬,于今且四百年,莫有为之一洗者。使晦庵有知,将亦不能一日安享于庙庑之间矣。此仆之至情,终亦必为兄一吐露者,亦何肯慢为两解之说以阴助于舆庵已乎 ?”
在这一封书信中,王阳明不偏不倚的对朱熹和陆九渊的学说进行了自己的阐述,先说陆九渊,认为陆九渊不仅主张尊德性,而且也主张多读书,主张认真体验,这些都是传承孔孟学说,怎可说是空虚无物?后人对于陆九渊的批判,主要是认为他的“易简觉悟之说”,认为是出自禅宗,但是“易简”出自儒家经典《周易》,“觉悟”虽然出自禅宗,但是与儒学思想并不矛盾,没有必要因为这一点就耿耿于怀,加以否定。
再说朱熹,朱熹所说“居敬穷理”,又说“非存心无以致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 。”从后面这两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朱熹是尊德性的,为什么大家说朱熹的学说支离破碎呢?这是因为朱熹平时喜欢注释考辨,后面的学者不去钻研学问精华,反而周旋于他的注释考辨这种细枝末节,这个有很大的弊端,所以人们误解朱学支离破碎。
最后王阳明表示,“晦庵之学既已章明于天下,而象山犹蒙无实之诬,于今且四百年,莫有为之一洗者”,是时候为陆九渊洗刷冤屈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