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史经典战役(围点打援)——宋金太原之战》
第30节

作者: 独孤慕雨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6-12-08 08:44:10
  仔细分析可知,不管正史、野史的记载都有不靠谱的地方。《续资治通鉴长编》一文中,张皓是石普从贝州派出送王继忠书信的使人。如果真的是这样,辽人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身份,更不会发生“道出敌寨为所得”的事情了。“因令抵天雄,以诏促曹利用”更是讲不通了,如果是真宗皇帝的诏书,那么张皓是从何得来?
  《梦溪笔谈》中的记载不合情理之处甚多,宋辽双方和议之事早在真宗驻跸澶渊之前就已经暗地里开始了,首先时间上就错了。还有就是一个小小的殿前散直哪里有条件提要求,所谓赏银三百两更是小说家言罢了。(沈括为张皓孙女婿,所以《梦溪笔谈》的记载不足采信。结合史料大胆忖度,张皓确实是殿前散直,不过在战前被派往了军前效力。石普派他任信使,也算是知人善任。)
  按正常逻辑推测,张皓奉石普之命携带书信,快马加鞭赶到御前,真宗皇帝很快就收到了王继忠的第三封书信,而且知道正使曹利用并没有如期到达辽营(也有可能是在王钦若派人打探事情原委时已经知道)。不得已之下,只好再次派遣张皓前往辽军告知事情原委。真宗皇帝回王继忠书载于《宋大诏令集·卷232》:“葛霸等以卿奏状来。曹利用往,兼报卿令人援接前去。寻闻道路艰阻,尚在天雄。今有付利用手诏,同封付卿,便可闻于大辽,遣人赉送接援付彼。”为了取信辽人,真宗皇帝居然将付与曹利用的手诏也一并封在了给王继忠的书信中。为了促成和议,真宗皇帝也是蛮拼的。

  张皓前脚离开,王继忠的第四封奏疏又到了。辽人可能通过特殊渠道也得知曹利用被王钦若扣在大名府的事情,于是令王继忠作书宋真宗,希望就近从澶州另外遣使议和。收到王继忠第四封来信,是十一月二十一日,宋真宗离开汴梁的第二天,驻跸于长垣县。收到王继忠的来信,真宗不得不重新解释了一番。对王钦若无端扣留曹利用之事,他也表示遗憾。
  �0�2
  如果上述推论成立,那么就可以解释得清《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关于此事的记载了。张皓带着回书顺利的见到了萧太后、辽圣宗母子二人,辽方高规格的接待了他之后,张皓按照行程安排“抵天雄,以诏促曹利用”。可是王钦若仍然留着曹利用不放,张皓不得不独自返回辽营。
  王钦若扣着曹利用不放行,不但真宗无奈,就连萧太后和辽圣宗对此也无语。眼见和议之事一波三折,只好让王继忠再写信给真宗皇帝,要求另派使者,前来议和。送信的使人自然非张皓莫属。收到王继忠的第五封信后,真宗皇帝不得已重新写了手诏与王钦若,为了保险,又令王旦作书与他说明事情原委。王钦若一再不奉诏,真宗虽然恼火,却也无计可施,担心因此而触怒了辽人,永远关闭了议和的大门,真宗不得不写信给王继忠再次就此事做出澄清:

  继省来章,专候使命。昨自孙崇等回后,寻降手诏与天雄军,令速发利用往彼。今张皓到阙,再览卿奏,果称天雄军以未奉诏旨,尚且稽留。今再降诏命,令皓赉去勾取。候利用才到大辽,可令皓赴阙。
  �0�2
  日期:2016-12-12 08:27:36
  二、宋真宗御驾亲征
  和议之事紧锣密鼓的进行,真宗皇帝对战事也不敢大意,本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迅速完成了作战部署:
  十一月十六日,宋真宗令随驾军兵先赴澶州。
  十八日,得知辽军进逼澶州,真宗任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继隆为驾前东面排阵使”,“武宁节度使石保吉为驾前西面排阵使”。值得一提的是,宋真宗丢开成见,重新启用了宿将李继隆。五十五岁的李继隆不负众望,因地制宜的改进了澶州的城防工事,有力的阻遏了辽军的攻势,力保澶州城不失,为宋方在和议中增加了筹码。

  二十日,辽军攻陷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县西北)。德清是澶州城与大名之间的军事要津。地方虽小,战略地位却十分重要。但是因“素不修完,屯兵寡少”,真宗知道德清无法坚守,此前就有旨守将,“如戎寇南侵,不须固守,率城中军民并赴澶州”。哪知道驻军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抵抗,最终寡不敌众,守将张旦及手下十四名将领战死沙场,以身殉国。
  眼见辽军就要越过黄河了,就在这一天,再也无法淡定的宋真宗终于离开了汴梁城。然而,就在真宗上路的时候,“司天言日抱珥,黄气充塞,宜不战而却,有和解之象。”根据史料记载可知,直到真宗亲征,多数大臣仍赞成与辽人讲和。
  二十一日,车驾次长垣县。
  二十二日真宗一行人驻跸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东南),为防止辽军铁骑渡河,真宗皇帝下旨命地方官员组织民夫凿开黄河冰面。前方战报称,辽军兵临澶州,已经从东、北、西三个方向将澶州城围住。咸平六年(1003年),为防止契丹南侵,真宗皇帝曾经专门下诏修葺定州城,当时负责此事的大臣谢德权对辽军入侵的必然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建议将天雄城、澶州城、德清军的城池一并修葺,以免战事发生后措手不及。事实证明,谢德权未雨绸缪之举,有益于宋人大名府、澶州城的防御作战。

  真宗皇帝驻跸韦城,前方军情再次告急,立即就有随驾大臣再次提议迁都,有的人认为应当避其锋芒,一时甚嚣尘上。真宗皇帝乱了分寸,召来寇准商议对策。寇准慷慨陈辞:“群臣怯懦无知,不异于乡老妇人之言”。如今之计“惟可进尺,不可退寸”,否则的话就会一溃千里,军心瓦解,被辽军乘势追击的话,根本到不了金陵就会成为阶下囚。
  任凭寇准磨破了嘴皮,无奈真宗就是不作声。他此时已心乱如麻:
  离开汴梁才几天的工夫,发生的事情就令真宗心力交瘁。十一月,宋真宗颁布了亲征诏书,“而议者犹哄哄”,拖着病体的宰相毕士安与寇准一道劝慰真宗“坚定前计”。正当真宗整军将行之际,突然出现了“太白昼见,流星出上台,北贯斗魁”的奇异天象。汴梁城中种种流言飞语四起,有的人说“太白昼见”不该出兵,有的人说“流星出上台、北贯斗魁”必有一个大臣殒国。这些迷信谣言不但有可能会打乱真宗的亲征计划,还会瓦解军心。卧病在床的毕士安焦虑不安,写信给寇准,自己无法随行,现在亲征大计既定,军国重事就拜托了。“士安得以身当星变而就国事,心所愿也”。没有毕士安在身边,真宗皇帝感觉好无助。好在毕士安身在汴梁,却心系社稷,担心寇准误了大事,不久,抱病追到澶州。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