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3-15 11:17:22
十三、三元里的汉奸和义民
1
英军舰炮施虐大清东南沿海,入侵大清城池。按理说大清应官民同心,保家卫国,一起抗击侵略者。可事实却十分打脸,民众并没有和官府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反而出现了许多为“夷人”提供后勤,刺探情报、引路,甚至直接参与作战的汉奸。
据《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中记载,仅三元里一地,就搜出援助英夷的汉奸1200名。琦善在给道光皇帝上奏广州不堪作战时说到,广东民众除已为汉奸者外,其余民众咸被英军诱惑以助敌势。后来战局日趋不利时,浙江巡抚刘韵珂向道光上奏“十可虑”的奏章中说:“论者本谓该逆不长陆战,而两年之中,该逆之略地攻城,皆在陆路,且能爬越山岭,又有汉奸为之导引,各处路径,较我兵更为熟悉。”战争后期,被道光皇帝任命为扬威将军,在杭州主持战局的奕经更是说,两广一带“到处汉奸充斥,商民十有七八,皆为奸匪”。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汉奸呢,这些汉奸又是些什么人呢?
第一类“汉奸”就是行商。广州十三行和外国商人商贸往来,关系密切,从一开始就有汉奸的嫌疑。钦差大臣林则徐初到声称“本大臣奉令来粤,首办汉奸,该商等未必非其人也。”为了迫使鸦片贩子缴出鸦片,林则徐更是用行商的性命相要挟。在林钦差的眼中,这些行商就是里通外国的汉奸,用他们的性命迫使英夷低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后来,战事一起,沿海各地都明令不得向英人提供淡水、蔬菜等生活给养。英人生活陷入困顿,不得不出高价购买生活给养。因为有利可图,众多的小商贩和无业游民进入到“汉奸”行列中来。这些贪图蝇头小利的小商贩和无业游民,就成了第二类的“汉奸”。
只要能赚钱糊口,这些升斗小民才不管做生意的对象是什么人。《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记载,在厦门,英军“出重价买猪羊牛只,图利奸民及贫苦之人,亦肩挑瓜果蔬笋等,向鼓浪屿岸边昂价售卖。”从事“汉奸”行为让这些人得到了大大高于往日的银钱收获。林则徐禁止与英商贸易后,“无籍游民”偷运粮肉蔬菜可以获得五倍于平时的利润,所以众人趋之若鹜。
第三类的汉奸,就有些货真价实的意思。
贩卖生活给养可以赚钱,替英人走私鸦片,为英军提供情报等赚的钱更多。于是,沿海一些不法之徒就开始铤而走险,投靠英夷,成了彻头彻尾,真本实货的汉奸了。
《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所载,若为英军提供情报,“每纸卖银二十元”,重赏之下,浙江曹娥江以东地带的奸民,每日向英军呈报的消息多达数十条。“该逆不论虚实,莫不犒给银钱,以故此辈乐为被用。”在原本少汉奸的宁波,“因鬼子占据半年,却被洋钱哄诱,处处都有(汉奸)。”
更有甚者,有许多不法之徒、亡命之辈直接参与了英军的军事行动。在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英军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又拨夷兵汉奸数百名,由大角山后缘山而上,从墙缺处打进攻台……其攻沙角炮台也,逆先拨黑夷千余名,汉奸百余名,由穿鼻湾登岸,逆兵船则攻炮台前面,黑夷从山后攻炮台后面,我兵两面受敌。”(《鸦片战争文献汇编(三)》。林则徐在家信中也提及此次战役中的汉奸之害,他们“或冒官兵号衣,或穿夷服,用梯牵引而上。”既为英军带路,又帮助英军作战。
第四类的汉奸则就是确确实实被冤枉的,他们是清廷官兵抓良冒功的牺牲品。他们是无辜的百姓,却被朝廷官兵制造成了汉奸。
鸦片战争开战以后,一些被抽调到前线的内地官兵到了广东后,为冒领军功,他们对战争中避难的百姓下手。“兵将不相见,遇避难百姓,指为汉奸,掠夺财物。”镇海大战之前,镇江守将海龄亲自下令“散布旗兵,满城捉路人作汉奸,付邑宰监拷掠,不容置辩。”
从以上分析看,所谓汉奸,有长期和洋人打交道的行商,也有贪图小利的斗升小民,更有被抓良冒功的无辜百姓,而真本实货的汉奸,其实并不多。但如果把以上四类都视为汉奸,那么大清沿海,可真就是汉奸遍地了。
日期:2017-03-16 08:55:12
2
英国佬用金钱诱惑,让沿海居民为他们服务,成为汉奸。大清沿海各省,也同样用利益引导民众站在自己一方。双方都在用金钱争夺民众的支持。
林则徐曾多次贴出布告,公布赏金,鼓励兵丁壮勇斩杀洋人。悬赏按职级高下不等:
斩杀逆首义律悬赏20000元,其下头目依次递降,官阶每低一阶,递减500元;斩杀白洋人赏200元,黑夷(孟加拉籍士兵)半之,中国汉奸与黑夷同价。在战事进行的不同阶段,沿海各省封疆大吏都有类似悬赏布告,只是因战事的缓急,赏银有所浮动。奕山开出的赏格更高:
义律,10万元,奏赏四品翎顶;
伯麦,5万元,奏赏五品翎顶;
白夷,每名200元;
黑夷,每名50元。
有高额赏金,沿海民众对捉拿英夷的热情自然高涨,有钱赚谁不干!
1840年9月16日(道光二十年八月廿一),侵占定海的英军炮兵上尉安突德,带着几个“黑夷”士兵至青岭附近测量地形,被一群村民围击。安突德部下士兵四散而逃,安突德和一个黑夷仓皇向清风岭以西逃窜,被正在锄地的农民包祖才和弟弟阿四看见。包祖才提着锄头就奔上去,这可是白花花的银元啊!
包祖才一锄头柄撂翻黑夷士兵,然后追赶安突德,经过一番追逐,撵上安突德,一锄头柄将其打晕。这时乡民一拥而上,把安突德捆得像个粽子,装在箩筐里,抬到镇海大营领赏去了。
若是论说包祖才的爱国精神,大概不会有错。可是没有赏银,一个农民会抡起锄头追赶英夷吗?爱国精神在当时还是很虚的一种存在。
还有更有趣的事情可以作为反证。
1841年7月20日(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三),英国全权公使义律和英国海军总司令伯麦在澳门登上路易莎号去香港。途中遭遇台风,路易莎号沉没。义律和伯麦等二十人爬上一个小岛。小岛上的居民夺走他们的衣物,义律提出愿意出愿意付一千银元,请小岛居民送他们去香港。双方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三千四百银元成交。
小岛居民不知道这些洋人的身份,也可能不知道在广州的奕山开出的赏格。若是知道奕山开出的高价,只要把义律他们送到广州清军大营,那么这些小岛居民将最少得到的是十七八万元的赏金,而且军功、顶戴啥的,肯定也少不了。区区三千四百银元就将升官发财的机会白白放弃,这些小岛居民真是亏大啦。
这里关键中的关键就是不掌握信息,不知道这些洋人这样值钱。在这些小岛居民的眼中,只要给钱,一切都好商量,何必把洋人送给官府呢。这里哪里来的爱国精神,还不是爱着白花花的银元。
出现如此多的汉奸,大清的颜面可以说是肿成了屁股。不过细细一想,如此局面也属于正常。满洲入主中原二百多年,一直防备汉人,视汉人如仇雠。所谓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满清时代的中国,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和民族观念,让当时的民众和官府同仇敌忾,无非是一厢情愿而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