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眼里的水浒英雄们》
第31节作者:
一样秋花 日期:2016-12-30 11:29:09
五十九、薛宝钗与鲁智深共具佛心
上一篇说了林黛玉与武松的相似之处,这一篇说说薛宝钗与鲁智深的共性。
本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人,不仅隔了无限的时空,他们只是存在于两本书里而已,因了作者的笔而存在着,但竟也有了丝丝缕缕的关联。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点了一出‘山门’即‘鲁智深醉闹五台山’的戏,宝玉说宝钗尽爱点热闹无聊的戏。宝钗笑宝玉不知戏,遂念了一篇‘寄生草’的曲子,令宝玉也赞叹果然是好文章。《寄生草》原文: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其中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让宝玉反复念叨,这该是这首曲子乃至这一出戏的精华句子了。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什么意思呢?它表达的正是鲁智深形只影单、不为人知的孤独。往往最热闹的戏文里却潜藏着最深切的孤独和寂寞。薛宝钗读懂了鲁智深。倘若可以隔空对话,他们倒可以引为知己。
薛宝钗只所以能读懂鲁智深,一方面是因为她聪明、悟性好,另一方面也是感同身受。薛宝钗也是孤独的,诺大的贾府也没有人懂她。她虽有母亲和哥哥,可母亲和哥哥并不了解她。繁华热闹的大观园里也没有一个与她知心知己的人。林妹妹生气了还可以和宝玉哭哭闹闹,她的烦恼当真是无处诉说。
薛宝钗和鲁智深都有豁达大度的性格特点,不会因些小事与人斤斤计较。面对黛玉的屡次挑衅,宝钗总是尽量隐忍,并努力化干戈为玉帛。鲁智深一路走来风风火火,总是锄强扶弱、抱打不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们都有悲悯的情怀,尽量的关心世人,只是关心的方式不同罢了。在鲁智深便是锄强扶弱、抱打不平,在薛宝钗便是对周围的人多些体恤和理解。
他们都具有佛心佛性。
在《红楼梦》里,薛宝钗是最通透的女孩。她高深莫测,无人能及。她小小年纪已看透世事,了悟佛法。她只所以活的坦然无惧,是因为她比旁人看的更透彻。她知道她改变不了什么,也无须改变什么,所以她总是‘事不关己,高挂起,一问摇头三不知。’作者给她定位‘山中高士’一点没错,她的确象一位世外高人,对这个世界早就了然于心,只是不屑说罢了。她一个人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在世外,看得透。一个在现实中,摆不脱。
鲁智深虽然没有薛宝钗那样早慧,但也有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时候。他一旦悟了,便悟的彻底。固然,他没有亲人,因而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东西,所以才能: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以身去证佛法了。
脂砚斋说‘钗黛本一人’。在《红楼梦》里,宝钗和黛玉最终和好并形同知己。有意思的是《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和武松也是最好的一对兄弟,而且最终同归六合寺。也许只是巧合,也许《红楼梦》的作者在创作薛林两个人物时真的借鉴了《水浒传》。
日期:2017-01-03 12:09:05
六十、张督监是怎样构陷武松的?
在梁山好汉中,武松属于智勇双全的那一类,他不只是武艺高强,还精明有头脑,再加上长期闯荡江湖,也有足够的经验和警惕心。张督监要想陷害武松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他精心地做了一个长期的局。
醉打蒋门神时,是六月份,暑热难耐。又过了一个多月,武松被张督监请去,直到中秋节被诬陷,这期间大概经过了两个月左右。
两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普通的人足以建立起一些真正的感情了。在这期间,武松从一开始的略有防备,到后来的失去戒备,再到后来的感恩戴德。他对张督监已经建立起了一些信赖和情感。
而老谋深算的张督监却一直毫不动摇地、有条不紊地继续着他的阴谋。武松的谦卑、忠诚以及感恩的心都没有打动过他。对于情感他有足够的抵抗力和意志力。
人有时候很奇怪,一个人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现的很顽强,而在另一方面又很脆弱。就象有些人在战争年代可以顶得住枪林弹雨,忍得住严刑拷打,却在和平年代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轰炸。张督监对情感的抵抗力很强,对金钱和利益却全无抵抗力。所以,他为了利益而诬陷武松,从来没有考虑过改变主意。
