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5-12 22:24:24
烟台鬼话之山中怨灵
时间已过去很久,本不想冒犯那些亡灵………………这毕竟是历史沉重的一页,那一晚,被“穿越时空”目击者看到了恐怖的一幕,就当是上天的一种告诫吧。
今天的鬼话是楼主到北京工作后,听一位艺术界的老同乡说得。那天,北京骤起沙尘暴,空气质量指数恶化爆表,就算是闲不住的人也不得不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呆着;楼主对面,一位中老年“帅哥”,可能是鼻炎+咽炎联袂发作,说几句话就得抽出一张纸巾擤鼻涕,并伴随着一阵阵干咳:“你个大老爷们,怎么和娘们似得,愿听那些闹鬼的话儿,如果我说的这事儿吓彪了纳(方言:吓傻了你),往我怀里扎,膈应不膈应(方言:讨厌、恶心人的意思)死个银(人)?”
坐在我对面的是小有名气的烟台籍山水画艺术家,在京多年,乡音未改,大嗓门夹着一口“海蛎子腔”,我几同回到烟台烧烤摊前…………。
中老年姓宋,按照惯例隐去名字;接下来,就是楼主忠实记录他用“烟熏音”所讲述的故事
日期:2017-05-12 22:48:30
那时是80年代中期,老宋当时的小宋考进烟台师范学院【现称:鲁东大学】美术系。这老宋在以“崇尚质朴之美”的烟台街可是个异类,人称“画痴”,特别喜欢画泼墨山水。当时,考进美术系的大多只是混个“文凭”,毕业后到中小学当个美术老师弄个铁饭碗。可老宋颇有些卓尔不群,人家在初中的时候就立志,要复兴中国传统画技。这不,别人大都学达芬奇、梵高,拿个“油刷子”画油画;只有他,铺开宣纸就泼墨挥毫,意兴酣畅一番。教授说现在油画比山水画价值高,劝他“崇洋媚外”,统统被当做耳旁风。
所以,别人在素描、画人体的时候,他就照着几本破“历史书”上的古代名画临摹;慢慢地,老宋发觉:中国山水画不是那么简单,比西洋画“**自然”,国画讲究个意境。当年他也就二十左右,积累的传统文化修养不高,除了临摹,还是临摹,而且费墨费纸,也弄不出个“佳作”。
“异类”毕竟不同于肉骨凡胎,痛定思痛,老宋决定先从野外写生开始做起。于是乎,胶东的名山大川遍布他的自行车印和“八字外偏”的脚印。通常几天不见人,一见就有“道骨仙风”之气,望之如神仙焉。
日期:2017-05-12 23:06:47
在描述了老宋的风采之后,这令他久久难忘的恐怖事件开始“倒计时”,当时临近暑假,考完试一帮宿舍室友“瞎掰”,其中一个室友告诉老宋,他家乡南面有一山,不甚高,可生的怪异,方圆百里人人称奇。室友姓邓,老规矩,“配角”就称为老邓吧。
老邓家住海阳郭城镇,离烟台城区100来里路;他说得那山叫做林寺山,因树木茂盛、古有寺庙得名。这山海拔500多米,多怪石、奇峰,远远望去,不似山之连绵起伏,而是一峰突起,山上有山,山顶斜向一侧,像个歪头老人。现在如果你驾车行驶烟青一级路,到海阳徐家店附近,往东南看,便可一睹林寺山的雄姿。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可不是老宋的性格。听老邓这么一说,勾起了老宋的“画癖”,硬是要跟老邓一起回家,他要对这怪山写生一番。
老邓这人热情、仗义,自然对哥们的要求责无旁贷,立马答应一到暑假就带老宋回家住上几天,一解其画瘾………………
日期:2017-05-12 23:31:35
不消几日,暑假到了,老宋老邓直奔汽车站,2小时后便到了站。一下车,老邓就迫不及待地指林寺山给老宋看,这打眼一看,那山果然不俗,在夏日强光的照耀下,山阴处已变成神秘的青黑色,恰似一位身着青山的老人,歪着头冷视着南来北往的客。
“相看两不厌,唯有林寺山”,这一路上,老宋几乎是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山,稀罕得不行;他几乎走遍烟台境内的大山,还没见过如此怪奇的;一边走,那边老邓不停地“穷掰”,说这山在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看都不一样,山周围的村子的俗称也不相同,什么“歪秃山”、“葫芦山”、“蛤蜊头”什么什么的。
这些话更激起了老宋的神往,你想呐,这一山藏多景,十里不重样,不正是想象力和创作欲的源起吗?
