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历史的人性——宋金战史》
第53节

作者: 梵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5-26 13:37:40
  众多反对声中,枢密院编修胡铨《戌午上高宗封事》的千言长疏最为有名。
  文章以出使金国的王伦作为切入点,从王伦出生市井,推导出他的猥琐,以此判断他欲当金国“臣妾”,走刘豫老路的叵测用心。
  随后点拨赵构,刘豫父子的下场就是南宋的前车之鉴。大宋臣民的衣襟将改成左衽,朝廷宰执将沦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改着胡服。并批驳了“我一屈膝,则灵柩可还,太后可复,钦宗皇帝可归,中原可得。”的言论。理由是这种好事从没发生过,此一说法必存伪诈。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坍塌,不可复振!
  翻阅儒家经典,结论一般都斩钉截铁,但为了目的,事实可以被扭曲,逻辑通常是硬伤。“左衽”、“胡服”简直胡扯。
  南宋原有的独立军政体系不会因为“向金称臣”瞬间灰灭,军事政治讲的是实力,有本事你也可以打到他喊你爷爷,岳珂倒是向我们意淫了这样的梦想,问题这得靠实力和事实,而不是毫无逻辑的故事。
  王伦在此被当成了靶子,不妨就他的生平做个简介:
  王伦(1084—1144年),字正道,大名府莘县(今山东聊城莘县)人,北宋名相王旦弟弟的玄孙,算得上世家子弟。不过,这个世家到王伦这辈家道中落(狎邪小人、市井无赖的评论,可能由此而来)。

  王伦一生中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出使金国,力促天眷和议。
  和议失败后,王伦遭到金国扣押。当时出使金国而被扣押的宋臣非常之多,后大多留在金廷为官。王伦同样被许以高官招降,但均予拒绝。绍兴十四年(1144)七月,金帝完颜亶派人到河间,请王伦担任河间、平、滦三路都转运使,王伦坚拒,最终被金廷处死。
  因为和议,历代儒家史官一般都将王伦定性为汉奸。
  此篇长疏中对于秦桧的批判主要基于王伦的汉奸行为,作为王伦的后台老板秦桧当然难辞其咎,长疏中举例的前文秦桧与曾开的冲突,进一步论证秦桧的奸臣嘴脸。
  从奸臣秦桧又引申出了听命于秦桧的嫡系亲信孙近。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愿斩三人之头,街口示众。而后羁留敌使,兴师问罪,则三军之士不战而勇气倍增。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
  这封长疏很有画面感,从中甚至能读出士大夫们聚集一堂时义愤填膺的模样。
  日期:2017-05-26 13:38:25
  此疏一出,都城中群儒喧腾,朝野为之传诵,宜兴的进士吴师古刻版印刷出来,广为散播,甚至传到了金国。

  收到上疏,赵构对秦桧说:“我本来就不愿当皇帝,今天被非议如此,按我的心愿,还是去侍奉老母罢了。”
  秦桧听后,上疏请罪。
  赵构批复:“小吏狂言诋毁大臣,是非曲直,日久自明,何罪之有?”并让秦桧拟旨:“胡铨狂妄凶悖,鼓众劫持,诏令除名,贬送昭州
  (广西平乐县)。”
  后有多位朝臣反对,迫于压力,改判胡铨贬至广州担任盐监。
  此时胡铨的小妾正怀孕临产,胡铨借寓湖上的僧舍,不想立刻动身,但临安府催促得紧。
  秘书省正字范如圭等人替胡铨向吏部侍郎晏敦复求援。
  晏敦复立刻会见杭州知府、徽猷阁待制张澄,对他道: “胡铨批评宰相,天下共知。若在太祖太宗朝,开封府谪贬言事官,一定不会如此积极。”
  张澄慌忙表态: “我这就去把他追回来。”

  在当时这种背景下,朝野上下形成一股裹挟一切的力量,“政治正确”已成“上品之人”的共识,立场“不正”者,就算你不是“秦桧”,那也好不到哪儿去。比如,宁死不屈,但终究也未能逃脱被“汉奸”的王伦。
  赵构对士大夫们的行为曾有评价:“这些大臣都是在考虑自己的利益,如果换做当年我们被追赶到明州(宁波)的时候,我就是向金国下拜一百次,他们也不会过问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赵构的评价可谓通透。
  在长疏中发表豪言,宁愿赴东海而死,不愿处小朝廷求活的胡铨,最终去了沿海的广州,也并没有真的去跳海。
  日期:2017-05-26 13:40:00
  附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谨按:王伦本一狎邪小人,市井无赖,顷缘宰相无识,遂举以使虏。专务诈诞,欺罔天听,骤得关官,天下之人切齿唾骂。今者无故诱致敌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刘豫臣事金国,南面称王,自以为子孙帝王万世不拔之业,一旦金人改虑,摔而缚之,父子为虏。商鉴不远,而伦又欲陛下效之。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宗之位也。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金人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金人藩臣之位乎?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朝廷宰执尽为陪臣,天下之士大夫皆当裂冠毁冕,变为胡服。异时豺狼无厌之求,安知不加我以无礼如刘豫也哉!夫三尺童子,至无识也,指仇敌而使之拜,则怫然怒;堂堂大国,相率而拜仇敌,曾童孺之所羞,而陛下忍为之邪?

  伦之议乃曰:“我一屈膝,则梓宫可还,太后可复,渊圣可归,中原可得。”呜呼!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谁不以此说啖陛下哉?然而卒无一验,则敌之情伪已可知矣。而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就令敌决可和,尽如伦议,天下后世谓陛下何如主也?况敌人变诈百出,而伦又以奸邪济之,则梓宫决不可还,太后决不可复,渊圣决不可归,中原决不可得。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向者陛下间关海道,危如累卵,当时尚不忍北面臣敌,况今国势稍张,诸将尽锐,士卒思奋。只如顷者敌势陆梁,伪豫入寇,固尝败之于襄阳,败之于淮上,败之于涡口,败之于淮阴,较之往时蹈海之危,固已万万。傥不得已而至于用兵,则我岂遽出敌人下哉?今无故而反臣之,欲屈万乘之尊,下穹庐之拜,三军之士不战而气已索,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非惜夫帝秦之虚名,惜夫天下大势有所不可也。今内而百官,外而军民,万口一谈,皆欲食伦之肉。谤议汹汹,陛下不闻,正恐一旦变作,祸且不测。臣窃谓不斩王伦,国之存亡未可知也。

  虽然,伦不足道也,秦桧以心腹大臣而亦为之。陛下有尧、舜之资,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晋。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桧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则桧之遂非愎谏,已自可见。而乃建白,令台谏侍臣佥议可否,是盖畏天下议己,而令台谏侍臣共分谤耳。有识之士,皆以为朝廷无人,吁,可惜哉!顷者孙近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天下望治有如饥渴,而近伴食中书,漫不敢可否事。桧日敌可讲和,近亦日可和;桧日天子当拜,近亦日当拜。臣尝至政事堂,三发问而近不答,但曰“已令台谏侍从议之矣”。呜呼!参赞大政徒取容充位如此,有如敌骑长驱,尚能折冲御侮耶?臣窃谓秦桧、孙近亦可斩也。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罕之藁街。然后羁留敌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