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崛起—兵锋上的复兴(最幽默的悲壮,长篇原创连载)》
第1节作者:
大汉骠骑霍将军 日期:2016-11-07 21:52:00
压力山大的秦孝公
21岁的秦孝公嬴渠梁最近心情很不爽。
就在这年,即公元前361年,他先是经历了丧父之痛,最尊敬的父亲离他而去。秦孝公的父亲名叫赢师隰,史称秦献公。这位早年流亡魏国的国君,是个类似于晋文公的雄主,不惑之年才回到秦国即位。甫一即位,他便利用其强有力的政治手腕,力排众议在秦国进行改革,又数次发动收复河西失地的战争。
二十三年的国君生涯中,秦献公无时无刻不为国事操劳,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当时的秦国经历百余年的内乱,国势如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中原诸侯国把秦国当成蛮夷歧视,老大哥魏国更是三天两头欺负秦国,诸侯国开国际会议从来不带秦国一块玩,就连那个同样受歧视的南蛮子楚国也狗眼看人低,瞧不起秦国。
同是天涯沦落人,何必呢?
秦献公对此很心痛。遥想当年,先祖秦穆公称霸西戎,开地千里,在与中原各国的较量中也屡屡得手,击败霸主国晋国,俘虏晋惠公,先后消灭梁国、芮国、滑国等12诸侯国,虽无霸主之名,但当时秦国的实力无愧于五霸之一。当时的诸侯国,尽管心里不服气,但谁也不敢明目张胆与秦国叫板。
现在秦国没落了,这群势利眼的家伙,就争先恐后地与秦国割袍断义,把歧视秦国当成时尚,好像不骂秦国几句就不是文明国家似的。国与国之间最势利,最无情,秦献公在残酷的现实中磨砺出更坚毅的品格,更崇高的志向,他要穷尽毕生之力让腐朽的秦国重焕生机,恢复先祖穆公时代的强盛,为老秦人争口气。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秦献公殚精竭虑一生,最终也没能实现他的宏伟夙愿。在军事上,秦献公的战绩虽可圈可点,屡败魏军,收复不少土地,还曾俘虏魏国相国公叔痤,但秦国并没有建立起一套精兵强军的军事制度。在政治上,秦国的旧贵族势力仍然十分强大,秦孝公的改革也因此很不彻底,不足以使秦国真正走向强盛。
秦献公二十三年,秦献公乘魏国与韩赵两国作战之机,发动少梁突袭战,大败魏军,攻占庞城(陕西韩城东南)。这是秦献公最后的荣光,但很可惜的是,此战并未改变天下格局,诸侯卑秦的现状依然存在,强邻魏国依然压得秦国喘不过气来。
少梁之战后的第二年(一说当年),年老体衰的秦献公终于油尽灯枯,在栎阳秦宫撒手人寰。是时,秦国在秦献公的治理下,老秦人重新激起了满腔热血,秦国大有复兴之势。此时正需要一位政治手腕老练的雄主统领,然而62岁的老英雄战胜得了强大的魏国,却无法延缓死神的脚步,在这关键时刻,永远地离开了他寄予厚望的秦国。
复兴秦国祖业的重任,交到了秦献公的继承者,年轻的秦孝公身上。
日期:2016-11-07 22:24:41
秦孝公也是一位志向远大的君主,但越是志向远大,他能感受到的压力就越重。父亲秦献公是他的依靠,是他的榜样,如此阅历丰富、雄才大略的父亲殚精极虑了二十多年,尚且无法让秦国真正走向强盛,年轻的秦孝公能做到吗?
秦献公是秦灵公之子,秦灵公死后,他的叔祖悼子(秦简公)篡夺君位,秦献公被迫逃到魏国,开始了长达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近三十年的颠肺流离,无疑开阔了秦献公的视野,使他更了解民间疾苦、百姓所需,更了解诸侯各国的局势,而秦孝公生长于深宫之中,他的社会阅历远不及其父,他能比得上秦献公吗?
当我们这样质疑秦孝公时,秦孝公内心深处难道没有反省?越是反省,越觉得父亲秦献公高不可攀,秦孝公心里的压力也因此越大。但压力再大也要扛住,他是秦献公最中意的儿子,父亲临终前的深厚嘱托言犹在耳,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厚爱,为了心中熊熊燃烧的强国梦想,为了大秦子民的殷切期待,秦孝公没有退缩的后路。
秦孝公绝不是自卑之人,但他深刻懂得,凭自己一人之力断不可能复兴秦国,凭秦国一国之才也难以让秦国真正强大。父亲秦献公就是最好的例子,他难道不够励精图治么?他难道不够精明强干么?他难道不懂得任用国中贤才么?可事实很残酷,秦国确实没有因父亲的努力真正强大起来。
在残酷的现实下,顶着巨大压力的秦孝公深刻反思,他想到了伟大的先祖秦穆公。当年秦穆公之所以能称霸,在于唯才是举,求贤不局限于秦国,而是放眼天下,他手下的能臣们很多来自异国他乡。最有名的五羖大夫百里奚是楚人,上大夫蹇硕是宋人,著名的谋臣由余从西戎投奔,秦孝公心想,自己何不效仿先祖从诸侯各国求贤呢?
现在的秦国虽然没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相比起秦穆公之前的秦国,当前秦国的实力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秦穆公能通过招揽天下贤才强过,秦孝公自信并非愚劣之才,为什么不可以通过招揽贤才使秦国复兴?
想清楚了这些,秦孝公豁然开朗,压抑的内心也逐渐舒朗起来。尽管他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但他将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他的国君生涯中。他即将发布他国君生涯中的第一道诏令,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道诏令,它将彻底改变秦国的面貌。
日期:2016-11-08 20:28:59
求贤
秦孝公出生在一个乱世,比起孔子哀叹的礼崩乐坏的春秋来,更乱。
在孔子之前,这种乱象就已经露出端倪。春秋前期,还只是周天子权势衰弱,诸侯国各自为政。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晚期,诸侯国国君也不幸步周王后尘,政在卿大夫之手。如孔子的母国鲁国,便是政出三桓,鲁君几乎形同虚设。
与鲁国同病相怜的是老牌霸主国晋国,国君被架空,晋国权力掌握在韩氏、赵氏、晋国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卿手中。孔子五十四岁那年(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与中行氏,晋国动乱进一步加剧。
孔子去世后二十年(前458年),赵、魏、韩、智四家完全瓜分范氏、中行氏的地盘,晋国由六卿执政变成权在四卿之手。
孔子去世后二十一年(前457年),赵、魏、韩三家结盟,击败最强大的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赵、魏、韩三个政权。
孔子去世后七十二年(前406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的诸侯地位,赵国、韩国、魏国建立。
随着晋国被赵魏韩瓜分,春秋彻底成为历史,历史的车轮隆隆向中国迈入。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战争更频繁,战争规模更大、更惨烈,春秋时期战争还存有些道义,战国则全无节操,死猪不怕开水烫,只讲权谋与利益。诸侯国之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兼并战争打得火热,一个又一个的诸侯国在战争中成为历史。
到秦孝公即位时,在秦国崤山以东只剩下齐、楚、燕、赵、魏、韩六大强国,国君分别为:齐威王、楚宣王、燕悼侯、赵成侯、魏惠王、韩哀侯。另外,在淮水与泗水一带,还存在十多个小国。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