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微表情 从外在情绪解读三国人物》
第14节

作者: 陟云子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20 17:39:23
  031
  然而这个时间段魏延虽然光芒照人,但也暗伏了失败的种子。首要一点便是与诸葛亮在军事战略上的分歧。魏延提出了分道进击的战略,这便是大家所熟知的“子午谷奇谋”,其要点是魏延带领万人军队为偏军轻装上阵,“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约十天可达长安城下,长安城主将为夏侯惇之子安西将军夏侯楙,其妻即为曹操爱女清河公主,本来当年曹操是打算将清河公主嫁给丁仪的,后来因为听了曹丕的话才嫁给了夏侯楙。魏延认为夏侯楙从小生活优渥,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阵仗,一旦听说蜀汉军队到来必定会仓皇失措地逃走,那样城中就只剩下御史和京兆太守这些有守土之责的地方官员,很容易便被攻克。至于粮草问题,魏延也计划好了,就是抄掠横门邸阁与散民的粮食,足可以支撑到诸葛亮率领的蜀汉大军从斜谷到来,而曹魏军队集结起来尚需得到消息的二十天之后,这时蜀汉军队已一举占据潼关以西,雍凉两州唾手可得。 

  然而魏延提出的计划虽然美好,其实内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夏侯楙年少不假,怯而无谋或许也是真的,但魏延怎么能保证夏侯楙一定会颠颠地东逃洛阳?万一他的僚属中有人劝告他坚守长安,他真的在长安组织严密抵抗呢?长安曾经先后做过秦、汉帝都,即使曹魏的政治中心东迁,但长安仍然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城防之坚密远非蜀汉军队曾经攻克过的城池可比。魏延的偏军仅有万人,即使夏侯楙逃走了城中一定还有地方官员组织抵抗,怎么能保证城池一定会被攻克?而且即使攻克了防守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二十多日仅是纸面上的时间,当年孟达还认为司马懿大军需要一月才能抵达,可司马懿兵行神速,仅八日就到达新城之下,完全打乱了孟达的作战部署,孟达因而被杀,焉知曹魏军队不会故伎重施,再来一次突袭?以上种种,皆说明“子午谷奇谋”虽然纸面计划不错,但要是真正实行仍然困难重重。这样大胆的策略自然不会被一贯谨慎的诸葛亮所采用,魏延请兵万人的计划也就屡次被诸葛亮驳回。魏延觉得诸葛亮胆怯,又感叹自己的才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心下时常怏怏。

  魏延与同僚的关系也在这时出现了问题。魏延作为蜀汉军队中的头号猛将,善养士卒,又勇猛过人,多多少少有些脾气,其他同僚也都知道他的这个特点,所以一般来说也就容忍他一些。但有一个人却不买他的账,这人就是长史杨仪。杨仪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也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早年担任尚书时就因为和顶头上司尚书令刘巴不和而左迁遥署弘农太守。但诸葛亮执掌大权时杨仪因为才干再次受到诸葛亮重用,曾作为诸葛亮的参军南征南中,又参与了诸葛亮的历次北伐,并在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被提升为长史、绥军将军。杨仪才情练达,做事颇有章法,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一类事到手便决。杨仪虽然官职不如魏延,但在蜀汉大军中实际地位重要,所以常常顶撞魏延。两个人势同水火,有时在坐间争论,魏延拔出兵刃横架在杨仪脖子上,杨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唯有涕泪交流而已。当时费祎为司马,在两人之间尽力弥合,所以终诸葛亮之世,两人尚能各尽其才。

