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历史智慧,做人,做事,修身,家教》
第42节

作者: 廖正华
收藏本书TXT下载
  甄宇失去的,不过是几十斤羊肉,而他得到的,是皇帝对他的品行的认可。这就是慷慨大度的好处。

  曾国藩在遗书中告诫儿子们,自己的生活虽然要节俭,但与叔父有经济往来,一定不能斤斤计较,要慷慨大度,宁愿自己吃点亏,银子要省,但在这个事情上,一定不能省。
  曾国藩的这一教诲,实在是家庭和谐的重要法宝。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是因为斤斤计较,导致兄弟反目,婆媳成仇!有这个毛病的朋友,应该痛改!
  日期:2017-02-04 22:33:01
  做人不要太聪明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相信《红楼梦》中的这句话我们都不陌生。自古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太多,我们应该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做人不要太聪明,更不要自作聪明。
  曾国藩守拙,对太聪明的人,他一向是持有戒心的。他与王錱之间的矛盾,说到底,就是守拙与守巧的较量。
  在湘军将帅中,王錱的聪明是数一数二的。他很喜欢说话,做鼓动工作是一把好手。他又是练兵的高手,湘军的练兵法则,大多是他创建的。他又善于用兵,常常能出奇制胜。

  王錱的优点是很多的,但是,他的缺点也很突出。他最大的缺点是不踏实,按曾国藩家乡荷叶镇的土话说,叫作不落板。他喜欢说大话,他的志向非常高远,却不能脚踏实地地去做。
  曾国藩在衡阳练兵的时候,军饷奇缺。作为曾国藩麾下重要将领的王錱不能体谅曾国藩的难处,一心只想完成他那不切实际的练兵一万的想法。这引起了曾国藩的不满。
  另外,王錱招兵时的做派也令曾国藩厌恶。敲锣打鼓,生怕家乡人不知道,这是一直强调低调做人的曾国藩所讨厌的。
  种种矛盾导致曾国藩与王錱分道扬镳。王錱投靠了与曾国藩有矛盾的湖南巡抚骆秉章。
  1854年湘军出师后,首先攻打岳州。王錱不落板的本性再次暴露。他怕曾国藩抢去头功,率部长驱直进,在羊楼司被太平军击败,之后又被围困在岳州。幸亏曾国藩出手相救,否则的话,王錱就完蛋了。
  经此一败,王錱被排除出湘军主力阵营。此后的他,带的一直是偏师,几乎没有和太平军主力交过手。他的军事天才,最终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假使王錱能够踏踏实实做人,不那么锋芒毕露、自作聪明的话,他的成就,肯定不会低于李续宾。他的悲剧,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有同样毛病的朋友,应该引以为戒。
  日期:2017-02-05 19:42:08
  做人要低调

  低调做人是一种境界,是生存的最佳策略;同时,低调做人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深刻的生存技巧。抱头藏尾是最老道的匍匐前进方式,是最沉稳的中庸平和艺术。善于低调做人做事,不仅是体面生存和尊严立世的根本,也是赢得人生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历史上,因不懂得低调做人而失败的人物,很多很多。三国时期的蜀汉名将魏延,就是这么一个人。
  魏延很有能力,是刘备创业时期,除了关张马黄赵以外,最重要的大将。他的优点很明显,但是,缺点也很突出。他的主要缺点是自高自大,做人太高调。
  刘备时期,魏延的傲气体现得不算明显。当时,魏延的地位还没有那么突出,刘备作为一代雄主,驾驭这时期的魏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关张马黄赵全部凋零后,魏延的地位就举足轻重了。资格越来越老,地位越来越高,魏延也越来越骄傲,越来越高调。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包括此时掌握蜀汉实权的诸葛亮。

  他不想在诸葛亮手下听命,总想自己带一支偏师北伐,一展平生抱负。诸葛亮是文人,驾驭魏延的能力远远不及刘备。驾驭不了,就只得压制。魏延见自己的想法无法实现,愤愤不平。
  魏延又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也遭诸葛亮否决。魏延心想,自己是开国元勋,却要受文人压制,真是太耻辱了!
  愤愤不平的魏延将怒气洒到了另一个文臣杨仪身上。两人势同水火。本来他俩以及蒋琬都是诸葛亮候选的接班人,这么一闹,诸葛亮就把他俩基本上放弃了。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负责把北伐的军队带回成都,心高气傲的魏延不服杨仪的调度,被人诬陷为造反。魏延有口难辩,有国难回,最终在众叛亲离中遭杀害。
  高调的人不懂得低头,因而处理不好与领导、同事的关系,势必成为集体中最不受欢迎的那一个,即便有满腹才华,也无法发挥出来。这是魏延的悲剧给我们的最重要教训。
  日期:2017-02-06 19:38:50
  做人不要逞强
  逞强的人一般是那些没能耐、喜欢表现自己的人,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样的人是自卑的,他自身的能力有限,却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于是或吹嘘,或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样做往往会使自己的不足之处暴露得更加明显。
  曾国藩认为,人应该自强,但不应该逞强。曾国藩所说的自强,是指一个人具备仁义、谦虚的品质,从而内心强大,任何艰难挫折都击不垮他。

  很显然,这种自强,与好勇斗狠是有着明显区别的。自强针对的是个人,好勇斗狠针对的是别人。曾国藩认为,人应该“在自修处求强”,而不应该在“胜人处求强”。
  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曾国藩列举了一些因为逞强而身败名裂的人,来说明逞强的害处。
  李斯是一个心狠手辣、喜欢逞强的人。他陷害韩非,提出焚书坑儒,帮助胡亥迫害扶苏。坏事做绝的他如果早早辞去官位,或许不会有什么报应。可他贪恋权位,最终落得个三族被诛的下场。
  与李斯相比,董卓的逞强表现得更加明显。他掌握东汉实权后,耀武扬威,为所欲为,完全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就连皇帝,他也是想换就换。最终,董卓的下场也很惨。
  在曾国藩看来,逞强都是为了获得优越感,从而谋求某种肯定,被别人尊重或信服。这种优越感的获得,是建立在伤害他人的基础之上的。
  他人受到伤害,虽然暂时不会发作,但长此以往,总会有发作的一天。那天到来之时,就是逞强者人头落地之日。
  现实生活中也确实有这样的人,强横了一辈子,却并未因此遭遇大的祸害。反例是有的,但是不多。追求自强而不逞强,人生之路,或许会顺利安稳许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