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1-03 08:52:13
周公制礼,礼乐不分家,整本《诗经》都是可以唱的,相当于卡拉OK点唱谱。从五帝以降,音乐一直是教化的重要工具。虞舜时的乐官是夔,姚重华先生曾盛赞“若夔一足矣”,意思是像夔这样的音乐家无与伦比,有一个就足够了,周公的后人鲁哀公连这句话都看不懂,问孔子夔是不是只有一只脚,估计鲁哀公学的是白话文。孔子没有笑场,认真地告诉鲁哀公夔有两只脚,不是残疾人。
据《竹书》记载,《大武乐》作于灭商的那一年,“巢伯来宾”。巢国是商朝的一个小诸侯国,地处偏远的南方,是否为传说中“有巢式”的后裔所建不详。听说商朝被推翻,巢伯赶紧向周朝表示坚决拥护新政府,作为一个小国,巢伯这么做是明智的,他只要获得一纸官方委任状,继续做他的伯爵,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好,天下姓子还是姓姬,关他什么事?孔颖达给了只求自保的巢伯一个感人肺腑的理由:“慕义来朝”,这四个字太高明了,一下子把主人与宾客都送上了一个“需仰视才得见”的高度。
《尚书》除了提到巢伯来宾,还有“西旅厎贡厥獒”,旅是西戎的一支,前面从未提过,算是一支新款西戎。旅国进贡的是活物:体型很大的狗,具体样式可以参考藏獒。那一年,大周五谷丰登,为“大有年”。
很多年、很多年以后,鲁迅的师父章太炎先生在《讨满洲檄》里说:“自周公兼夷狄 ,定九宇,四海之内,提封万里,旅獒、 肃慎无敢不若。”,这几句话器宇轩昂,不过他老先生犯了个技术错误,“旅獒”不是一个国家,“旅”才是国名,“旅獒”是指旅国的名犬,相当于“藏獒”。如果章老先生明知故犯,那么他就是存心侮辱了。顺便提一下,章太炎有个英文名字,叫“Binglin Zhang”,挺酷的,我也有个英文名字:“Weidong Xia”。从章太炎的檄文里,可以判断他看过《竹书》。(133)
日期:2017-01-03 10:45:14
“梦游”之后,姬发华丽地出了一张大牌:马放南山,刀兵入库。《周本纪》说的比这八个字啰嗦得多,也浪漫的多:“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真的吗?不管怎样,“马放南山”的典故由此而来,“华山之阳”即“华山之南”。倘若周朝自武王之后不复用兵,周朝不要说八百年,连八年都过不去。中国史书的一大特色便是睁眼说瞎话,而且说得特别认真,比东北小品还认真。
那天晚上,前来询问武王为何不睡觉的周公旦自始至终未置一词,可能睡着了也不一定。
司马迁提到当时尚不存在的洛邑,却未提一个重要的音乐事件:《大武乐》。《大武乐》是名副其实的周朝好歌曲,影响深远,号称是夏商周三代的代表作,相当于周朝的国歌。它还配有歌词,便是《诗经�6�1周颂》中的《武》、《赉》、《桓》。《竹书》和《左传》都认为《大武乐》的作者是武王,我倾向于《吕氏春秋》的说法:作者不是武王,而是他的弟弟周公旦。
《左传》宣公十二年云:“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武》是《周颂》里的一篇,最后一句确实是“耆定尔功”,意为大功告成。从这最后一句来看,倒确实像武王所作,取商而代之,当然是“大功告成”,一点都不骄傲。问题出在前两句,“于皇武王,无竞维烈”,意思好懂:“伟大的武王啊,您的伟业举世无双”,不好懂的是:武王得意忘形,以致如此丧心病狂地歌颂自己吗?就算是“伟W光G正Z”,也是借别人之口唱颂歌,哪好意思自弹自唱自嗨?
