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笔记(试图讲述一个完整、鲜活的西周)》
第47节作者:
独孤晓贱 “好!”管叔一口答应,显得十分兴奋。转而看向霍叔,道:“阿处,你有何意见。”
霍叔好一阵沉默,似是在做最后的挣扎,道:“四哥若真如天下人所言,我定当不念亲情,誓保我大周社稷永固。”霍叔说这段话时很平静,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内心在翻江倒海,他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但天下的言论总不该错吧。
“好!”管叔已是拍案而起,兴奋的眼睛都有了光亮:“为了周的社稷,我们必须阻止四弟的野心。”
“五弟(蔡叔度)、六弟(霍叔处),我今天之所以要与四弟(周公)一决高下,并非是为我一己私欲,更非为贪天之功,四弟之举实乃乱了祖宗之法,家国难容。我也是为了大周的基业,迫不得已呀。”管叔鲜的一番“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慷慨陈述,顿时让自己的形象光亮了起来。
管叔终于按捺不住寂寞要与周公一决高下了。
日期:2017-03-26 19:21:23
人言可畏
武王的轰然驾崩,成王的年幼,周公的摄政。这无疑引起了一些人的猜忌,他们无一例外的认为周公居心叵测,这种猜忌像一股暗流,在见不得光的地方涌动,但这并不足以构成对周公的地位实质性的威胁,真正使得这股暗流越聚越大的是有心人的巧妙利用。
管叔正是巧妙利用这一言论的最大受益人。
事实上,管叔虽然远在东方,但在镐京城内依然积累下了一批党羽。这些人都是些达官显贵、王公贵族,管叔为了制造“周公将不利于王”的言论,早已授意这些党羽散布流言。事实证明,同样的流言当从达官显贵、王公贵族口中说出时,其影响力远大于市井小人的言论。
经过一番宣传,关于周公要谋权篡国的言论甚嚣尘上,就连深知周公秉性的太公、召公也已有了动摇。武王临终前他们同为托孤之臣,武王的临终嘱托太公、召公都是亲耳听到的,人言可畏,当周公意识到太公、召公已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时,他终于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王朝新建,幼主刚刚继位,人心不可乱。稳定人心已是当务之急,稳定太公、召公之心乃是急中之急。与太公、召公敞开心扉的进行一次交谈已是必不可少,很快,周公便促成了这次交谈。
日期:2017-03-27 08:18:21
整个谈话过程中,太公和召公几乎是一言未发,成了周公一人的单口相声。他们之所以未发一言并不是无话可说,相反的是,他们藏了一肚子的话,一肚子的疑问,只不过他们已不是胸无城府天真小孩,多年的摸爬滚打让他们懂得了忍耐,在周公尚未表态之前,他们已决心不会说出一句话。
周公是何等人物,怎会不明白二人的意思,所以他对于二人的沉默并未在意而是直奔主题(大家都是聪明人,打哈哈的话就不必多说了)。
周公:“先王临终前欲传位与我,二公是亲眼所见。当初我既立誓竭力辅佐幼主,今天就绝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谋权篡位。”
二公沉默。
周公:“二公应当知道,先王对我寄予厚望,如今的局势,天下初定,幼主又怎能撑起大局?我临危受命,摄政称王,实为形势所迫。”
二公依然沉默。
周公:“我已得到消息,管叔已联合殷人拉起一支队伍,随时准备西进。我姬旦自问不愧先君,无愧社稷,也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践踏我大周寸土。管叔对我心存嫉妒,殷人更非管叔可以利用之辈,一旦叛乱势起,必将威胁大周安宁。管叔蛊惑人心,欲满足一己私欲,我若不能将叛乱之人绳之以法,又有何颜面,面对先王列祖(‘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尚书 金藤》)。”这句话周公说的很坚定,仿佛说出了他平定叛乱,维护大周统一的全部决心。
“二公乃深明大义之人,我并不想为自己开脱罪责,只求二公能与我一心保卫大周的社稷。”周公说的恳切却并未有任何的哀求,哀求只会让人不屑,周公只有恳切,绝不哀求。
二公仍然是一言未发,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不为所动。鲁迅曾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对于中国人而言,沉默从来不能代表不作为,想到周公当年不惜以自己为质祈求武王早日康复,想到周公在武王病榻前的痛哭流涕,太公和召公在沉默中选择了对周公的支持,这不是言语上的支持,而是行动上的全力以赴。
当战争结束后,我们再回看这个决定,不禁会感叹,若没有太公和召公的支持,周公几乎毫无胜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