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
第19节作者:
汉唐星空 然而,立国长达八百多年的周国还是覆亡了!只能让人无限的追思,空空的遗憾罢了!从此中国进入后东周时代。
世上再无周天子!但早晨太阳依然正常升起,傍晚照常落下,人们早已习惯没有周天子为王的时代。就让周天子在某个落满灰尘的角落里低调的存在着,即使不存在也无关大局。
对于在战争中诞生并成长的秦国而言,政治从来都不是温情脉脉、文质彬彬,而是刀光剑影、鲜血淋漓。
秦国的政治离不开革命。何谓革命?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端茶送水,而是暴动,是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的行为。
革谁的命?当然是革周天子的命,革天下诸侯的命。谁挡在秦国面前,就革谁的命!
周王室竟然号召六国伐秦,这是作死的节奏啊!既然想找死,那就让其死吧!于是,秦昭襄王派将军摎进攻西周国,西周公害怕,便跑到秦国,低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秦昭襄王。秦国接受西周君所献的人口、土地,便放他离去。
我们有理由相信,秦昭襄王派人从洛邑城取走象征政权的九鼎时,心中是毫无愧意的。
周国遗民纷纷向东逃散,史书上称“周民东亡”。周王室的后裔,诸如陈胜部将周章、刘邦部将周勃,以及周苛、周昌兄弟在秦末时都参加了反秦联盟,在博取富贵的同时,也为逝去的周王复仇!
对于东方的丰邑刘氏家族,周天子的存在与否,和他们没有关系。因为他们效忠的是大梁城的梁王,而非模糊不清的周天子。他们使用的纪年也是梁国的纪年,比如梁安僖王多少年、梁景湣王多少年等等,而非周赧王多少年。
但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思维方式却被这个时代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日期:2016-10-08 09:22:56
关于《史记》书名的演变过程:
《史记》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百度百科,最早开始称司马迁这部作品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的《东海庙碑》。然而百度百科只是含糊地提了一句,并没有提供相关的碑文记载。希望各位神通广大之士能够提供《东海庙碑》的内容,供大家研究。
汉唐氏推测,碑文中的“史记”这一称呼并非是《太史公》的专称,而是对史书的通称。
在《晋书•列传第五十八》中,提到刘殷对子女的教育时,说:“一子授《太史公》,一子授《汉书》。”刘殷是魏晋时期人物,约生活与公元3世纪左右。《晋书》的作者是唐初的政客兼学者的房玄龄等人。
由此可知,《史记》在至少在魏晋时期的名称依然为《太史公》。至于唐代初期,估计该书的称呼依然为《太史公》,从房玄龄对其的称呼就可以看出。大概到了唐代中晚期,韩愈等文学家大力提倡古文运动,司马迁的《太史公》才被无限拔高,称呼也逐渐用《史记》替代。
至于《史记》是否为正史,答案很明显是否定的。汉代的正史为《汉书》、《后汉书》。而司马迁的作品充其量是一家之言,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该书都被列为禁书。
日期:2016-10-08 09:27:08
现简单罗列司马迁在其作品中的荒唐之处:
第一,尧舜的禅让。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这是赤裸裸的政变啊。
第二,殷商著名贤相伊尹。而《竹书纪年》的记载是,伊尹在放逐国王太甲后,自立为王;7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和伊奋继承伊家
第三,《殷本纪》中“中宗”是“太戊”。而根据《竹书纪年》:“(殷)祖乙胜即位﹐是为中宗”,与出土的甲骨文“中宗祖乙”的称谓吻合。
第四,《魏世家》中与魏惠王争夺权力的是“公中缓”。而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公子缓”是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的弟弟。由于魏武侯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在他死后,与兄公子罃(魏惠王)争立魏侯爵位,国内大乱,引来赵国和韩国的干涉,然后赵韩两国意见不合,撤回军队,最后公子罃杀死公子缓,自立为君。
第五,《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记载齐魏桂陵之役比较详细,但根本未提及庞涓。直到13年后的马陵之役,庞涓自杀,魏惠王的太子申被俘。而根据出土的银雀山汉简来看,《孙膑兵法》中记载孙膑擒庞涓是在桂陵之役中,与《史记》矛盾。显然,《孙膑兵法》比《史记》更加准确,因为战争的指挥者就有孙膑。
第六,魏惠王三十六年称王,改元重新纪年。《魏世家》中,司马迁误以为魏惠王三十六年病逝,将魏惠王之后的十六年划分给魏襄哀王,将魏襄哀王二十三年纪年另设魏哀王。也就是说,司马迁硬是把“襄哀王”拆分成“襄王”和“哀王”两个人。
而根据《竹书纪年》可知魏哀王就是魏襄王,是魏惠王的儿子。
汉唐氏给诸君讲一个荒唐的段子,内容是“以司马迁的严谨,……”
日期:2016-10-08 15:45:56
六、祁姓人物之范雎(上)
公元前255年,故秦相张禄病死。这一年,秦始皇5岁,刘邦2岁,项籍还没有出生。
张禄,就是范雎。因为范雎在梁国混不下去了,于是改氏名为张禄,来到了秦国。
此时,祁姓刘氏从祁姓范氏中分离出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提到范雎,是因为此人是祁姓家族的一个著名人物,和刘邦的曾祖父刘清同一个时代。或许,范雎在梁国朝堂内与大夫刘清有一面之缘呢。
范雎,又称为范且,古时“雎”和“且”通用。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55年,祁姓,字叔,战国时期梁国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曾任秦国相邦。因封地在应城,所以范雎又被称为“应侯”。后代不详。
关于范雎,司马迁著有历史小说《范睢蔡泽列传》,情节生动,内容精彩。为保持文章的原汁原味,汉唐氏采取了直译的方式,部分字句有些不流畅,敬请诸君谅解,现摘录文章如下:
范睢是魏国人,字叔。他游说诸侯,想要侍奉魏王。但是家境贫穷,无法筹集资金,于是先侍奉魏国中大夫须贾。
【汉唐氏曰:公元前490年,士会的玄孙范昭子在政治斗争中失败,举家由晋国逃到齐国。自此,祁姓范氏退出晋国政坛。范雎是留在晋国的部分范氏家族的后裔。后来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范雎于是成为了魏国人。只不过,范氏家族失去了往日的风光,和平民也没有什么差别了。范雎不像他后来的族人刘备那样,有织席贩履的手艺技能,所以只能靠耍嘴皮子,也就是做一名辩士,从而求取富贵。织席贩履,就是织草席、卖鞋子。】
1.什么怨什么仇
须贾为魏昭王出使齐国,范睢作为随从。他们留在齐国几个月,没有什么结果。齐襄王听说范睢有口才,就派人赐给范睢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范睢辞谢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生气,认为范睢把魏国的秘密泄露给齐国,所以才得到这种馈赠。于是他命令范睢收下牛肉美酒,而把黄金归还。回到魏国后,须贾心里恼怒范睢,就把这件事告诉给了魏国丞相。魏相是魏国王室公子,氏名叫魏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