如果《武》真是武王的作品,我只能说武王当时疯了。武王高兴得发疯,这个画面很难让人接受,本人倒是无所谓,圣人们恐怕受不了,那么最好把《武》的作者署名从姬发改成姬旦。再说武王不需要成为诗人,写不写诗对他来说没有多大意义,李后主倒是能写,写得国破家亡,最后把自己都写死了。(132))
日期:2017-01-04 10:23:24
《竹书》里有这么一笔:“(武王)十五年,肃慎氏来宾”,肃慎即女真,历史非常悠久,虞舜时他们也曾出现,姿势同样都是“来宾”。这个民族开化得比较晚,在历史上刷屏了几千年,直到公元1115年才突然开了,化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第一个王朝,金灭亡后不到四百年,它的后人又建立了清朝——中国历史上统治疆域最大的王朝。
肃慎氏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基本上没文化),但是脑子好使得很,他们选择“来宾”的日子很巧妙。他们没有像巢伯那样急不可耐地表白心迹,而是等了三年才做出臣服的姿态。在他们臣服的前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武王得了重病。《周本纪》说:“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这句古文跟白话文一样,我就不翻译了,我困惑的是武王生病前就“马放南山、刀兵入库”,一副天下太平的民族大和谐的场景,怎么回头又是“天下未集”?“未集”即未稳,联系上下文,我立马崩溃,不知道当时的周朝究竟是“稳”还是“未稳”。《史记�6�1封禅书》 里的一句话“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
直接秒杀《周本纪》 的理想而且浪漫的情怀:“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天下未宁”,武王提前“振兵释旅”真的是疯了。
武王没疯,是太史公写着写着忘了前面写了什么,就像梁羽生写武侠小说时信手写下揪住和尚头发的“妙句”。让我们忘记《周本纪》的“情怀”,直面现实。
情怀可以浪漫、丰满,但现实却骨感十足:武王生病了,病得皮包骨。在此关头,周公旦挺身而出,他在祭坛上把自己献为祭,愿意以他的生命代替哥哥去死。
“多才多艺”的周公旦看似成功了,在他为兄长祈福之后,武王病愈了!可惜的是,接下来武王再也不会死了:因为他当年就死了。《周本纪》说:“武王有瘳(chōu),后而崩”,不好意思,我必须坦率地承认,这七个字让我笑场了。武王病愈(瘳),然后就死了,看来是回光返照,与周公“为质”无关。周公“自为质,欲代武王(死)”,其舍己为兄的事迹在中国广为人知,野史、正史均有记载,周公由此被当做忠臣的典范。(134)
日期:2017-01-05 11:30:24
《鲁周公世家》对周公“为质”的记载很详细,叙述看起来有点像小说。周公急臣民所急,设坛做法。他设了三个坛,分别为三代“荣誉先王”:太王公亶父、王季(季历)、文王,他们从来没做过王,只因他们的后代为王,于是他们也就为王了。
周公在三个坛前如是祝祷:“你们的长孙(元孙)周王发积劳成疾成,如果三位老人家欠上天一个儿子,请以旦代替发。额聪明能干(巧能),多才多艺,事奉鬼神正合适。姬发不如额多才多艺,事奉鬼神肯定不周到。老天要收,就把额收去,周王姬发任重道远,留他在人间,因为人民需要他,他是人民的好天子”。周公命令史官把他的话记录下来,封在金质的盒子里(金縢ténɡ),然后把金縢交给一个保管人,叮嘱他不要泄密。“多才多艺”原文“多材多艺”,是周公的“自谦”之语,他确实“多才多艺”,我对此没有疑问。我有疑问的是他为什么说姬发是长孙?伯邑考才是长孙啊,姬旦过于健忘了吧?“多才多艺”里肯定不包括记忆力。
周公做法之后,在大龟(元龟)甲上看见吉兆,于是进宫面见武王,信心十足地说“恭喜大王,木事了,额刚跟三位先王通过话,您可以做长远规划(“维长终是图”),先王定能体会我的良苦用心而保大王安康”。姬发很信占卜之兆,于是心情大好,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第二天武王就病愈了。(135)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