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眼里的水浒英雄们》
第58节

作者: 一样秋花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6-09 11:56:26
  一百零二、董超、薛霸为何是好员工
  董超、薛霸是《水浒传》里的两个恶公差,曾经先后两次杀人未遂,一次是押送林冲的时候,一次是押送卢俊义的时候。
  如果说杀人是被逼无奈,那他们一路上对林冲、卢俊义的折磨就不可原谅了,没有人教他们用开水烫人脚啊!他们对林冲、卢俊义的欺凌和折磨证明他们是真恶毒。

  这两个恶公差因为杀林冲未成,被高太尉寻了事刺配到了北京。看来在高俅这样的领导手下做事是不容易。可是在北京他们却得到了梁中书的赏识,本来是‘劳改犯’,干苦活的,却只因‘梁中书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也不知梁中书看中了他们什么。
  这个梁中书好象对‘配军们’格外青眼相加,除过董超薛霸,前面他还曾提拔重用过杨志,杨志当时也是个配军,被梁中书一眼相中。他手下就没有可用之人吗?为什么他会喜欢用流配犯人?
  做为一个官员,了解一个初来乍到的配军的渠道有哪些?我想无非是两个。一个就是目测,相当于面试,通过外表来了解一个人。另一个是通过案底。了解他过去的表现,及因为什么事被刺配来判断这个人的善恶好歹及工作能力等。
  梁中书重用杨志可以理解。杨志武艺高强,在军队里怎么都能派得上用场,这是从公的方面说;从私的方面讲,也许他就是想用杨志押送生辰纲。不管从哪一方面讲杨志都是能派得上用场的。讽刺的是,在书中他也就是用杨志做了私事,可见这些官员们任人唯私用。

  梁中书看上董超薛霸什么了呢?这两个人根本没什么武功,也没有显赫的身世或者履历,就是两个普通人,也许与大多数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有罪恶,有恶意。一个恶人能长出慈眉善目的样来吗?一般情况下不会。所以,如果仅仅凭目测能相中这两位,只能说梁中书就是喜欢恶人了。
  他还可以通过案底来了解这两个人的过去。通过案底了解到的当然还是恶,两个杀人未遂的恶人。当然,高太尉给他们到底找了什么茬,不知道,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既然他了解到的都是恶还要欣赏重用他们,可见梁中书是需要恶人的。
  他要恶人做什么呢?杀人已是恶中之最,还有比杀人更恶的事吗?既然都可以杀人还有什么不可以做?那么除了杀人以外还有什么可能的坏事呢?比如欺压良民、鱼肉百姓、搜刮民财等等,梁中书每年给丈人生日礼物就十万贯金珠宝贝,这些财物从何而来?他当然不会自己去搜刮,这就需要董超薛霸们这些‘能干’的公差们去替他们做了。
  书中写到梁中书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例如他与夫人的对话,与杨志的对话等,倒是斯文儒雅,还真象个有知识有涵养的官员,但是既要敛财又要维持斯文儒雅的态度,就得有人替他去做恶。这样的官员从古至今都有。现在也有些官员对外形象非常好,谦虚恭谨礼让,背地里却贪污腐化堕落,净干些见不得光的事,当然这些不正当的事往往也有人替他们做,从古至今总有些小人们心甘情愿为大人们分忧,当然也为了谋取他们自己的利益。

  梁中书是贪污腐败的官员的代表。
  日期:2017-06-12 14:26:40
  一百零三、为什么第一个提到招安和反对招安的都是武松
  ‘招安’这个词在《水浒传》里是敏感词汇也是很重要的词汇,因为它事关梁山及好汉们的前途和命运。这个词说的最多的当然是宋江,其他人都鲜有提及,但武松也有两次提到招安问题,只不过不同的是,他第一次提到是想被招安,第二次提到却是旗帜鲜明的反对招安。那么,为什么对待招安问题,武松前后变化会如此之大?
  一本大书好书不只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社会,更是一个世界。书中人物也不是单一的、片面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往往在书中成长变化,武松就是一个看得见的在书中成长成熟的人物。有了成长变化的过程才能证明你在这个世上活过。人不怕出错,怕的是一成不变。如果怕犯错而永远裹足不前,那么你活的很可能不如书里的一个人。我喜欢‘行者’这个绰号,代表他一直在行走、在探索,武松的确犯过许多错误,可是,如果你从来不踏出一步,又怎么知道哪一条路是正确的呢?人生之路并没有标记,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探索。

