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昱急召桓温进见,诏书里说:“我快要不行了,你赶快来建康,我想见你一面。快来!快来!”一日一夜连下了四道诏书。
而此时的桓温的做法,就实在莫名其妙了。他不但拒绝入朝见司马昱最后一面,还上奏表,说自己身体也不好,推举谢安、王坦之辅政。
他为什么不愿去建康呢?难道是不敢吗?庾希的叛乱刚被平定,桓温担心建康会有人趁机刺杀他?毛安之不是负责皇宫的警卫吗?桓温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司马昱都说得很明白了自己快不行了,这时候还不去,难道要死人给自己禅位?我实在是想不明白。似乎是桓温害怕被暗杀而不敢去。
就在这一念之间,桓温和朝思暮想的皇位擦肩而过了。
司马昱显然是想把皇位传给桓温的,所以才召他进见,应该是想当面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交接。司马昱和桓温年轻时就相识,同为名士,同游同乐,两人都会留有很多美好的记忆。后来虽然政治上相互对立,然而司马昱始终处于下风。可能惧怕桓温惯了,也明白老友的糊涂心思,自己又被老友推上皇位,过了一把天子的瘾。过把瘾就死,似乎也没什么遗憾。作为人生中最后能为老友做点什么的话,也就是投桃报李,把这个位子让给桓温吧。
可桓温偏偏不来,司马昱心里肯定是无比遗憾。于是下诏,“大司马桓温按照过去周公的事迹,位居摄政之职。”(“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所谓摄政,就是朝政均由桓温做主,不需经过皇帝同意,这样一来,皇帝就成了摆设。诏书中还说,“年幼的太子能辅佐就辅佐,不成器的话,大司马你就取而代之!”这话当年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过,诸葛亮听了当场吓得汗流不止,叩头涕泣,言称“不敢”。而我估计桓温要是看到了这份诏书,会乐得手舞足蹈了吧。
桓温不来,司马昱身边又没有桓温的人,这封诏书落到了王坦之的手里。王坦之拿着诏书闯进司马昱的寝宫,当着司马昱的面就给撕了!
弥留之中的司马昱已经无力再和王坦之纠缠,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司马昱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天下,很偶然得来的。我都舍得了,你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天下,倘来之运,卿何所嫌!”)
王坦之则回答得理直气壮:“晋室的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打拼来的天下,陛下怎么能自说自话、随便处置呢?”(“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
司马昱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王坦之的意思,把诏书改成“国家所有的政事都要向大司马禀报,按照诸葛亮、王导的旧例,由大司马辅政。”
当天,司马昱去世。
日期:2017-01-17 11:47:59
南郡公桓温——有贼心没贼胆还死要面子的一代枭雄——之二十六
王坦之当真就这么忠于晋室吗?当然不是,他不仅仅是要维护司马家的利益,最主要的是维护他自己家族的利益。东晋开国以来,就形成了以门阀政治为主的政治结构,高门士族拥护司马家的皇帝地位,换来自己家族的荣耀和利益,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政治交易而已。晋元帝司马睿曾经想打破这种关系,把皇权牢牢抓在手上,结果招来的却是王敦的兵发建康。高门士族也清楚王敦就是他们的代言人,暗地里都向着王敦,造成了王敦第一次的起兵大获成功,元帝司马睿颜面扫地,半年后就病死了。但是当王敦第二次起兵企图推翻晋室自立的时候,就遭到了高门的一致反对,连王导都不站在自己堂兄王敦的一边,结果王敦兵败,党羽都被处死,王敦在已经病死的情况下,尸身还被斩首,头颅悬挂在秦淮河上的朱雀桥边示众。这都说明高门士族们很清楚自己政治上的盟友是谁,敌人是谁。因此桓温想篡位,首先就过不了高门这一关。虽然有郗超这样的另类帮助他,但也只是个例。一个人要和一群人对抗,难度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以王坦之、王彪之、谢安为代表的高门士族一直明里暗里和桓温较劲,一旦桓温当了皇帝,他们能有好果子吃吗?这是用肚脐眼都看的出来的问题。
桓温也为自己一时疏忽大意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满以为搞定了一切,司马昱弥留之际召他入宫,他竟然还不肯去。试想,如果司马昱临死前桓温能够陪伴在司马昱身边,保不齐司马昱直接就把皇位传给桓温了,那样就算王坦之、谢安等人在场,也只能成为桓温受晋禅的历史见证人而已。桓温在场,给王坦之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说什么“陛下何得专之”之类的话!
总之,司马昱遗诏一经公布,一切都成了板上的钉子,想拔也拔不出来了。桓温见到了遗诏,大失所望。他本来自信满满,满以为司马昱会行禅让之举,再差也是由自己摄政,没想到只是让自己辅政。这一字之差,差以千里。可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不接受就是要造反,桓温的脸还要不要了啊?所以桓温捏着鼻子接受了现实,在给弟弟桓冲的信里,桓温写道:“遗诏里只是说要我依照诸葛亮、王导的旧例罢了!”失望之情,跃然纸上。
虽然桓温不得不咽下这个苦果,但他也有点怀疑是王坦之和谢安在背后捣鬼,心里开始记恨起他们来了。
司马昱死了,新皇帝肯定要立。司马昱已经立了李陵容生的儿子司马曜为太子,按理说太子即位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朝中大臣都知道桓温那点小心思,竟然没人敢当出头鸟,不敢提让太子即位的事。还有人居然说:“应当请大司马来处置。”关键时候又是王彪之站了出来,(看到没有,关键时刻从来看不到谢安的影子。)说:“先帝驾崩,太子即位,大司马怎么会有异议呢?这样的事还要去请示他老人家,肯定会被他责备的!”王彪之分明是在打桓温的脸,但听上去还是在给桓温戴高帽。于是大臣们朝议商定,立太子司马曜为新君,就是后来的晋孝武帝。李陵容说的两条龙如今全部兑现。
太后褚蒜子似乎还担忧不满足桓温的意愿会引来灾祸,便以太后的身份下敕令说:“太子年纪还太小,还不懂事,以大司马依照周公的旧例摄政。”这等于是在重提司马昱的本意。但是桓温不入朝的弊病再次显露出来,王彪之又跳出来反对,“这么非同一般的大事,(周公辅政,有史以来也没发生过几次。)按照惯例大司马肯定要推辞再三,这样一来朝中的很多大事就都在这推诿中耽搁下来了,影响整个国家的运作。太后您的敕令,我们不敢照做,封起来退还给您!”等于把褚蒜子的意见给否了。桓温也再一次失去了摄政的地位。看到了吧,皇室都不讲究了,全部举手投降,高门士族却还在拼命维护司马家,搅黄了桓温的好事。
于是新皇帝司马曜给桓温下诏,“先帝遗诏中对我说‘对待大司马就像对待我一样’(把桓温当父亲看待,这也只有诸葛亮享受过这样的荣耀。)以后给大司马的诏书都要用这样的态度来写,大司马给我的奏表也不用像其他大臣那样恭敬。”不久又下一道诏书,“大司马是社稷的寄托,先帝把国家都托付给大司马,以后国家所有的事情都要先奏请大司马后再施行。”这等于是打了桓温一巴掌后又揉了几下。桓温权力再大,还有皇帝在他头上压着。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