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三国之季汉人物战争考》
第12节作者:
年昔逸尘 日期:2018-05-20 09:28:50
至于法正,其更多偏向于奇谋,加之个人品德比诸诸葛亮与庞统要差一些,以至于并不见得他在治国理政、救济社会上有什么太大建树。
而庞统则不然,与诸葛亮相比,他有着一番属于自己的政治理念。那就是以教化安天下,正风气以安人心。
在《三国志》他的本传里记载着这样一件事,说的是他在品评人物的时候,往往有些言过其实。说的通俗点,就是过分夸赞他所评价之人。难道是他并没有过人的识人之能吗?
当然不是,他对于东吴名臣、江东大族中的陆绩、顾劭、全琮等人的评价,连这些人自己都很折服。
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当时的人对他的这种做法很是不理解,故而发问。面对这些人的询问,庞统是这么回答的:
日期:2018-05-20 09:30:01
“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这也就是说,在庞统看来,值此天下大乱之际,世道倾覆、人心不古,针对于此等恶多良少的局面,他的办法就是重振儒道、正风俗,依靠良好的社会教化来洗涤人心。
人心若复则礼教重兴,礼教重兴则社会可安,社会若安则天下大定。
故而,他在评价一个人时,常常言过其实而增其名望。这样做,到最后所得到的真正为民为国的人才纵使十失其五,犹得其半!而得到的这些人便可以为了世道、人心自勉的同时而努力追取着。这,便是他以重振社会教化、道德风气来振兴天下的追求。
可以说,历史并没有给庞统机会来施展他如何救济社会的做法。也许乱世之中,单纯的依靠这种教化手段,并不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或者说,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手段。
但其实庞统的这种做法并非没有历史渊源,其实自东汉中期以来,社会上伴随着察举、征辟等选官制度而出现了品评清议的做法。往往经过某些大名士的几句好的点评,此人几乎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名扬天下,从此以后仕途也会变得通达。而这些人中,有的人确乎谦谦君子,有着治世治国的能力。可也有着相当一部伪君子沽名钓誉,并不具备着安天下的能力。
所以,庞统才呼吁兴教化、正人心。他渴望天下回归到那个安定的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无法得之此法的可行与否,但是,这最起码表达了他对于安天下、救社会的看法与愿望。从这一点来说,比诸同时代的诸多策士,庞统是要强上一个境界的。
日期:2018-05-21 18:31:54
其实,仔细看其本传,便会发现,庞统不仅有着对于社会的展望,他的实际政务能力也是相当的高,并且其性格中亦有不违己心的不羁之气。
建安十五年前后,他投奔到了刘备的麾下。起初的时候,他以从事的身份守耒阳令,可是,此时,他也表现出了自己性格中的不羁的一面。那就是“在县不治”,这就真的像是《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不理政事。而其结果就是被免官。
庞统为何不理政事?是他的政务能力真的不行吗?还是他根本不以一县百姓为重?当然不是如此。我们可以猜测,庞统此举既有遵循自己的本心,也有着故意而为之或者说负气而为之掺杂于其内。因为,他对自己有着自信,那是来自于对于自己才华与能力的自信。
恰巧此时,江东鲁肃与刘备书中写道:
“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这时,诸葛亮也是如此对刘备推荐庞统,因此,庞统真正开始逐渐的进入了刘备集团的核心。经过与庞统的一番交谈,刘备相信,这必将是一个才谋与政务通达,又可以辅佐自己定天下的奇才(大器之)!
既然都推荐他成为一州之内除却刺史州牧以外的高级官员,那么,庞统真的被刘备任命为治中从事,亲待程度仅次于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可以说,信任至极。
而此时,距离落凤还有不到五年的时间。那么,在这五年中,“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的凤雏又为刘备谋划了哪些大计呢?
身为良谋,庞统对于当时刘备所处的环境有着深刻的见解,在当时,刘备已经逐渐的占据了荆州大部,事业也正开始蒸蒸日上。可此时,庞统找到了刘备,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
众所周知,刘备集团的发展指导核心,便是隆中对。而荆州的拥有,是隆中对的不可缺少的一环。现如今,荆州已据,下一步,便是如何收取益州了。
可以说,庞统对于荆州的分析,更加的透彻。连年的战乱,荆州人口的确锐减。更何况,荆州如今三分,原有的中原避乱于此的贤才以及本地的人才也已经被三家瓜分殆尽了。若要想继续壮大自己,则必须将目光方向瞄向远方。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