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17 07:38:36
建六军
先建六军后赏鞌之功,本来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结果我们先讨论了“赏鞌之功”,那是因为“谦虚秀”对“主要观众”作用不大,只好依靠实实在在的六卿高位来吸引荀赵两家。这下子可能奏效了,或者还有别的原因比如真相被部分解开,总之荀赵之间的纠纷,以及因此燃起的怒火(可能一直比郤克的愤怒秀严重),似乎能够告一段落了。
然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组建的六军,却结结实实的打了晋景公和参战三帅一个大耳光:这哪里还有什么谦虚?还有什么礼让?这就是狂妄到家!就是上欺周天子无能为力,同时恫吓各诸侯国小心从事,不要动辄背叛晋国。不然我这里就大兵伺候!
这是晋国霸主晋文公都没有敢干的事!不知道是哪个顾前不顾腚顾头不顾尾的蠢货,给晋景公和郤克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看起来他们当初真的是 “捉急”。
由此可以想象,晋国国内发生的的事很大很大,大到让郤克等鞌之战参战三帅和晋景公刚刚谦虚完,就把脸皮一拉,就欺负齐顷公,欺负周天子!晋国此时发生了严重而内讧,为了稳定晋国大局,宁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到挑战周天子地位的跋扈国君,“寡人岂欲六军乎?寡人不得已也!”
建六军的狂妄至极,彻底撕下了鞌之战后处处表现谦虚礼让的晋国君臣的面纱,暴露了他们可能并不愿意为外人知道的狂妄嘴脸。
军队建设和规模以及掌控在谁的手里,从来都是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周朝也不例外。但是周朝的封建制度,决定了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肯定会有拥有自己的军队。于是在西周之初,就已经做了限制: “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各国虽然都可以有军队,但是军队的规模不同,最大的诸侯国所拥有的军队,不能超过三军。
所谓军:是有具体的规模和编制的。根据资料,大约一万人左右为一军。控制军队,当然是为了周朝的统治,同时也要允许各诸侯国自保,也要在周天子要求出兵配合的时候,各诸侯国能拿得出一定兵力。
当年晋国晋献公要建立上下两军,需要上报周天子批准才行。
后來晉文公在城濮大戰之後,獲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於是在三军基础上曾建“三行”,据说不能称为正式的军队,所以叫另立;这主要是考虑到周制的约束,也是晋文公对周天子的尊重。
到了晋文公晚年,又撤销三行改為五軍;这一次已经是比较严重的僭越;不过一来此时晋文公功高天下,二来并没有突破六军建制,在形式上仍然表示与周天子有距离,仍然表示晋国遥尊天子。
此时的周天子,早就没有实际上的六军建制了,当然是因为实力不行,所以有楚證hong王观兵洛阳问鼎中原的挑衅,所以有齐桓晋文的尊王攘夷等等。
然而即便如此,晋国的军制也没有长期坚持五军体制。在公元前621年前后,四老帅去世,晋襄公下决心裁掉了新军,恢复了三军体制。从此之后,三军体制维持了将近四十年,直到鞌之战后,晋景公改立六军,天下皆惊。
晋国这是要干什么啊?
背着邲之战的耻辱过了很多年的晋景公,获得了一个鞌之战的胜利,就突然打出这么一个信号,鞌之战结束的集体谦虚哪里去了?为了“赏鞌之功”,就需要超越晋文公,直接欺凌挑战周天子?这种对周天子大不敬的做法,必然会令当时各诸侯国大吃一惊。他们必然会希望了解晋景公下一步打算干什么?
左传没有写出这一段,但是司马迁写了。在司马迁的笔下,战败的齐顷公来朝见晋景公,第一件事,就是要尊晋景公“为王”
!
本来周朝东迁,已经伤筋动骨,楚国长期称王,并且反复挑衅,成了春秋的一个主旋律:天下并不是只有一个王;现在既然周王早就落魄的不成样子,晋国出来称王,和楚国平起平坐,也未尝不可啊;况且,你不是已经建立六军,完成了“称王”的准备?
这就是当时各国对晋国的想法,司马迁把它如实写了下来。
建六军明显是晋国的严重失策。此时晋国按下葫芦起了瓢,已经无所措手足,结果通过设立六军,增加了卿位,通过这个手段,安抚荀赵两大家族,缓解国内矛盾,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公元前583年,晋国君臣完成了灭族赵氏,就再也不需要十二卿了,也就不需要六军了。当时的中军将栾书,根据留下的卿大夫,暂时维持了四军八卿的格局;三郤之乱,厉公被杀,等悼公回国,君权和卿权再次达成新的平衡,就彻底恢复了三军体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