  日期:2016-12-21 17:54:12

  032
  魏延与刘琰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刘琰也是皇族出身,早在刘备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时就投身刘备帐下,并且多年来一直随从刘备周旋。但他才能有限,多数时间只是作为刘备的幕僚和宾客,在蜀汉的建立中贡献不大。刘备入蜀后刘琰为固陵太守,刘禅即位后普增封号,刘琰于是晋升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后又迁车骑将军,班位常亚李严(李严在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为前将军,八年(公元230年)迁骠骑将军,按当时官制,车骑将军在骠骑将军之下)。在建兴九年诸葛亮上疏贬斥李严时,刘琰在二十二位附议的将领中排名第一,尚在魏延之上。但刘琰才能疏浅,生活奢靡,无论是饮食起居皆极尽铺陈,这在蜀汉官员中是极为罕见的。因为丞相诸葛亮带头不治私产,死时家中不过薄田十五顷外加八百株桑树,所以蜀汉大多数官员都是克己奉公之辈,少有像东吴的贺齐、潘璋那样讲排场炫身份的。如费祎家不积财,对于自己的儿子都让他们布衣素食,出入没有车骑跟从,就和凡人没什么两样。邓芝“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这些人都是朝中重臣,他们尚且如此其他人可想而知。刘琰平时在蜀汉群臣中是个异类,因此他虽顶着高级军事武官的名头,但不过就是领兵千余,随诸葛亮讽议罢了。建兴十年(公元232年),刘琰和魏延爆发了争执,且言语虚诞,被诸葛亮赶回了成都。虽然《刘琰传》中并未提及争执的真正原因,但从魏延的表现上看,多半是因为军中征伐之事。刘琰对军务一窍不通,却还要对魏延指手画脚,也难怪魏延会生气。

  魏延的性格为他接下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重,于是招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和护军姜维,商量自己身后退军安排。诸葛亮密令魏延断后,姜维其次,如果魏延不遵从安排,则大军独自南退。这些计议魏延毫不知情,也难怪有人会猜测杀魏延是诸葛亮本意。在诸葛亮死后,杨仪派遣费祎去套问魏延的打算,魏延对于退军果然别有想法:“丞相虽然去世,我还见在。送葬之事府亲官属便可独立承担,我应当率领诸军攻打敌人,怎么能因为一人去世就荒废了天下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何等人物,怎么能做杨仪的部属担任断后之将!”魏延还要求费祎和他共同规划南行和屯留的军队,让费祎与自己联名手书,准备颁布给下属将领。费祎这时欺骗魏延说:“我回去后一定会为您向杨长史开解,杨仪是个文吏,不懂军事,一定不会违命。”说着出门驰马而去。魏延不久就后悔了,派人前往追赶但已不及。魏延派去观察杨仪的暗探回报说杨仪正准备按诸葛亮的部署诸营相次引军而还。魏延这时有一个标志性的表情,他大为恼怒,并趁着杨仪军队未发,率领本部军队提前南行。

  日期:2016-12-22 18:15:30
  033
  以下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魏延烧了栈道,阻挡杨仪等人南归,而且和杨仪互相上表称对方谋反,刘禅也没有处理过这样的事,便问身边的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这二人都保奏说杨仪不会谋反而怀疑魏延。后主命令蒋琬率领宿卫诸营北行赴难,其用意当在查清事实真相,而并非要诛杀魏延,然而这时魏延已被杨仪派出的马岱追斩。虽然陈寿在《魏延传》中记述了事件的本末,但由于文字间的错乱还是让人疑窦丛生:第一,魏延率部南归在先,在到达褒斜谷南口时已将栈道烧毁,而杨仪虽然“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但毕竟落在了后面,当时这条路是杨仪部下前往成都的唯一通路,但杨仪派出的使者竟然能和魏延的使者同一天赶到成都,这很难从情理上解释得通。第二,魏延先行据住南谷口并派兵攻击杨仪,杨仪命令讨寇将军王平为前锋抵御魏延。王平怒斥魏延的先锋:“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如何敢这么做?”魏延的手下“莫为用命”,军队一哄而散,只剩下魏延带领自己的儿子逃往汉中。这就很让人奇怪了,魏延善养士卒,证明他在军队中的威信很高,否则也不可能有这么多战功。他的部属又不是第一天跟从他作战,这么多年他总有些心腹部从吧,在朝廷正式的诏令还未下达之前,何至于被官位远不如自己的王平喊一嗓子就全都吓跑了呢?那样这支军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太弱了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