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说过的话,今人谁能懂》
第5节

作者: 渤海二行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刚记事的时候,村里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称呼“爹娘”的,居大多数。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叫一声爸妈,是要受到人们耻笑的。除非父母在城里上班的,才会叫“爸妈”。看来,爹娘的消亡和爸妈的兴盛,跟是否有吃“商品粮”的工作,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虽然,在今天,商品粮不管是从名称,还是实质内容,都已经消失了。
  不过,再早一点,城里人,应该也是以爹娘的称呼为主。这一点,在一些电影里,能看得出来。那时候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样板戏里边,也是管父母叫爹娘的。真正的爸妈流行爹娘几乎消失是什么原因,看来有待语言学家去研究考证。
  日期:2017-03-30 14:00:46
  (三),穿衣

  1,衣服
  现在的人,对于身上的穿着,基本上用一个词概括:衣服。我小的时候,我们那里并没有“衣服”这个称谓,身上穿的,统称为“衣裳”。衣裳和衣服,细考起来,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衣裳的裳,指的是现在类似裤子一类的衣服,是名词。而衣服的服,本身是“穿”的意思,是动词。
  衣裳和衣服,哪个更科学合理,恐怕没有人能说清,只是当时的人的语言习惯。形成这样的习惯,我感觉最主要的是当时的书面语言的引导,即“普通话”的示范作用。
  伴随着“衣裳”一词,一起消失的,还有一些具体的衣服形式。比如长袍,大褂,棉猴,大氅,斗篷,披风等等。
  这几种衣裳,现在,基本上被“大衣”、“风衣”这两个词所代替,说明都是宽大的长衣裳。细究起来,几种衣裳,还是有些许区别的。比如长袍,指那种能长过膝盖的长衣服,有棉、夹、单几种形式。大褂,就是指单的长袍。

  日期:2017-03-30 16:58:34
  这里的夹和单,是有区别的。“夹”,一般指的是双层或者多层,层与层之间没有添加保暖物品的,这点区别于“棉”。“单”,就是指只有一层,布料可厚可薄。
  棉猴,棉猴的帽子和上衣连为一体,轮廓很像一只俏皮的小猴子,是小孩子常用的过冬棉衣。 
  大氅,外套,大衣。常见于小说中描写古人衣着。披在肩上的一种服装,今北方人称大衣为“大氅”。
  日期:2017-03-30 18:46:53
  我小的时候,一般小孩子穿的大衣带帽子,叫棉猴。大人穿的大衣不带帽子,叫大氅。

  斗篷,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形如斗,故称斗篷。北方天冷时幼儿穿的一种带有帽子,但没有袖子的外衣,也叫斗篷。
  披风,跟斗篷类似。区别是,小孩子穿的,一般叫斗篷,大人穿的,一般叫披风。
  除了比较长大的外衣,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的,现在不常见的衣服,比如“袄”,现在基本上也不怎么用了。从百度百科查到的,袄字的意思是,有衬里的上衣:夹袄,棉袄,皮袄。也就是说,只有双层以上的上衣,才能称为袄。从我们村往西,十几里地出去,发音就跟我们村不一样了。他们那里,在袄(袄)的前边加了一个n,变成了(nao)脑,还经常被我们笑话。
  单层布料的上衣,不能叫袄,只能叫“小褂”,或者单衣,或者叫衫。我们村里,把单的内衣,叫衬衫。外衣,叫布衫,口语称为布衫子。现在,基本上没人这么叫了。
  日期:2017-03-30 21:49:00
  相对于上衣的丰富多彩,裳就简单很多了。那时候的裤子,基本上就是棉裤、单裤、裤衩这么聊聊数种。当时的农村来说,棉裤基本上是作为里外一体来穿,棉裤外边没有其它的外套。随着季节的变化,厚棉裤换薄棉裤,薄棉裤换成夹裤,夹裤换成单裤,最后换成裤衩。
  这个“夹”字很有意思,现代人基本上没有见过这种做法。一般来讲,“夹”衣服不管上下身的,都是双层合在一起做出来的。这两层的布料,并不是现在的大多数外套一样,有外衣有衬里。夹,是两层较厚的布料缝在一起,没有外和衬的区别。所以,不管夹衣还是夹裤,都比单的要厚很多。整体厚,每一层所用布料,也要比单衣要厚实。

  我们这里的发音,跟普通话稍有区别。比如单裤,在我们村,称为“当”裤,其实字还是“单”。村里有一句土语歇后语:白当裤子,弄不清。在丧礼上,一般关系比较近的女人,是必须穿上一条白色的单裤子的。这白色,不能染上东西,弄成青色。一旦染上东西变了色,就不能再在葬礼上穿了,否则就会显得不尊重,不懂礼。所以叫“白当(单)裤子,弄不清”。
  日期:2017-03-31 10:01:37
  嘎啦。
  在我们这里,还有一种独有的幼儿服饰,在其它地方没有见过。不到一周岁的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自己吃饭,平时容易淌口水。为此,专门缝制一种圆形,可以套在婴儿脖子上的东西,称为“嘎啦”。嘎啦是较厚的夹衣的做法,可以将小孩淌出来口水吸收,避免孩子颈颊部位,长时间被口水浸泡,导致皮肤发红溃烂。当然,现在这种东西不见了,代之以卫生纸随时擦拭。可是那时候,人们没那个条件,几个月大的孩子往往围坐在炕上,没有人随时照顾。

  日期:2017-03-31 15:55:42
  土裤子。
  我小的时候,农村是集体化生产,有劳动能力的所有人都要下地干活,包括哺乳期的产妇。婴儿没人看管,只好穿上土裤子,用被子围起来,在炕上倚着被褥半躺半坐。
  土裤子是一种专门缝制,只有一条裤腿的裤子。裤腿很宽大,足够把孩子整个放进去。裤子里边,放上炒熟的沙土,可以把婴儿的屎尿都吸收起来,免得婴儿皮肤被水泡着。
  还有一种土裤子,是经期的妇女穿的。这种土裤子像个大裤衩,两腿可以用绳子绑在腿上,避免里边的沙土漏出去。那时候没有卫生纸,更没有卫生巾,只好用炒沙土来代替,省钱又干爽。七十年代商店里开始有月经带卖,这种土裤子才越来越少,最后绝迹了。
  日期:2017-04-01 08:14:39
  2,鞋子
  除了衣服,鞋子方面,这些年只是形状的变化,称谓上的变化不太大。所不同的,以前的鞋子大多是自己家做,现在的人们,穿鞋基本上是买。做鞋的过程当中,有一些专用词语,在当时是大众化的,现在逐渐成为了专业化的,或者已经消失。
  鞋样子。
  做鞋之前,用纸剪出来鞋子的某个部位的形状,称为鞋样子。其实,做衣服之前也需要这样。不过,做衣服的布料,面积很大,可以直接用粉笔等在布料上,按照尺寸画出线条,就可以直接裁剪。鞋样子,是为了给成年人下次做鞋留的样本。以后再做,就直接按照鞋样子的尺寸裁剪布料就可以了,不必再重新量一次尺码。

  成年人按照鞋样子做鞋,正长身体的少年儿童就不能这样了。成年人的身体,不再长大,到了时候就定型了。小孩的脚,尺码是不断变大的,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
  日期:2017-04-01 14:32:32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