他煞费苦心做了两个月的局,精细、完美、无懈可击。
精细到了什么程度?武松被搜到的‘赃物’是装在一个柳条箱子里的,那么这些财物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并不是什么人偷放到他屋里嫁祸他,而是他自己平时帮人办事收受的谢礼。办的什么事呢?基本上都是张督监的人情。由此可见,平日找他办事送他礼物的那些人竟都是张督监嘱意的,这个局是不是做的太精心了?官员们若是有这样的细心去呵护百姓,都是百姓之福啊。但是他用这样的精心去祸害百姓。
这正是张督监的毒辣之处,也是他的可恨之处。他置武松于百口莫辩之境地。蒙了冤却无法为自己喊冤辩解。是啊,怎么分辩呢?你既然说不是你偷的,那是怎么来的?难道让他说,这是他收受的贿礼吗?这同样可以让英雄颜面扫地。英雄可以蒙冤不可以蒙羞。
他也可以诬辩,说那些东西是别人放到他屋里栽赃。如果他真这样说了,那他真的在说谎,他的人物形象也就真的毁了,连读者都会鄙视他。更何况,明知道人家存心害他,怎么辩都没用,何苦又搭上自己的诚信做代价,武松不傻。
说起武松收受礼品,这是中国人的敏感话题,从古至今,国人们多少都体会过个中滋味,也深受困扰,几千年来并没有多大改变。我们也都希望能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去办事,但问题是正当的途径常常很难办,我们不得不请人帮忙。人家帮了你,你也不能不表达谢意。《西游记》里,如来佛的眼皮底下,佛门弟子也明目张胆收受贿礼。是不是说这种事情象草一样无所不生,无所不在,连佛祖都睁只眼闭只眼。
问题就是收受谢礼对是不对,该是不该,是合理合法的吗?或者如何界定它的法律界限,尤其是在宋时有没有相关的法律界定?如果抛开法律不说,仅从道德层面上讲,它有合理性吗?武松收受谢礼是否有损他的形象?他是个贪小利的人吗?当日在阳谷县,他把打虎得的一千贯赏钱都分给了猎户,至少可以证明他并不是个贪财好利之人。
如果拒不接受人家的感谢,就一定对吗?你老是不给人还人情的机会,实际上也让对方为难,因为你无形中剥夺了人家与你平等对话的权利,人家可能会因为欠了你的情,不得不对你毕恭毕敬,久而久之会变成精神负担。接受别人的感谢,是给人还情的机会,没有什么不对,除非你永远不帮助人。人和人之间永远不提供任何帮助,倒可以杜绝谢礼,但那样人与人的关系也会十分冷漠。所以说,武松给人办事,收点谢礼,是合乎人之常情的。可是道理是道理,法律是法律,常常会有些合理不合法,或者合法不合理的事情。不管怎么说,武松是被困扰了。
使人蒙冤已是可恨,使人蒙冤且不能辩解,尤为可恨。张督监百死难赎其罪恶。可惜他不能死一百次,武松便把仇恨殃及到了他身边的人。他让武松蒙受无法辩解的冤屈和耻辱,武松便要用他的鲜血来洗刷。
张督监的计谋有多完美,武松的报复就有多完美。整个过程精、准、狠,基本上都是一刀致命,最后还不忘在墙上写下血淋淋的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他始终忘不了他是打虎英雄,可是打虎英雄已然变成了杀人狂魔。这究竟是谁之过?
日期:2017-01-04 11:43:17
六十一、武松为什么会制造出惊天血案?
通读《水浒传》,发现武松性格里一个特别之处,越是小的事情他越容易莽撞冲动,越是重大的事情他反而表现的冷静理智。
比如说,在柴进庄上,正在烤炭火的武松,被宋江不小心踢翻了炭火,他立即大怒,抓起宋江,就要挥拳相向,给人留下一个莽撞冲动的印象。其实那种事情真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一提。
他因为什么事情伤了人逃到柴进那里?也是市井之间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他的哥哥也说他从小爱惹事。总之,他常会因些小事动怒。
那么他遇到大事是怎样的反应呢?在《水浒传》里,武松遇到的第一件大事是他哥哥武大的死。从小没了父母的武松,不可能不珍惜他唯一的哥哥,即便哥哥再无能再不好,也是他唯一相依为命的亲人,没了这个哥哥,他就真的孤苦伶仃了。别看他一身本事,本事再强的人都难以承受孤独的侵袭,所以从精神上,他需要这个哥哥做支撑。
武松出差回来,推开家门,赫然出现在他眼前的是哥哥的灵堂,他无法相信他的眼睛:莫不是我眼花了?这一句足以证明,打击来的相当突然。但他并没有失态,他甚至没有哭。而是叫道:嫂嫂,武二归来!
当潘金莲洗了铅粉,换上素装,假模假样哭下来时,武松问的第一句话是:嫂嫂,且住!休哭!我哥哥几时死了?得什么症候?吃谁的药?武松一连问了三个问题,问的有条有理,有目的,有针对性,毫不含糊,说明他头脑清醒。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