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28年灵异记录集-“吹万楼日记节钞”白话试译》
第17节作者:
渝州一江春水 说:父若欲记,儿止。
我不禁大笑,我与夫人的谈话,女儿必定全部都听到了。她就想到了这个办法,等我要作记录时,她就暂停指字。这样我就不必手忙脚乱的又按碟又写字了。
当即如法且扶且止,且止且记,写闲话颇久,语亦甚多。几乎记满一张纸。而我因为身体疲惫,一时未及写入日记册中,致所记录之纸忽然失落不可觅。
其语多无从记忆,等到补记时,所可回忆的,有父愈爱儿,常嘉儿慧,能悟佛经,诚心修持即可深省,数 句而已。
日期:2017-07-21 07:18:24
廿五日即 七月三日 晴 风
今天我身体仍有微热,感觉很疲惫,睡到晚上稍稍舒服了一点。
在书房,夫人先叫壬官和四官扶乩,女亦仍至。
呼:母,壬,四。
又说:小弟不来,去唤。
因此就叫人去把小弟喊来了,女儿说:我有玩洋给你。再有小茶盘送小弟,有物二三姪自择,留出七,欲给二四哥家诸侄。银茶壶给青,因是四嫂送,望分。
奇怪!女儿处分这些玩物真是恰当。至此,女儿放在小考篮内的玩物就分完了,女儿小时侯,就是一些细小的玩物也很爱惜,长大一点后就喜欢将小时候的玩物送给别人,小考篮内是剩下的玩物,本来就没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几个侄儿侄女中青官乃是寄名于女儿的,又是女儿最喜欢的,故将银小茶壶给青官。银小茶壶原本就是她四嫂送给她的,现在又将它还给她女儿,女儿这样做也算是考虑得周到了。至此,四官和小弟等都高兴的拿起分到的玩具就跑了。于是改由大儿媳来扶。这时我也从书房内出来了,就站在旁边观看。(寄名两个字可能是取名字或过继为子的意思)
当天晚上,是壬官在记录。
女儿又说:尚有一诗,昨已做,今愈改愈歹,恐不成句。
我知道她又要写诗了,还知道女儿昨天就写好了诗,她没有告诉我是因为她认为写的不好,想修改一下才告诉我。
今天她改了还是觉得不满意,所以说恐不成句。
这几句话,是女儿看见我来了而说给我听的。女儿跟着就把诗写了出来:
往迹前欢愿早忘,
闲翻贝叶毓灵光,
盈亏荣悴由前定,
缘到扶携返乐乡。
她写到“扶"字以后,乩盘旋很久,我知道她这又是在找字。
我就给她说:你找不到就以同音字代替,乩因指“依”字。
我也没有想出是啥子字,她母亲说是不是“携”字?
女儿答:是。
我就把“携”字添到乩图上去了,女儿马上就指“携‘’字,
女儿又说:此诗不可写存,改不出,父再改。
我仔细看这首诗,我觉得没有昨天那一首写的好,但也稳恰自然,好像也没有好改的地方。
故照录于上,看女儿的语气,必有一番前因在内,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日期:2017-07-21 13:29:24
廿七日即七月五日 晴热
是夜,又与夫人二人扶乩,此外并无他人。
方按碟,女应手至,呼父母。
又说:父时常忆念,儿万不忍。前诗父已改否?再作过如何?
我说:前诗可用,不必作过。也不用改。
女儿的去世真是令我痛彻心骨,悲伤不已,到今天已经五个多月了。我的心情女儿应该是一清二楚的,
所以常常想方设法的劝慰我,我也只有借助书籍来排遣悲痛的心情。只是在生病的时侯就会不知不觉的思念女儿,情绪就没有办法控制,就会悲伤落泪。这些情景,女儿如同身临其境,历历在目。女儿不忍老父如此悲伤而常常加以劝阻就是人之常情了。跟我一起谈诗,作诗也是为了淡化我的思念之情,以免老父悲痛难制,我深知女儿的这番孝心难得。
女儿又说:一切由前定,望勿多悔。母日念佛,不懂佛旨,久念或可明。无佛缘如是之难,故父夙根深,天性厚,欲修持则比母易。不可自误,父如念儿,望多看经典,与儿常问难,是为至乐。
今天晚上我们没有什么事好问的,都是女儿在说话。大概是劝我不要思念悲痛,要多用诗来排遣。后来就是劝我多看佛经,互相交流学习不懂的地方,如果能够这样做就有希望从根本上消除妄念,她说的这个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我问:你母亲既然没有佛缘,那么她念佛有用吗?
答:现未有用。
问:我与你母亲想到上海去,你说跟随我们一起去住在法藏寺可以不妨功课。现在我们准备下月初四日出去好吗?
答:任父,儿初十回,最好仍同父母,申去父母无多快乐,反必悲伤,儿故不愿。
(补记): 廿四日晚上,女儿也说初十回。
其母先问:我们准备到上海去,你也一起去吗?
答:去。
问:在上海你住何处?
答:法寺。
问:我们如果住旅馆,你也一起吗?
答:寺可不妨功课。儿初十必回。
问:如果我们不到上海去,你也要去吗?
答:不去。
这几句话以前忘了,就没有记录,今天见到女儿说初十回,忽然又想起了。因此补记于此。
以下又说了很多话,其中,讲述“夙根”很详细。她还嘱咐我们有些话不要乱说,害怕阴间的事泄漏多了以后就不能阴阳通话了,所以我有些话就没有记录了。
女儿最后说:今后,望少唤。
说完就走了。
日期:2017-07-21 18:26:55
六月初一即七月八日晴热
这几天身体好一点了,但是仍然觉得很疲惫,今天中午前后都在睡觉,直到傍晚才起床。我们准备初四去上海看文献展览会的,但我现在觉得浑身无力,加之现在气温又高,非常酷热,因此又不想去了。
晚上又与夫人扶乩,由于二十四日晚上写的一张记录丢失了,虽然想得起一些,但大部分都记不起了,心里常常想起这件事,女儿来了我就问她这个事。
我问:二十四日我作的一张记录丢失了,你看见没有?
答:儿见父同日记置在书桌上。
我说:是呀,我是把它和日记放在一起的,后来却不见了一张。
答:本不必存,即父要写诗,儿可告。
女儿随即将“繁星明灭映溪沙”一诗重指一遍,好像非常熟悉一样。
我说:这首诗我也记得,只是那天晚上共写了二张纸,落的是第二张,你既然说不必保存那就算了吧!
又问:我与你母亲本来准备初四到上海去,现在我身体全身乏力,天又太热,我准备不去了,好吗?
答称:好。
女儿又说:月色欲有,夜景申不及家清幽。
我因此知道女儿两次说初十回的意思,原来是她觉得初十后月色将佳,老家的夜景比上海要清幽吧。
女儿说:昨今父复苦忆,儿心如捣,何譬慰,望父母念儿不忍,少思前事,虔心念佛看透浮生,儿情愿勿升佛国,常在亲侧。母从父尽职,持家忠,劳怨无辞,俭德足免刻罪,诚心多念佛自悟彻经义,若父根深千百不能得 一。弃之可惜,粗浅修持亦可以万缘看淡。涵养天和,身心快乐。儿所读经尚不能与父共参,惟如思修成正果。尙有十余级。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