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三国之季汉人物战争考》
第13节作者:
年昔逸尘 日期:2018-05-22 09:29:29
而且,庞统所说的话,重点在后半部分。那就是若刘备只有荆州,西无依靠、南无后路,东不可进、北不可胜,此四战之地,夹在曹孙两家之间,又无险可守,迟早会被两家吞并!
其实这种情况,刘备深知,诸葛亮亦深知,诸葛亮对于此时刘备的境况有着深切的认识和精辟的概括,那就是:
“主公之在公丨安丨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
所以说,以此看来,庞统于此的见识不在诸葛亮之下。可是,虽说见识如此,也将目标看向了益州,但是当务之急,就是怎样从速的拿下益州。
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为刘备带来了入蜀契机的张松与法正,另一个就是促使刘备下定决心的庞统。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意欲讨伐汉中张鲁,益州牧刘璋因此恐惧。时在法正、张松劝说下,迎刘备入蜀,至此,刘备终于可以进入蜀地了。那么既然来此,刘备的目的当然不是为刘璋抵御张鲁,他的目的,是刘璋的益州。可是话虽如此,到底要不要借此入蜀,刘备还是犹豫了起来。
面对着庞统的夺取益州的进谏,刘备如此回答道: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刘备一生的政治信条,虽然不免有政治作秀于其内。可于当时天下诸侯来说,若是以品德论之,刘备的确数一数二。他如此说,不是不想取益州,也不是没有能力攻伐益州。要知道,他与诸葛亮的隆中谈话,早就已经看准了益州。他怕的是若是取同为汉室宗亲刘璋的益州之地,会有损于自己二十多年来积累的政治声望,这不是他愿意见到的局面。所以,当此之际,纵然他知道此刻益州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纵然他知道一味的拖延会引发什么后果,可是包括诸葛亮在内,二人还没有下定决心,何时以何种方式进军益州。因为各种因素要求他们不得不慎重。
这一次,张松、法正带来了机会,可一向谨慎的刘备依旧是有些迟疑,此时,庞统为他找到了合理的理由,一个能够解开自己心结,说服自己的借口。
“权变之时,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於信?今日不取,终为人利耳。”
这一段话就两个意思,乱世当通权变,不知变通,不知取舍,以何与他人相争?另外,益州沃野,刘璋昏庸,此时不取,必为他人所得,如果还顾及虚名,不敢取舍,如此的难以抉择,到那时又该怎么办呢?
听过庞统的话,刘备动容了。他知道,庞统说得不错,而他也必须做出选择了。所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面临着真实而严峻的外部压力时,庞统,以其权变之说,替刘备说服了自己。
因此,建安十六年冬,刘备亲率庞统、黄忠、魏延并数万大军应邀入蜀。留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此时,距离落凤,还有三年的时间。
而他人生中的奇谋闪光也是在这三年里出现的。庞统此人,善奇谋,可更喜欢兵行险道般的奇谋。他是一个擅长帝王秘术的通变策士,因此,他的奇谋,往往会表现出很大胆的一面,就像是项羽用兵一样,兵出险招的同时,从不等待所谓的战机,而是以自己的冒险来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机会!
日期:2018-05-27 20:23:17
当刘备大军入蜀之后,远在成都的刘璋更是去成都三百六十里、亲率三万余大军前来迎接。
刘璋此举意思很明显,这其一,便是表达出自己的诚意。其二,便是炫耀蜀中的实力,以此震慑刘备,莫有他想。
而此时,两人相见之后,也是欢欣达旦,看上去,刘璋似乎已经没有防备了。此时,庞统出现了,他对刘备说道:
“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
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意思就是刘备应该趁此机会,拿下刘璋!以此要挟蜀中,从此定蜀轻而易举。可以说,这个想法大胆至极。充分的体现了庞统这种兵行险道的奇谋。对于他的这个提议,刘备也许也是内心一颤,不过,他最终没有同意庞统的这一提议。
“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那么,就我们来看,当时的环境下,庞统此计可行吗?首先,若是擒拿刘璋顺利,能够以此来要挟蜀中的大族吗?要知道,蜀中的大族有的并不买刘璋的账。更何况,此刻刘璋在这里还有着三万余大军,这里又是蜀中之地。刘备远道而来,一旦激起众怒,又该当如何?以此观之,此法似乎有些不妥。
不过,假设的历史猜想并不是真实的历史,因为刘备当时没用此策,若用此策到底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
而今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就一策所产生的时间、环境来追求一个更合理的分析。
就这样,刘备开始驻军葭萌,广树恩德,收买人心。继续着他对蜀中百姓、官吏的政治渗透。一年后,机会出现了。当时刘璋一方因刘备驻军葭萌一年的所作所为起了戒心,而另一方面,荆州也的确有了一些风吹草动。那么,是就此进军蜀中腹地,还是无功而返退回荆州?
