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春秋趙氏滅族》
第58节

作者: 山高水深ht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1-18 08:14:06
  失败的鞌之战
  鞌之战是春秋的一件大事,左传作者投入了大量精力描述这件事。但是回过头来,我们仍然要说,晋国发动的这场战争,不但从开始的动机就荒诞不经,战后的结局同样是非常的黑色幽默。
  鲁国和齐国是紧邻,它们彼此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晋国对两国矛盾长期以来是调解为主,前提是两个国家都是盟友。但是这一次由于邲之战后,晋国的国际地位下降,而且对鲁齐之间的纠纷不闻不问(楚国围宋也一样),这就导致了盟国的离心离德;齐鲁纠葛再起,双方竟然争相朝楚国伸出橄榄枝。这也是郤克受辱的一个背景。
  事实上从全局来看,无论如何鞌之战是不应该发生的,晋国如果脱身不开,完全可以继续采取置之不理的模式,或者继续调解(可能无效);但是总比出兵打仗更加符合晋国的利益。因为齐鲁谁都不值得晋国信任,晋国有何必要替鲁国去打这一仗?
  看看鲁国在鞌之战前后的表现,就可以知道晋国这一仗是多么的荒唐。
  公元前592年断道之盟,齐国与会却遭到三大臣被逮捕的命运,于是转而寻求楚国帮助,加大了对鲁国的侵伐力度;鲁国虽然参加了断道之盟,但内心并不相信晋国,在第二年(宣公十八年,公元前590年)竟投向楚国,要求楚国为其出兵伐齐,楚军未出;鲁国内不自安,于是首鼠两端,与晋国再次盟于赤棘。

  鞌之战刚刚结束,楚国起兵阳桥之役,伐卫伐鲁,鲁国当年就和楚国结盟;紧接着又配合楚国操办了蜀之盟:
  “十一月,公及楚公子婴齐、蔡侯、许男、秦右大夫说、宋华元、陈公孙宁、卫孙良夫、郑公子去疾及齐国之大夫盟于蜀。”
  《左传成公二年》
  《春秋》在这件事的记载竟然超过了左传,参与国多了四个小国。

  “冬,楚师、郑师侵卫。十有一月,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丙申,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卫人、郑人、齐人、曹人、邾人、薛人、鄫人盟于蜀。”《左传成公二年》
  总而言之,获得了鞌之战胜利的晋国再次被冷落被抛弃。
  更让晋国颜面扫地的是,晋景公派人向周天子报告鞌之战的胜利,所谓“献捷”,竟遭到周天子的拒绝。周天子的道理很简单,齐国和我们是亲戚兄弟,你要是打败了蛮夷,可以算献捷,打败了亲兄弟,献捷就不必了。
  这是鞌之战的当年发生的事。如果不考虑晋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仅仅从外交角度来看鞌之战,晋国满盘皆输!
  郤克即将谢幕,栾书马上登台,历史即将进入新的一页。
  回首往事,晋国著名的贤人士会本来有机会大展身手,登台亮相也非常高调,结果事情从郤克受辱开始,急转直下,士会竟然被夺权;接着一系列复仇行动,改变了晋国的整体战略,使得晋国走到了鞌之战后的众叛亲离的境地。
  郤克一路踉跄走来,居然没有留下他治国理政的其它事迹。他从公元前592年冬掌政以来,似乎除了受辱,就是报复,只有这么一件事,贯穿了始终。
  回想起当初楚国围宋再次挑衅,晋景公打算出兵与楚證hong王一较高下的时候,晋国君臣苦口婆心的劝说,什么“天方授楚”,什么“不及马腹”,最后连“国君含垢”都搬了出来。为什么在郤克受辱的问题上,晋国君臣的集体做了哑巴,任由郤克恣意胡为?怎么国君可以含垢,郤克却不能忍辱负重?

  荀赵在鞌之战竟然不出一兵一卒,反而在建六军的时候合共占据了六个卿位,这是什么道理?
  几年后晋国灭赵之际,作为赵氏的老对手,荀氏居然再次不出面;
  郤氏和荀氏的矛盾,从未见记载,但是三郤被灭的时候,荀氏全力配合了栾书。
  这里面的症结在哪里?是哪里出了问题?
  如果把赵朔之死的因素考虑进来,问题就豁然开朗。
  允许郤克任意胡为的前提,是郤克必须完成晋国君臣的目标:由郤克的父亲郤缺开启的针对赵氏家族的围猎。于是赵朔就恰如其分的死了。郤克作为郤缺继承人,郤氏家族的掌门人,完成了晋国君臣的共同目标,才有机会继任中军将,才有机会抓住受辱事件恣意胡为,以掩盖赵朔之死的真相。

  鞌之战,从此以后在中国历史上百试不爽:内事不决,就对外开战!
  虽然从表面上看,鞌之战后的封赏中郤克似乎一无所得,然而就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郤氏家族争取了两任中军将,达到了郤缺背叛赵盾换取的家族利益,在此基础上成功孕育出了荀赵两大家族之外的第三个庞大家族。郤克的胡闹,仍然是为了家族利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