到了老邓家,午饭都不想吃,拿起画架老宋就要走。好歹被好客的老邓父母劝了几句,胡乱扒拉了几口,拉上老邓,两人同骑着一辆自行车就往山下奔。
日期:2017-05-13 00:09:46
顾不得腚被山路颠得生疼,“外八字脚”登山不便。哥俩磕磕绊绊地上了林寺山。这山奇景真是目不暇接,活脱脱一个“小黄山”,怪石嶙峋,山崖如同斧劈刀削一般。这中国画中有个“斧皲”术语,形容画出的山就像斧头� 木头形成的纹路。还别说,这“纹路”在这山上比比皆是,真是写生的上佳之地。
老宋把画架一支,发觉这“素材”多了,反而无从下手。这怪不得他,“不识这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嘛。此时,老宋觉察到自己犯了一个国画“大忌”,画山水有高远、平远、深远之意境,可一钻进大山的肚子里,还真是“见木不见林”。老宋一怒之下,索性不画了,背起画架就往顶峰爬,干脆来个一览众山下,也不虚此行。这山着实陡峭,二位手脚并用爬了2个多钟头到了顶峰。一阵凉风袭来,心中烦恼消减不少;放眼四望,老宋发现又一妙处,这山就像一个肩膀宽阔、胸肌不发达的人,由于山的阳坡和阴坡都是悬崖峭壁,人在顶峰恰似站在刀刃上。老宋转念一想,如果在山的侧面写生,林寺山将是何等的峭拔秀挺,正应了哪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
兴奋之余,老宋向东眺望。正东一排山脉映入眼帘。他心中又是一阵狂喜,东面的山高度应该和这山差不多,如果爬上那山对着林寺山写生,不仅可以“侧写”,而且正符合“这山望那山”的平远之意境。
一把拉起正在享受清风徐来的老邓,老宋指着东面的山对老邓说要“侧写”林寺山;老邓望了一下,打个呵欠,风淡云轻地来了一句:这简单,我三姨就住在东面那山下面的村里,明天带你去。
日期:2017-05-13 00:35:45
第二天一大早,兄弟二人又借了一辆自行车,两人两骑大约20里路,就到了老邓的三姨家,那村子就在东面这山的山脚下。
正好老邓读高中住校的表妹回家过暑假,三个人就有一搭无一搭地在院子里开着玩笑,他三姨一边洗菜一边看着他们笑。中午时候,老邓在采石场干活儿的三姨夫回家,五个人就在院子里围着一个小木桌“逮”(方言:吃)午饭。这老宋豁达惯了,见着女孩就不停地贫嘴,满桌人都笑哈哈地看着他“耍彪”。
正当老宋稍停往嘴里扒饭的时候,一般沉默寡言的三姨夫突然问老邓此行来意。老邓如此这般地应了一番,老宋也连忙打开话匣子,意气奋发地说明自己的“创举”,原来,他昨晚寻思到半夜,又迸发出一个新灵感,他要在黄昏时候在村北南山上写生林寺山的侧影。
“说啥?!你的意思是傍黑儿(方言:傍晚)在山上?那你俩下山不就是下黑儿(方言:夜里)了吗?”突然,三姨夫脸色一变,放下筷子直愣愣地盯着哥俩来了一句。刚愣怔了一下,三姨夫很严厉地又说道:“告了你俩,黑天瞎火不要往那山上跑,如果要画画,下午去,黑天以后回来!”
日期:2017-05-13 15:51:31
吃过晌饭,三姨夫回采石场,出门前又叮嘱了一遍,让他们千万不要在山上呆太久,日头下山前必须回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