刘备当然不想放弃一年来的努力,可是,他并没有理由调兵相向,此时,该如何是好?
这一刻,凤雏再次出现了。其实纵观庞统对于以教化兴社会或者是对于谋略的兵行险道来说,我们可以发现。
他每提一策,往往超出常理许多。但是其策所致效果却是非常可观。尽管在超出常理的同时,一策的执行有着很大的风险,可是对于庞统来说,只要他敢提,那就是有着相当的把握。若此策以他所提供的冒险之法来完成,那么其最好的结果是超出以谨慎之法来完成的。若此策不以冒险之法来完成,而以平常之法来驱使,其结果也是成功。而若此策不成,他还能够给出相应的对策。在给刘备献策如何进取蜀中的三策,完美的体现了庞统大胆奇谋而又不失稳妥的特点。
他对刘备如此说道: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
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
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
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
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
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
可以说,这三计的最终目标都是益州。第一策,便是冒险。但若得成,刘备所付出的代价一定要小的多。
而第二策,便是以谨慎之法行之,这样做也会夺得益州,可一定要损耗时间兵马与钱粮。不过,这也应该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至于第三策,那就是庞统的善后之法。也就是从长计议,徐还图之。
这是庞统人生中的闪光点,最终刘备选取了中策,一步步稳扎稳打,所过之处,蜀人望风而降,实力也是愈发的壮大。
虽然耗损了时间与钱粮,可是终究距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我们不知庞统当时的想法是什么,也许他最看重的当为第一策。可他的主公由弱小而逐渐强大,一生谨慎。既然选择了第二策以取益州,身为臣属,他只有誓死相从,直到雒城之下。
“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刘备是一个苦命的人,他出身低下,刚刚踏足天下的时候他的政治影响力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与曹操孙权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依靠着自己的屡败屡战,他一路走到了今天,礼贤下士,招揽人才。若有天命之说,似乎真的有些天不佑汉。一代英才庞统,英年早逝,留下了那未竟的梦。庞统战殁后,刘备甚是哀痛,每每提到庞统,便是痛哭流涕。那一刻,我相信,刘备是真心的。他欣赏与怀念那个敢与他说
“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的凤雏,怀念这个与孔明不一样的谋主,斯人已逝,他所能做的就是追赐,来弥补内心的伤悲。
可以说,在刘备入蜀的前期,庞统的作用超过了法正,甚至说比过了孔明。那是属于他的荣耀,属于他的功绩。
陈寿在《三国志》庞统本传的结尾,将其与曹操的骨干谋臣荀彧相提并论。可以说,有着很大的合理性。但是,荀彧所显露出的奇谋与庞统不相上下,其精湛的政务能力,似乎要高于庞统。不过,这也可能是因为,历史并没有给庞统更好的展现其政务能力的机会。
可是,在那个群英荟萃的年代里,身为策士谋臣,奇谋与政务并行,奇谋又高于政务的庞统,可能于蜀汉内部来说,似乎还是要弱于诸葛亮一线。但是他的眼界、心胸、个人修养是要强过很多策士的,综合来说,他足以称之为三国时期的一流谋臣,自然也就当得起凤雏的称号。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