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历史人物—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了解名人》
第40节

作者: caniforget999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说当时的桓温还有所忌惮,情有可原的话,那等到桓温家族完全掌控长江流域各州军政大权后,桓温还不肯入朝,那就是桓温自己的问题了。当时中央的要员没有一个是桓温的人,可能桓温认为谢安是自己人,但谢安恰恰是隐藏得最深的那个人。关键时刻他既没有替桓温说话,也没有替司马家说话,谁都没得罪,但实际所造成的结果是对桓温不利的。如果此时桓温坐镇中央,还不是他想怎样就能怎样吗?他应该是不想让世人说他是逼司马家让位,想让大家都认为是司马家心甘情愿地让出天子头衔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很傻很天真啊。他考虑到了司马家的情况,却没考虑其他家族的情况,就算司马家肯让,其他家族还不肯呢。

  有一点需要肯定的是,桓温不是一个阴谋家,他处处都在用阳谋,以至于他那点小心思成了公开的秘密,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所以才给了他的政治对手们那么多的漏洞,王坦之、王彪之就是抓住了那么一次机会,就把桓温谋划一生的事情给搞砸了。
  从另一件大事——受九锡,就表现得更明显。
  公元213年,汉献帝加曹操九锡。看看曹操受九锡的前后,鲜有拿得出手的军功。在潼关之战中差点被马超活捉,后用反间计才打败了马超。第二次亲征孙权又无功而返。汉中是张鲁让出来的,被刘备夺去,损失大将夏侯渊后,率军前去却毫无作为。在合肥击败孙权完全是张辽的功劳,曹操根本没参与。救襄阳派出于禁却被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种种劣迹,但根本不妨碍曹操受九锡,继而封王建国,为儿子完成谋朝篡位铺平了道路。

  反观桓温,枋头之战固然失利,但桓温显然把这个失败看得也太严重了。九锡这种东西,谁都知道是用来干什么的,还需要弄得那么体面吗?直接要求朝廷加自己九锡就行了,而桓温的做法却是暗示朝廷这么做,这都是桓温要面子的思想在作祟。

  其实就算是这样,在最后桓温还是有机会登上宝座的。
  司马昱死后的种种迹象,桓温应该清楚是朝中的重臣在和自己作对。新亭会百官时桓温肯定动过杀心,可又被谢安的“讽浩浩洪流”(这应该是谢安暗示桓温应该顺势而为,不能滥杀无辜。)弄成了一团和气。该狠心的时候狠不下心,丧失了最后一次机会。
  最后,重感情的桓温居然还能弄出祭拜高平陵却见鬼这种滑稽的事情,功亏一篑,身死姑熟,为天下笑。我也要学一句史籍里经常会用到的老话,“岂非天哉”!
  看看正史里对桓温的评价吧,《晋书》在桓温传的最后总结到“......企景(司马师)文(司马昭)而慨息,想处仲(王敦)而思齐,睥睨汉庭,窥觎周鼎......废主以立威,杀人以逞欲。曾弗知宝命不可以求得,神器不可以力征。岂不悖哉?岂不悖哉!(连用两次)......”看到了吧,历史上对桓温的评价是不高的,这是这样一位应该可以被称为英雄的人物的悲剧啊!
  古时候评价一个人,首先是“忠孝”,因此桓温失分不少,也很正常。客观上来看,桓温作为积贫积弱的东晋时代做到了“灭国”这一壮举的仅有二人之一(另一人是刘裕),在历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的。桓温可惜就可惜在没把事情做到底,不然他也会像刘裕那样,在史籍里留下的都是伟岸的形象。
  日期:2017-01-22 21:49:29
  前秦大帝苻坚和能相王猛——“五胡十六国”时代功盖刘备、诸葛亮的一对君臣(序)
  一说起苻坚,我们的脑海里似乎只能浮现出一个已成惊弓之鸟,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狼狈逃窜的失败者的身影。而在这个身影做背景之下,更衬托出谢安的光辉形象。这样一个失败者,怎么能担得起“大帝”这一头衔呢?在我们的概念里,只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样的帝王才配的上“大帝”的头衔。

  诚然,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的确是一败涂地,这次失败,不仅仅只是一场战役的失败,由这次失败带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让苻坚在短短的两年里,从人生的巅峰一路滑向了死亡的深渊。但是,在这场失败之前,苻坚所获得的成就,以及他作为一位君王的为人处事,是值得为人称道,并大书特书的。
  说到苻坚,就不能不提到他的非著名助手,能相王猛,就如同一提到刘备就必须提到诸葛亮一样。我相信,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甚至可能更高)的中国人,都知道诸葛亮这个名字;我也相信,对于百分之九十九(甚至也可能更高)的中国人,不知道王猛是谁。
  苻坚和王猛这对组合所取得的成就,远高于刘备诸葛亮组合,但是他们的名声和刘备诸葛亮比起来,那就实在是太小儿科了,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不公平啊。
  说起成就,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把一个偏安关中平原的地方割据小政权,发展成为东起辽东、渤海,西达西域诸国,南到四川、襄阳、淮河流域,北抵大漠的庞大帝国。其幅员之辽阔,人口之众多,是刘备的蜀汉政权无法企及的。而王猛文可安邦,武能灭国,比起诸葛亮来说,丝毫不逊色多少。巧合的是,苻坚也一直把王猛称作是自己的诸葛亮,甚至王猛死后的谥号也和诸葛亮的相似,诸葛亮谥“忠武”,王猛谥“武”,都被简称为“武侯”。当然,现在我们一般说到“武侯”,通常都是在说诸葛亮。

  而苻坚的为人,堪称一代“仁君”。同样都是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而身为异族的苻坚之仁,足以令很多汉人君王自惭形秽。同样教育的结果,差距怎么就会那么大呢?
  今天起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一对“五胡十六国”时期北中国的一对仁君能相人生履历吧。本篇写作的基础是《晋书——苻坚载记》和《资治通鉴》。
  日期:2017-01-23 17:54:17
  前秦大帝苻坚和能相王猛——“五胡十六国”时代功盖刘备、诸葛亮的一对君臣(之一)
  苻坚,字永固,另一个名字叫文玉,小名坚头。祖籍略阳(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氐族人。
  氐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先秦时代就有了,世代居住在甘肃、陕西和四川西北部一代,和羌族混居。因此有一种意见就认为氐族是从羌族里分出来的,甚至有人认为氐族是汉化程度较高的羌族。两晋时期氐族登上历史舞台,建立多个独立政权。南北朝之后,逐渐和其他民族融合,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略阳似乎是古代氐族人集中居住的一个地区,上篇介绍的建立成汉政权的氐族首领李特、李雄就是略阳的氐族人。
  苻坚的父亲是符雄,曾经带兵抵抗过桓温对长安的进攻。祖父是苻洪。
  苻洪本名蒲洪,当时是部落里的一个头领。蒲家世代都是酋长,因为他们家的池塘里生长一种蒲草,长五丈,有五个节,和竹子差不多,所以大家都称他们家为蒲氏,于是就以“蒲”为姓。传到蒲洪这一代,正好赶上西晋永嘉之乱,各地方都拥立豪强为首领保家守土,略阳的氐族人就拥立蒲洪为首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