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宝鉴解红楼:红楼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第6节作者:
正气歌声 从上可以看出,《红楼梦》即是“风月宝鉴”,鉴即是指史书。那么,风月指的又是什么呢?结合前面笔者所讲的,这里的风应该是指清风,月应该指明月,“风月宝鉴”即是一部反清悼明的史书!
日期:2017-03-03 23:03:25
宝玉的象征意义
提起《红楼梦》就不得不说其最为重要的人物——贾宝玉。
众所周知,贾家之人其男子取名都是很有规律的:如果是单字名,必须是同一偏旁;如果是双字名,首字须相同。荣宁二府的第一代掌门人分别是贾源和贾法,由于是单名,所以偏旁相同,都是水旁。荣宁二府的第二代分别是贾代善和贾代化,由于是双名,首字须相同,都是“代”字。第三代分别是贾赦(荣府长子)、贾政(荣府次子)、贾敬(宁府独子),都是文旁;第了第四代,荣府有贾珠、贾琏、贾环,宁府有贾珍,全是王旁,也即是斜玉旁;而到了第五代,荣府有贾兰(贾珠之子),宁府有贾蓉(贾珍之子),都是草头……
实际上,就连女子也是严格遵循这个规律的,比如贾赦和贾政的妹妹、林如海之妻和黛玉的母亲贾敏,也和其两个兄长一样,其名都是文旁。只是到了元春这一代,由于其是正月初一出生,非常的特殊,所以取名为元春,她这一破例,别的妹妹也只能跟进了,但男子依然遵循着双字名首字相同、单字名偏旁相同的规律。
不仅荣宁二府是这样的,就连贾府支脉的男子也是严格遵循着这样的规则的。前面笔者提到过的贾瑞,就是贾源的重孙,其爷爷贾代儒是为贾源之子,贾代善和贾代化的兄弟或从兄弟。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回中,贾家的旁支也来了一个大聚会,书上是这样写的:
彼时贾代儒带领贾敕、贾效、贾敦、贾赦、贾政、贾琮、贾□(左王右扁,抱歉,换过许多种输入法,此字还是打不出来)、贾珩、贾珖、贾琛、贾琼、贾璘、贾蔷、贾菖、贾菱、贾芸、贾芹、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兰、贾菌、贾芝等都来了。
批者对这一段也是十分的感兴趣,庚辰本的侧批这样写道:将贾族约略一总,观者方不惑。
这里的贾家男子,绝大多数都是旁支,但他们的名也是严格按规则来的。
但似乎有一个人是例外的,那就是贾宝玉!
贾宝玉是贾政的次子,其兄长贾珠和弟弟贾环,他们的名都是严格遵循规律的,其堂兄贾琏也如是,稍远一点的宁府的贾珍,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旁支的也如是。
为什么贾宝玉可以例外呢?如果说,宝玉只是小名的话,他应该也会有正式的名,可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见到任何人提起过,所有的人,不管是其长辈还是晚辈,也不管是主子还是奴才,所有的人全部称其为“宝玉”!这是不是太过奇怪了?
有人说,贾宝玉之所以称为“宝玉”,是因为他是整个贾府的中心,重中之重,所以称其为宝玉。但这话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贾宝玉并非长子,他上面有哥哥贾珠。要论重要性,贾珠应该比其更重要才是。虽然贾珠早死,但其已经娶妻生子,已经活到了成年。怎么长子有了大名,次子反而没有?
其次,而其父亲贾政只是次子,其伯父贾赦才是荣国公,将来这个爵位还会继续传给其子贾琏,论尊贵,贾琏也在贾宝玉之上。
由此可见,宝玉只有小名,全书所有的人都称其小名,是作者故意为之,就是为了突出贾宝玉的重要性,因为宝玉是全书中最为特别的人物。
日期:2017-03-03 23:04:19
宝玉特别在什么地方呢?这和其最为独特的出生方式是很有关系的。宝玉是“衔玉而生”,这才是宝玉之所以取名为“宝玉”的最为根本的原因!宝玉所衔的通灵玉正是那块顽石。
一提起宝玉,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或者说,在中国,最为宝贵的玉是哪块呢?
这个答案不言而喻,当然只能是传国玉玺了!
传国玉玺象征着至高皇权,是历朝历代最高权利的合法象征!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犯迷糊了。宝玉和最高皇权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贾府也不是皇宫啊!
贾府当然不是皇宫,在书中,贾家只是一个中上层的人家,上面比其尊贵的人多了去了,比如那个北静王,人家可是王爵,显然要远在贾府的公爵之上!
但贾府的的确确是影射着皇宫的!
在第五十三是这样写道的“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大家数数,是不是九道?
要知道,只有只有皇家的门才会有九道!也即所谓的“君门九重”,苏轼有首《寒食帖》的诗是这样写的“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贾家就是影射明朝皇宫,也就是北京的紫禁城。这里的“大门”是指现在的正阳门;“仪门”是指位于正阳门北边的大清门,该门在修建天安门广场时已被拆除;“大厅”是隐指现在的天安门;而大厅之北的“暖阁”,则是指现在的端门;“内厅”是隐指现在的午门;“内三门”则隐指现在的太和门及其左右的昭德门、贞度门;“内塞门”隐写的则是现在的中和殿;“正堂”便是现在的保和殿。
如果说贾府是影射着皇宫的,那么宝玉影射着皇权,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关于传国玉玺的来历,想必许多人都不清楚,但一说起“和氏璧”,想必大家都会恍然大悟。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奇特的玉,关于其发现,还有一段十分凄惨而传奇的故事。
和氏璧的传说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不识货,却说:“这只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欺骗了他,于是命人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厉王薨了以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得到的结论还是:“这只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和他父亲一样,武王也认为卞和在说谎,又令人砍去了他的右足。
武王薨了以后了,楚文王即位。这次卞和没有将玉交给新君,而是抱着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他哭了足足有三天三夜,眼泪流尽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也觉得这里面很有蹊跷,于是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只有你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了失去双腿而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着一块普通的石头,就像忠贞的人反而被说成了骗子,这国家难道没有一点公平可言吗?”
文王很受感动,这次他亲自监督,派出了全国最好的玉匠,剖开那块玉璧,果然得到宝玉。由于这块玉是卞和付出双腿以及数十年冤屈而得到的,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