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微表情 从外在情绪解读三国人物》
第8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07 19:01:18

  018
  诸葛亮很少会情绪失控,但也有两次流泪的记载。第一次是因为马谡。马谡是荆州襄阳郡人,其兄马良就与诸葛亮关系十分密切,在书信中马良甚至舍却官称直呼诸葛亮为“尊兄”。马谡作为马良的幼弟,也早早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马谡入蜀时的官职也为荆州从事,和前面提过的邓方、张存都是同样职衔。后来马谡陆续担任广汉郡绵竹令、蜀郡成都令,后任越嶲太守。刘备对诸葛亮如此重视马谡颇为不然,曾经在临终之时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番话在后世被反复引用,多少也说明了诸葛亮对马谡的认知存在不足之处,有“灯下黑”的嫌疑。不过马谡不失为一优秀的参谋人才,在诸葛亮南征时其提出“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兵战为下、心战为上”的观点,得到诸葛亮的采纳,为日后稳定南中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马谡在街亭之战中让诸葛亮失望了。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蜀汉朝廷上下都对此抱有极大期望,但随着曹魏援军的到来,陇西的局势开始变得微妙,而街亭就是整场战事的胜负手。蜀汉军队中此时有数位功勋卓著的名将,比如魏延、吴壹等,但魏延这个人恃才傲物,不太听诸葛亮指挥,吴壹又是原刘璋帐下出身,和诸葛亮的关系远没有和马谡密切。出于稳定和平衡蜀汉内部的需要,诸葛亮迫切希望以自己为首的荆州派能够成为左右蜀汉政局的权威力量,而马谡符合诸葛亮对于荆州力量的全部期许:年纪轻(马谡比诸葛亮小九岁)、有才能、有地方仕宦经历、有可塑性和培养价值,单从未来可期待的表现上看,他远优于向朗和郭攸之等人,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应当是不逊色于蒋琬和董允的存在。不过马谡要想成为主政中枢的重臣,还缺少在军队中的实际历练,所以诸葛亮没有遵从绝大多数将领的意思,将马谡作为此战的主将。但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马谡生搬硬套兵法书的教条言论,结果导致蜀汉军队在这场事关全局的重要战斗中失败,诸葛亮不得不选择退军回汉中。

  战斗既然失败,当然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但是对于马谡的最终结局,陈寿在《三国志》中却给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这让后人很是不可索解,因为陈寿曾在蜀汉做过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等职,他接触的很多前辈官员都与马谡有过交集,而且马谡去世已久,若说对此事全都三缄其口似乎也不大可能。为了方便说明,我们还是先看一下这三种说法:其一是在《马谡传》中提到的,说马谡是下狱物故,即在狱中病逝;第二种说法来自《向朗传》,称马谡在军败后逃亡,而素来与马谡关系不错的向朗知情不举,而被诸葛亮深恨,因而将向朗免职回家;第三种说法是《诸葛亮传》中,明确记载了诸葛亮“戮谡以谢众”,《王平传》也支持这种说法,说诸葛亮斩杀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面对这三种彼此乖互的说法,究竟哪一种更贴合事实的真相呢?

  日期:2016-12-08 18:09:49
  019
  有人提出了可以将这三种说法结合在一起的观点:即马谡在兵败后曾经逃亡,作为丞相长史的向朗昧于私心也知情不举,最后马谡被缉拿归案,诸葛亮决意判处马谡极刑,但马谡还没有到行刑的时候就死在了狱中。持此观点的人同时还举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中马谡给诸葛亮写的信,内中有“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之语,并称若此记载属实,这证明马谡临死前未与诸葛亮见过面。但该观点也有商榷之处,因为同在《襄阳记》中,接下来还有一句“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和物故的说法严重抵牾,试想若是在狱中病逝,何至于让十万大军全都流涕呢?满足这种说法的唯一可能就是对马谡的公开处斩,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三军震肃,才有如此效果。所以笔者认为最可能的情况是,本传之中的说法属于为尊者讳的托辞,把它抛开之后参照其他材料则可以得到此事的大致轮廓:即马谡最开始自知兵败罪孽深重,确实曾经逃亡,而后被捉拿收押,并被诸葛亮在三军之前处以严刑。

