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历史的人性——宋金战史》
第48节

作者: 梵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5-19 12:41:52
  就在金廷罢黜刘豫的差不多时间,岳飞奉诏到建康(南京)行朝奏事,张戒《默记》记录了期间发生的一个事件。
  当时岳飞与幕僚薛弼同行,两人探讨了一个话题:
  “近谍报,虏酋以丙午元子入京阙,为朝廷计,莫若正资宗之名,则虏谋沮矣。”
  岳飞说,近据谍报,金人要把钦宗的儿子“丙午元子”(钦宗的儿子赵谌,曾在靖康元年即丙午年立为皇太子,故称之为“丙午元子”)送到京阙(当时的南京,现河南商丘),这是个阴谋,为朝廷着想,不如把就读于资善堂的建国公赵昚正式立为皇太子,这样金人的阴谋就失败了。
  这其实是中原大地公开传播的一个信息,金废刘豫后,金廷为避免权力真空而产生动荡,提出一个稳定民心的说法。
  岳飞解读为阴谋也有道理。
  从法理看,宋钦宗赵桓比高宗赵构更为正统,“丙午太子”那是延续法统的龙脉,这对赵构政权形成直接威胁,在当时背景下一旦被人利用,极易造成军心民心的浮动。但如果确立了太子,情况便不同了,建国公赵昚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匡胤莫名驾崩后,其弟赵匡义继位,这才有了后来皇位在赵匡义一脉的传承,所以赵昚代表了正统之前的正统,在法理上具有至高的地位,足以抵消金人立“丙午太子”的负面影响。

  薛弼听后劝谏道:“身为大将,似不应干预此事。”
  薛弼的担心是,岳飞的说法虽然成立,但其指出了赵构不太纯正的法统地位,这一核心缺陷,这妥当吗?
  岳飞回道:“臣子一体,也不当顾虑形迹”
  到达建康(南京)后,岳飞面奏赵构,表述了自己的主张,“虏人欲立钦宗子来南京(洛阳),欲以变换南人耳目。乞皇子出阁,以定民心。”(《朱子语录》卷一二七)
  赵构闻听,当场变脸:“卿言虽忠,然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
  岳飞“面如死灰”,“声落而退”。
  日期:2017-05-19 12:45:35
  事实上,立太子之事赵构早已考虑。
  早在绍兴元年( 1131)六月,赵构停留绍兴府,当时就有上虞县丞娄寅亮上奏:
  “先正有言:‘太祖舍其子而立弟,此天下之大公…仁宗皇帝诏英祖入继大统,文子文孙,宜君宜王,遭罹变故,不断如带…’”
  “…望陛下于“伯”字行下遴选太祖诸孙有贤德者,视秩亲王,使牧九州,以待皇嗣之生,退处藩服…庶几上慰在天之灵,下系人心之望…”(《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五)
  奏章先是提起宋太祖舍其子而立其弟宋太宗,宋仁宗无后而立养子宋英宗的两个例子,然后委婉地建议赵构,从宋太祖的后裔“伯”字辈中领养一个孩子,作为暂时的继承人,等赵构有了自己的儿子,可再把养子的继承权交还给亲生儿子。
  赵构看到奏章后,颇为赞许,并把娄寅亮提升为监察御使。
  此后,关于皇子与立储的话题,在朝堂中经常提起,比如,宰相范宗尹,参知政事张守,同知枢密院事李回等人,都一致认为,应当从太祖赵匡胤后裔中选定一人做赵构的皇太子。
  赵构也公开发表过意见:
  “艺祖(宋太祖)以圣武定天下,而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天下计,何以慰在天之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五)
  所有的思路都是将皇位传承的法理追溯到“正统之前的正统”,那是足以立住的正正统,也是赵构巩固皇权的必由之路。
  当时,南宋朝廷选拔了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中,七岁的赵伯琮和五岁的赵伯玖为皇太子的初步人选。

  绍兴五年( 1135)夏,年龄较长的赵伯琮(赵昚)被封为建国公,就学于皇家书院资善堂,某种意义上已成实质上的太子。
  可见,赵构对于设立太子以及相关的提议并不忌讳,但这个提议在这个关键时刻再一次从岳飞嘴里被郑重说出,却包含了另一番味道。
  岳飞与赵构的政治军事存在严重分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军改”的挫败,也让两人间的关系变得猜忌而微妙。
  金国若真以钦宗之子“丙午元子”赵谌接替刘豫,那将是名副其实的故国故君,赵构的法统相比便显得“山寨”,“北人”回归再无道德压力。此时岳飞作为手握重兵的一方大将,当之无愧的“北人”代表,将成为南宋政权的最大隐患,没有之一,远超郦琼。
  曾经历了“淮西军变”以及“苗刘兵变”的赵构不得不警觉,这一提议是否暗含了逼宫退位的威胁呢?
  日期:2017-05-19 21:16:18
  看来“某种意义上已成实质上的太子。”这一结论下早了。
  但立赵匡胤的子孙的思路应该是没错的,只是存在派系争斗。
  这跟本文的逻辑没有冲突,似乎加深了逼宫的嫌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