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说过的话,今人谁能懂》
第6节作者:
渤海二行 隔板。
那时候人们穿鞋,都是纳鞋底的,所谓的千层底儿。千层底儿并不是真的有千层,一般是五六层“隔板”,每层隔板三四层布。
隔板,是用废旧的布头,用浆糊粘起来的。布头有大有小,打底的,是比较大一点的布头。用小麦粉熬成浆糊,将布头一块一块分布均匀,刷上浆糊,最后粘成一张白纸那么大的“隔板”。纳鞋底儿之前,用纸质的鞋底样子比划着,在整块的隔板上,剪下来鞋底那样形状的五六块。每一块剪下来的隔板,用白布把边裹起来,缝好,然后五六层封好边的隔板叠在一起,用很粗的线纳在一起。
锥子,针锥。
以前农村有一句歇后语:上鞋的不用锥子,真(针)好。这歇后语,估计现在,没几个人能理解是什么意思了。
纳鞋底,用普通的针,是扎不透的。一般的针,只能两根指头的指头肚捏着,要穿透千层底儿的鞋底儿,其难度可想而知。锥子,或者叫针锥,其实就是个带木把的大针。锥子上的大针,本来就比普通的针要粗很多,长很多。后边加了木把,就可以用整个手掌的力量,在鞋底儿上扎眼,相对来讲,就轻松得多了。
日期:2017-04-05 08:45:23
鞋拔子。
赵本山在小品里有一句被很多人记住的台词:我这哪是鞋拔子脸?这是典型的猪腰子脸。
估计,很多人不知道,鞋拔子是用来提鞋的。以前人们穿鞋,都是自己家做的。俗话说,鞋是不是合适,只有脚知道。不过,鞋和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几十年以前的人,还没有发明出带有松紧性的布料,做鞋用的布,都是用不带松紧性的布料。那时候人们生活条件所限,一双鞋可能要穿很长时间。如果刚做出来的时候就很好往脚上穿,穿的时间长了,鞋就变得不跟脚。用没有松紧性的布做鞋,刚刚做出来的时候会比较紧,鞋和脚后跟之间的间隙,根本容不下人的手指头,没办法往脚上提鞋。为了往脚上提鞋,基本上每家都会有鞋拔子。
鞋拔子是金属片做的,形状类似于吃饭用的小勺,弧度更小一点,身体的宽度更大一点,韧性更强一点。鞋拔子很光滑,在穿鞋的时候,提前把鞋拔子顺到鞋跟后部,脚后跟可以蹬着鞋拔子下到后跟的底部,然后把鞋拔子再提出来。
以前的人,瞧不起某人的时候,会这么说:你怎么能跟某某相提并论,你给人家提鞋都不配。估计,以前的大户人家,是有专门负责给主人提鞋的下人的。自从发明了松紧带,和带有松紧性的布料,鞋拔子的用处越来越少,专门给人提鞋的下人,也应该越来越少了。
日期:2017-04-05 11:31:34
靴子。
古代人穿鞋,不管是否富贵人家,大多数都是自己家做的。自己家做的鞋,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低腰。想做高腰的鞋,恐怕需要一些特殊的工具,专门做鞋的鞋店才会有。像官员所穿的朝靴,一般人家做不了,都要专门的从业者来做。
农村人的语言当中,靴子,泛指所有高腰的鞋。像毡靴,雨靴,皮靴等等,也包括自己家能做的高腰棉鞋。我们村,把棉鞋称为“棉靴头子”。估计,本意是棉靴,加个头子,有比较宝贝,比较爱惜的意思在里边。这是一种以前的普遍现象,在名称后边加“儿”,加“子”,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情况,如今,也正在不断地淡化。
日期:2017-04-05 14:52:43
3,纺织
不管衣服鞋帽,还是其它的饰物,凡是跟布料相关的,都是农户自己家纺线织布来做。与纺织密切相关的一些物件,今天今本上都远离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应的,以前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语言,现在能知道的人,越来越少。
纺车。
工业化之前,纺线织布,恐怕不仅仅是乡下人的专利。不少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家传的所谓“女红”,指的不单是针线,肯定也包括纺织。那么,纺线车,就是大部分中国人都能知道和用到的一个词。尤其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周总理手摇纺车的电影画面,在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日期:2017-04-06 10:48:36
瓤子。
纺线用的材料是棉花,但不能用没加工过的原棉,需要先去掉棉籽,再把棉花弹得松软,成为“瓤子”。瓤子,就是弹过的棉花的专属称谓,人们睡觉盖的被子,平时穿的棉衣,里边都放的是这个东西。
二十四孝里有一个闵子骞鞭打芦花的故事,说的是孔子有个学生闵子骞,十岁丧母。后娘对闵子骞不好,给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穿的棉衣里,絮的是瓤子,给闵子骞穿的棉衣里絮的是芦花。看上去,闵子骞的棉衣比两个弟弟厚,但是大冬天,两个弟弟不冷,闵子骞却冻得瑟瑟发抖,这才有了后边的鞭打芦花的过程。
日期:2017-04-06 13:53:04
布剂。
瓤子并不能直接用来纺线,需要提前搓成像包饺子之前,赶剂子用的面剂子那样形状和大小的瓤子条,称为布剂。布剂,大概比普通人的大拇指稍微粗一些,三四十厘米长一根。每次纺线,拿出来一根,用手指头捻成细线,绕在纺车的顶杆上,然后开始摇纺车。
纺锤。
纺车的顶杆,是一根二十多厘米长,一毫米多粗的铁丝,前端是尖针形状,后端固定在一个圆形的木片上。圆形的木片,直径三厘米左右。随着纺车摇臂的转动,顶杆跟后端的木片一起转动,纺好的线缠在顶杆上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一个大略的加长的圆锥体。这个加长的圆锥体,就叫纺锤。纺锤的具体形状,跟人们玩的陀螺相似,当然,陀螺也需要稍微加长一点才行。顶杆上的线成了圆满的纺锤形状,再多就会高出顶杆后端的原木片,这时候继续往上边纺线的话,就可能让线称为一团乱麻。于是,用手把纺锤从顶杆前端拔出来,继续纺织下一个纺锤。
我记得,小的时候大人告诉我,天空当中,有一个形似纺锤的星座,称为纺锤座。不过,多年看不见星空,也不知道自己的记忆是否准确,到底有没有这个星座,不敢十分确定。
日期:2017-04-07 08:31:02
织布机。
《木兰辞》第一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见织布的历史,在中国很长。男耕女织,是中国多年以来的传统。
要织布,首先要分清楚经线和纬线。经纬这样的词,现在被用在了地球仪和地图上。而原本的经纬线和织布机,在工业织布机得到大面积应用以后,基本上没什么人再用了。相应的,构造复杂的织布机,相应的配件名称,包括复杂的织布过程中的各道工序,也都进了历史博物馆。
日期:2017-04-07 12:41:55
织布梭。
在手工织布的时代,织布机上最为重要也最为大多数人所了解的一个配件,是织布梭。织布梭,形状有点像农历初五六或者二十二三时候的月亮,木质的,中空。因为经常使用的关系,一般被磨得非常光亮,估计是比较硬质的木头做成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