  武松和鲁智深都经历了许多曲折,但最终也获得了相对的圆满,当然,我们普通人不一定会追求那种圆满。也许我们更愿意象朱仝、李俊那样的,然而,李俊、朱仝的人生也是他们自己走出来的,也没有人给他们指出过什么明路。
  武松第一次提到招安时,是在第三十二回孔太公庄上,与宋江同榻时,原话是这么说的:…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那时候,他正打算去二龙山入伙,所以说了这样几句。
  武松之所以想到招安是有两方面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本心向好,还是想做主流社会里正常的人,谁也不是天生做贼的心肠,事实上,大多数梁山好汉都是被迫的,若能做好人,谁愿为盗贼?而在当时看来招安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第二个原因,武松出身寒微,知识文化储备不足,见识自然也受到了限制,再加上二龙山当时力量还不够强大,虽然比桃花山、白虎山强去很多,但相比后来的梁山声势就差远了。如果说后来的梁山可被称为农民起义军,那么二龙山还只是盗匪的概念,武松也只能视其为暂时的安身之所,等待有机会招安归正,别无他法。
  上了梁山以后,武松为什么又反对招安了呢?他的思想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武松是个很聪明的人,施耐庵笔下的武松几乎完美,唯一的遗憾是他早年因为家庭贫寒,可能没上多少学,知识上有些欠缺,这势必会对他的思想见识有限制,但是,尽管如此,他依然敏锐地发觉了梁山上的变化。
  梁山上有什么变化?或者说它与二龙山有什么不同?当初武松劝鲁智深归梁山时,绝不只是为着他和宋江的私人感情,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梁山的壮大和希望。

  二龙山虽好,鲁智深虽然武功高强、大气豪爽,可毕竟是个简单粗直的汉子,号召力上的确不如宋江。如果不能发展壮大,将来的结果,要么就被朝庭大军消灭,要么就被朝庭招安,没有其他路可走。
  可是,梁山不一样,梁山的确在宋江的带领下日益发展壮大了,这是眼见的变化。梁山已经强大到可以与朝庭对抗,不是那么容易被消灭,也不是非招安不可,完全可以分庭抗礼,为自己争得一方水土,一片天下,甚至推翻朝庭,建立自己的王朝,到那时武松这些人可就是功臣元老了,不但不是贼,还清史留名了。这便是武松看到的希望,当然了,这个难度很大,付出的代价也很大,也有功篑一溃的可能,可是大丈夫若过多的考虑后果,那干脆什么都不要做了。招安就安全吗?结果怎样?

  我相信武松是看到了希望,但宥于思想的局限,他讲不出太多的道理来,因而缺少说服力。再加上长期被宋江灌输的忠义思想,‘反叛’到底是每个人心里的一根刺,一道很难逾越的樊篱,谁都不想被扣个不忠不义的帽子。鲁智深虽然指出了朝庭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但依然没有提及反判二字。只有李逵敢说,但往往被宋江一句话就骂回去了。再说李逵说话往往只是一时性起,没有思想,一转脸的功夫,他自己都会忘记了。

  武松虽然有些反叛的思想,可惜只是萌芽状态,没能形成气候,后来他也不得不跟着宋江去受招安了。征方腊的过程中,他目睹兄弟们一个个战死,自己也痛失一臂,终于看破功名利禄,终身事佛,回归心灵的宁静。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