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记忆之一——苗疆》
第12节

作者: ahada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7-19 03:10:56
  屈原到了的五溪苗疆之后,与五溪蛮共同生活,熟悉了苗族“盘歌”这种诗歌体裁,这种体裁就完全是“问答式”的崭新诗体。屈原以“盘歌”为学习的榜样和“模特”,然后才写出了横空出世的(天问》来《天问》,一连向天发出了172问。对比苗族《盘歌》和去远点《天问》的许多相似之处。
  苗族盘歌
  我们看在开天辟地的时候,
  哪个造山岭?
  哪个造种地的山坡?

  哪个造江河?
  哪个个造人类?
  哪个开始犁天下?
  是“告劳”开始种树子,
  是“告劳”开始种庄稼,
  是“姜央”开始造人类
  屈原《天问》译文
  请问那远古开端的情况,是谁把它传下来的?
  那时候天地还没形成,

  又根据什么办法去考察?
  当时昼夜不分一片浑沌,
  那么谁又能把浑沌分辫得清?
  太阳从天明走到天黑,
  它一天要走多少路程?传说女娲能够造人,
  那么女娲本身又是谁造成?  
  屈原这种面对苍茫的大地一问一答的句式,实际上就是苗族“盘歌”无穷无尽问答的回响。

  苗族“盘歌”以轮回问答的形式去追问天体形成、人类的起源以及各种世道的沧桑变迁。苗族唱“盘歌”的目的是为了对子子孙孙进行历史传承和世代家族繁衍过程的传统教育。而屈原的(天问)同样是以问答的方式去写自然界天体是怎么形成的、日月是怎么运行的、人类是怎样诞生的。所不同的是苗族最老的女始祖是“姜央”,而汉族则变成了“女蜗”;其它内容虽然有差异,但以“问”这种形式来阐述各种问题却是相同的(不仅是一般地“问”,而且是刨根到底的—“盘问”—“盘歌”。

  日期:2017-07-19 07:00:59
  屈原以对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许多方面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是在他那个时代尚未解决而他又怀疑的,也有明知故问的,对许多历史问题的提问,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政治见解和对历史的总结、褒贬;对自然所提的问题,表现的是作者对宇宙的探索精神,对传说的怀疑。《天问》以新奇的艺术手法表现精深的内容,在当代诗歌中独树一帜。
  由于埋头写作《天问》,心有所系。等到写好《天问》后,才发现“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这时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感、浓郁的思乡之情一齐涌上心头,故而很快写出了《哀郢》。《天问》和《哀郢》均完成于顷襄王十三年。

  日期:2017-07-19 09:59:52
  五溪的屈原和楚辞的传播
  屈原被放逐到江南,浪迹于沅水流域,行动范围受到限制,参预国政、规讽进谏的权利被剥夺,在政治上宣告彻底失败,精神上进受莫大打击.这时,他“颜色憔悴,形容枯稿’,穷愁窘迫到了极点,只得披发行吟,借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忠愤愁怨。没有漫长的放逐生活是不能成为诗人的.只有这种不平凡的极坎坷痛苦的生活经历,才造就了诗坛上的屈原.屈原现存的诗歌作品可以证实以上论断,因为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放逐沅湘期间,主要是在当时的五溪腹地溆浦写的。

  他离开郢都已在五溪度过了的漫长岁月,楚襄王二十一年、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的旧历二月初,秦将白起攻占了郢都。四月间,由溆浦返至湘阴,临汨罗江,在极度悲愤的情况下,自沉汨罗而亡。
  屈原投江的事,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屈原)于是怀石遂自泪罗以死。”很简单,没时间,没过程。
  而最早记录屈原投江日期的是六朝时期梁(502一557年)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曰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赊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并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棘树叶塞其上,以五色丝转缚之。此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世人五月五曰作樱,并带五色丝及棘叶,皆泪罗之遗风也。”

  全国都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唯独只有溆浦只过五月十五不过初五。相传屈原离开溆浦后到了泪罗,投江之后的第九天消息才传到淑浦。淑浦人们听到这一消息,悲痛万分,一方面用最快的接力棒式办法把消息传遍村村寨寨;另一方面连夜赶做粽子,第二天即五月十五一大早就赶到江边,划着龙舟,将棕子投人江中,以慰屈原。从此而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五就成了溆浦人的端午节,一直保留到现在。

  日期:2017-07-19 11:50:20
  在溆浦,与屈原相关的传说是比较多的。如鹿鸣山的传说,赤豹山的传说,灵均钟的传说,屈原为民送药治病的传说,等等。这些传说,一方面说明了屈原在淑浦生活期间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与民同乐,深得民心;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屈原在溆浦过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融人其中。至于命名,也是比较多的,据淑浦县志记载,县城的八景中,与屈原有关的就有“溆水屈儃”、“芦潭渔唱”两景。溆水河从仲夏到三门垅段,有一段急流险滩,就叫“三闾滩”;而从思蒙到小江口这段十里长的河段,便叫屈子峡;鬼葬山崖壁上有一石钟,称之为“灵均钟”等等,不一而足。

  屈原现存诗歌各自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诗人放逐谪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都是这一时期在沅湘流域写作的。而五溪在当时属楚国荒远的边陲地区,又有长江、洞庭湖隔绝着,与楚都郢以及后来的陈城是很难沟通信息的,再加上屈原本人深为秦楚统治者所忌恨,因此在先秦及秦汉之际的典籍中根本找不到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记载。可是,在沅湘民间却普遍地着屈原,广泛地流传着屈原的作品。

  汉文帝时,文人贾谊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在长沙读了屈原的诗篇,听到了有关屈原的传说,因而禁不住投赋吊祭屈原。屈原的作品被埋没了百余年,幸亏贾谊才得以传播。后来司马迁研读了屈原的《离骚》、《天问》、《哀郢》‘等作品,并曾“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流涕想见其为人”。在经过实地考查之后才写出了《屈原列传》。但司马迁的史籍很多材料来自于民间传说,不完整,缺乏系统性,毫无文献资料征引.《屈原列传》不可避免地有不少遗漏,也给后人研究屈原及其作品,留下了困难。

  屈原是在顷襄王三年(前296年)的冬天到达被流放的地点黔中郡溆浦的,他在溆浦生活的时间长达十七八年之久,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才离开溆浦的。他的大部分作品当是在溆浦创作的。

  日期:2017-07-19 13:55:15
  “招屈亭位于溆浦县城南,传说屈原被流放经过溆浦时住在茅坪坳,后人建了“屈原故庐”的石碑,并建了招屈亭,至今溆浦县境有数处“屈原相公祠”。
  也正因为如此,溆浦在汉代以前就建立了“招屈亭”和“屈原庙”。“招屈亭”在全国可能是屈指可数就此一家了。公元前207年项羽轼义帝,常林《义陵记》载:“项羽就义帝,县人哭于招屈亭,高祖闻而义之,因此为名。”从中可见,在汉代之前,“招屈亭”就已建成。到底建于何时,没有历史记载,但可以推论,应该是在屈原投江自尽之后不久所建。如果是以后若干年所建,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所谓招屈,实质上就是招屈原之魂,溆浦现在仍然保存着溺水者招魂的习俗。凡遇溺水者,救上来之后,亲人便组织人员到溺水者下水的地方招魂,由一人手拿宵箕,在水边做捞救人的姿势,并一边叫喊溺水者名字和“上来吗”的语言,岸边的人便齐声回答:“上来了。”然后便一边喊“上岸、上坡、过桥”等,遇什么喊什么,应答者也一边走一边回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