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人类思想史(真诚、有料、易懂)》
第43节作者:
island 中国自明清以来,开始了“江湖化”的进程,到了民国达到顶峰。现在,“江湖”已经渗进了中国人的血液,渗进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武侠小说呢?江湖情结是也。在中国,除了主流的制度之外,还存在一个非正式的、隐型的制度,它发挥着极其强大的作用,深深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为什么总听到有人说:“书本上的知识,到了社会上没有用;而社会上有用的经验和知识,在书本上学不到!”许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总是会面对这样一种困境。他们在社会上磨练,受挫折后慢慢明白原来自己在学校、书本上学的很多东西,到了社会上实践起来却是另外一回事。于是,年轻人面临重新学习,重新认识社会和自己,完成由“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许多很有学识的人,虽然他们饱读诗书,但社会经验和处事技巧十分欠缺,水平还处于幼稚园阶段,在社会上也到处碰壁。为什么呢?而那些社会经验丰富的“老油条”们,也许他们学历不高,但非常混得开。他们明白许多微妙的道理,从实践中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可是呢,他们又不懂把这些知识的写出来,不能成书,让大家学习。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二元对立,让许多人困扰不已!
西方人喜欢“钻牛角尖”,喜欢较真,演绎和分析的思维。
中国人喜欢“难得糊涂”,中庸之道,整体思维。还喜欢摆出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显示自己很智慧。愚倒是真的够愚了,但有没有“大智”就不清楚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很大的成就,但问题还很多,现在社会处在转型期,面临的许多挑战。要解决实际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有难度,要试验,摸着石头过河。
但许多中国人潜意识里有“好皇帝情结”和“清官情结”,太天真了!以为只要有好的皇帝和官员就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就能够建立起完美的人间天堂和幸福生活!流行的影视剧里有许多就是迎合了国人的这种心理,如《康熙微服私访》《宰相刘罗锅》等等。
解决问题和创造美好生活是靠全体中国人的努力,而不是一两个长官就能够决定的。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人口众多,于是统治者必须建立一套中央集权制度来维护稳定的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有利于封建统治,用儒家那种提倡服从、等级秩序和人伦的观点来进行思想与文化上的渗透和控制,渐渐使之变成中国人的精神特质。
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人与人的联系是小范围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外界的交流也不会太频繁和畅通。在一个封闭的体系内,人们注重的是家族观念,宗族权力,民间的道德规则、习俗就成了社会生活的仲裁者和决定者。中国演变成了一个关系和人情的社会,道德在社会管理中扮演的角色比法律要大得多。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里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了鞭笞入里的分析。
在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下,以及封建科举制度的存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官本位思想渗透进每一个人的心中。因为:官位=权力=资源和利益=幸福的生活=个人欲望的满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几个层次,而在中国封建社会,要满足高级需要就必须要走官场仕途、争夺权力这一条路。因而读书赶考几乎成了唯一途径。虽然现代中国的“拜金主义”甚嚣尘上,但官本位思想依然非常顽固地根植于许多国人的内心里。
很多人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只看到短期的利益,是现实主义者、投机主义者。说不好听点就是自私自利!除了自己的孩子和家族外,不会为子孙后代考虑,不会为他人考虑,缺乏社会责任感。“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在几十年的社会巨变里,经济发展了,但是环境和资源也被极大的破坏,各种污染问题,帝都的雾霾,各种毒奶粉、地沟油等事件层出不穷,还有什么是安全的呢?
本文显得有一些偏激和愤青色彩,这种写法是故意为之,目的当然是促使大家去反思。只有反思才能进步。
日期:2017-09-04 08:56:09
用几何方法证明伦理学
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年)出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研究希伯来文献,立志成为一名犹太教祭司,但发现犹太哲学中很少有令他满意的内容。后来,他熟悉了笛卡尔的著作并宣布放弃犹太教信仰。1656年他被逐出犹太教会,并被迫离开阿姆斯特丹。
此后,他在海牙定居,过上了退隐的、简朴的生活,靠打磨光学仪器镜片为生。曾有富商崇拜者想赞助他,被他拒绝了。斯宾诺莎的哲学引起了争论,人们谴责他是无神论者,但他深爱真理、没有私心,生活简朴,展示了一位哲学家的美德。
他用拉丁文写作,生前唯一以他名义出版的著作是《笛卡尔哲学原理》,大部分著作在死后出版。由于长期从事磨镜片的工作,斯宾诺莎患上了肺结核,于四十五岁时去世,可谓是英年早逝。
斯宾诺莎最著名的一部作品是《伦理学》,又叫作《按几何顺序证明的伦理学》,从名称可以看出来,他与笛卡尔一样,都把数学作为其哲学方法的典范。斯宾诺莎模仿欧几里得几何学证明的形式,来书写他的伦理学理论。当然实际上不仅仅包括伦理学,而是反映了他的整个思想。可想而知,这种表达方式看起来相当枯燥、抽象、乏味,让人很难有阅读快感。但是,斯宾诺莎的思想确实相当了不起,影响了许多人。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他所信仰的是“斯宾诺莎的上帝”。
斯宾诺莎与笛卡尔、莱布尼茨同属于古典唯理论学派,斯宾诺莎是一个大体系的建造者,他与笛卡尔一样,相信人类理性有能力借助于公理和演绎推理而获得绝对确定的知识,斯宾诺莎对此持有最高的信心。简单来说,斯宾诺莎的道德理论与斯多葛主义相接近,他的自然理论与泛神论有联系,他的宗教思想与广义圣经的注经学有联系,他的政治哲学与新兴的宽容要求有联系。
斯宾诺莎的代表作《伦理学》同时研究伦理学和形而上学。该书用几何学的模式,从八个定义和七个命题入手,从中演绎出若干个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结论。即使我们对这些推论可以从严格的逻辑意义上提出有效性的质问,但是我们无法怀疑这部书代表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哲学体系。
《伦理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处理几个主题:上帝、心灵的本性和起源、情感的本性和起源、人类的束缚和情感的力量、理智或人类自由的力量。斯宾诺莎的思想起点是对于“实体”的定义。
笛卡尔的哲学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难题。比如说,按照笛卡尔的理论要求,如果上帝和自然、心灵是截然不同并相互独立的实体,在它们之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交流。上帝也不可能把自身的观念印到人类的心灵中,人也不可能知道上帝。
同样无法解释的是,上帝作为一个纯粹的精神,为何会将运动赋予物质?此外,笛卡尔赋予人类以自由意志,但他的哲学不能解释心灵与身体之间的裂缝。
如果心灵和身体完全不同,那么它们之间如何能有交流?根据假设,身心相互作用是不可能的,但如果相互作用是事实,这样就产生了双重矛盾:上帝是唯一的实体,灵魂和身体都是他的创造物,它们是独立的、相对的实体,但彼此又相互作用。这一切该如何解释?而且,如果动物的身体是机器,为什么人的身体就不是呢?这些问题,斯宾诺莎都通过“实体”的定义以及一系列推论来解决。
实体存在于其本身,并且独立于其它任何事物。实体不需要任何其它事物的概念以便被设想,如果不预先假定实体,则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被设想。而实体可以不预先假定任何事物而被思考,实体是一个绝对独立的根本基质。简单点说就是,实体是独立的、不依赖于任何事物的,但是事物却要依赖于实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