  杀掉马谡对诸葛亮来说是十分心痛的,但如果不杀这一页就无法揭过,毕竟蜀汉将士星散流离,损失不小,诸葛亮对此将无法交待。蒋琬对于诸葛亮的行为持有异议,他认为昔年楚王杀掉成得臣,与楚敌对的晋文公十分高兴,这就是亲者痛仇者快之举。现在天下尚未平定,就诛杀了马谡这位颇有建树的青年才俊,不是太可惜了吗?蒋琬也是荆州人,出发点肯定也是好的,但处在诸葛亮的位置上,若保下马谡则必将遭到东州集团和益州本土集团的强烈不满,这是两股伴随蜀汉开创的政治势力,诸葛亮绝对不能轻忽。所以权衡利弊,就只有将马谡牺牲掉了。他对蒋琬是这么说的:“孙武之所以能制胜于天下,全是依靠用法严明。过去杨干(晋悼公之弟)犯法(实际上是他的马车扰乱了会盟仪式),魏绛(晋国国卿)就杀了为他驾车的御者。现在四海分裂,军队纷争才刚刚开始,如果还要废掉法令,怎么能讨贼呢?”但联系到诸葛亮之前对马谡的一例保举提携,这种理由也委实难以让人信服。

  更何况在诸葛亮的人生中,虽然标榜以法当头,但也有两段不那么依法行事的黑历史。其一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就是诸葛亮对法正的违反法令的举动视而不见。其二是刘备去世后,南中局势一度不稳,益州从事常房听闻朱褒将要造反,就把他的主簿扣押起来,并且处以极刑。朱褒当然不干,不仅率兵攻打常房,还污蔑他造反。诸葛亮未必不知道常房并非谋反,但为了不激化南中形势,还是杀掉了常房和他的几个儿子,并将他的四个弟弟迁徙到越嶲郡安置。

  如果把这两条和马谡的被杀结合到一起来看,就能对诸葛亮当时的真实想法有个大概估量了。对此我们还有一条佐证,就是在杀掉马谡之前,安汉将军李邈对诸葛亮说“秦赦孟明,用伯(通“霸”)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意思是让诸葛亮宽恕马谡,然而诸葛亮的反应却是直接将李邈赶回了蜀中,不让他再留在前线。
  尽管如此,马谡死了之后诸葛亮还是落了泪。无论是在《三国志》正文中还是在《襄阳记》里,都记录下了诸葛亮的泪水——“流涕”,这其中有惋惜、愧疚、恐怕还有自责。正因为这个原因,诸葛亮在马谡去世后亲自临祭,对待他的遗孤还和平时一样,完成了马谡临终时写给他书信中的嘱托。
  日期:2016-12-09 20:36:10
  020
  诸葛亮另一次哭是因为部属杨颙的去世。杨颙是杨虑、杨仪兄弟的同宗,因此归降到刘备集团中的时间应在刘备入蜀之后。他曾经担任巴郡太守,后为丞相诸葛亮主簿。诸葛亮曾经亲自校订簿书,很显然这应是僚属的工作范畴。杨颙看到后就劝谏诸葛亮:“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并且还拿家中一应事务的分派来作比,说有人让家中的奴仆做种植庄稼耕田犁地的工作,让丫鬟来主管炊饭饮食,让鸡司晨,让狗防盗示警,让牛承受重载,让马步涉远路,于是各项工作没有被荒废的,所要求的都能得到满足,他每天需要的只是雍容高枕,等待现成的饮食就可以了。但现在如果让他承担以上所有的这些任务,那么他将不胜其任,形疲神困,最终一事无成。难道他的智力水平比不上奴婢鸡狗吗?显然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为他违背了作为家主的法则,才使得自己陷入疲惫不堪却又效率低下的境地。据此,杨颙提出了政府机构中三公和士大夫的区别,三公坐而论道,从宏观上掌控大局,却不参与实际苛碎事务的管理(这是指前汉时的三公,当时的三公已成为荣誉性职衔),而亲自躬行的被称作士大夫,双方各有所司,共同完成对政务的处理,达到政府稳定准确高效的运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