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作战提案从整体战术上来看,很像十几年前明朝四川巡抚李化龙剿灭播州叛军杨应龙时战术的翻版。不同的一点就是播州的领土四面八方全部被明朝疆土包围着,这样四面围剿就很顺利成章了。而辽东的后金叛军就不一样了,明朝领土与后金只有西面和西北面接壤(本来西南面也是接壤的,可惜在之前努尔哈赤攻破清河城后,那里就成为了无人区)。这样明朝四面围剿后金的战术,不论是在进兵的距离还是在运输粮草的方面,都很难同征剿播州杨应龙那时同日而语了。不过通过与内阁的讨论,万历皇帝还是同意了杨镐的这份作战方针。
日期:2017-11-02 21:38:16
既然朝廷同意了自己的建议,杨镐就开始了排兵布阵和规划具体的作战细节。这次讨伐逆虏分为了四路大军,也就是从东南西北各处进剿努酋。北路军是由开原总兵马林担任(不是乒乓球冠军马林),军队人数大约在二万五千人。同时在北路还征调了叶赫部一万多军队来配合北路明军作战,所以此路总兵力达到了近四万人。杨镐让北路军从辽北军事重镇——铁岭城出发,到抚顺关以东之地汇合西路军,然后一同向后金腹地进发。而西路军是由山海关总兵杜松统领,兵力是四路明军中最多的三万多人,并且大部分士兵的战斗力比较高,以此可以看出这支西路军是主攻部队。按规定西路军要在抚顺关外等北路军到来后一起出发,如果真是这样萨尔浒之战的结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了。
相对于西北两路军,东南的两路军队则属于策应部队。南路军交给了辽东总兵李如柏指挥,军队人数在两万左右。作为策应的影子部队,南路军确定在鸦鹘关出发,就是努尔哈赤攻破清河城时的那个鸦鹘关(清河城之战时,李如柏没有及时救援,让他在这路出发估计就是敲打他,让他别再犯之前清河城之战的错误了,可是事与愿违啊)。最后的一路,就是由明末著名将领刘綎率领的东路军。东路军兵力是四路军队人数最少的,才一万多人。不过藩属国朝鲜在明朝的征调下(明朝对朝鲜有恩,二十多年前曾帮助他们复国,因此朝鲜有理由出兵助明),也派出了一万多士兵来协同明朝的东路军作战,就这样东路军大概有了近两万五千人。
但是这里要强调一下,和明朝亲近的朝鲜宣祖此时早已去世(也就是那个跑到辽东来避难的朝鲜国王)。这时朝鲜王朝的当政者是他的次子光海君。这里大家可能会问,怎么次子当了国王,当上了国王为什么还叫光海君。这就要追溯到二十多年前倭寇对朝鲜的入侵时期了,光海君的哥哥曾被日军俘虏。虽然被放了回来,但这位仁兄不学无术无恶不作,使得他的父亲朝鲜宣祖十分讨厌他。反观光海君则是礼贤下士,并且在朝鲜抗击日本入侵的时候表现出色。正是基于以上几点,朝鲜宣祖立了光海君为储君,也就是他百年后的朝鲜国王。可有些棘手的是,当时朝鲜国王即位必须得到明朝皇帝的册封。但根据明朝的立储制度,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由于光海君是次子,再加上光海君即位的时,明朝正处于国本之争的时期。明朝大臣们由于自己本国的矛盾,坚决不同意册封光海君为朝鲜国王。因为如果册封了光海君,那就是为万历皇帝找到了立自己最爱的儿子的借口(就是万历皇帝想立朱常洵)。不过这也赖朱元璋制定的奇葩制度,非嫡子长子不立。那如果嫡子长子像西晋晋惠帝那样(晋惠帝是个半痴呆),那国家就完了。结果就是总总原因导致了光海君迟迟得不到明朝的册封,这让光海君对明朝一直怀恨在心。虽然之后明朝在朝鲜的一再请求下勉强册封了光海君为朝鲜国王,但对明朝的芥蒂早已种在了光海君的心里。正是如此在萨尔浒之战前,光海军只派出了一支素质低下的军队,而且指挥权还不在明军手中。这么一看明朝的东路军,应该算是四路明朝军队里整体最差的了。
反正不管怎么样,明朝军队加上盟军部队也达到了近十二三万人。按道理说,在任何一个朝代派出十三万军队去平灭一个叛乱政权,都是绰绰有余了,可惜的是坏就坏在总指挥杨镐和这四路军的领头羊身上了。
日期:2017-11-03 17:30:45
说起这四路的领头羊也就是这四路总兵官,他们每个人的身份与背景都非同一般,各个都是大有来头。按照上文的顺序,我们就先说一下北路军的头头马林。
马林是明朝嘉靖时期著名将领马芳的儿子(这点和在抚顺阵亡的张承胤倒是很像),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不过这句话放到马林的头上就不对了。虽然马林在治理地方上还算政治清明,可惜在军事领域他就是个白痴加二百五,丝毫没有他爹的一点儿风采。他之所以能成为北路军的统帅,完全是明朝政府太过于看重文臣武将血统的结果。早在马林刚刚被任命为北路军统帅的时候,开原兵备佥事潘宗颜就曾向平叛总指挥杨镐进谏,说马林庸弱不堪,根本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潘宗颜希望杨镐可以考虑换一个更有实力的武将来统领北路军(马林和杨镐一样是文官出身),遗憾的是杨镐对他的建议压根就不想采纳。我看杨镐如此重用马林,多半是马林在辽东为官多年,估计杨镐认为马林熟悉虏情利于对叛军的作战,因此才没有临阵换将。可是从后来看,马林完全辜负了杨镐对他的期待,这属于后话在这暂且不提。
相比于北路军的统帅,西路军的统帅杜松那就是个实打实的猛将了。杜松是陕北榆林人,,他是属于世袭的军户将领世家(和戚继光一样)。陕北榆林由于离西北蒙古各个大大小小的部落很近,所以杜松从小就是在刀光剑影中长大的,耳濡目染造就了他弓马娴熟作战凶猛的特点,这些优点也让他日后威震西北蒙古各部。明朝西北绵延的边境线上几乎大部分的敌人都是蒙古部落,而当时蒙古各部落是出了名的土匪,他们专抢明朝边境老百姓的粮食和财产,更可恶的是他们还掳掠明朝百姓贩卖人口。可是在杜松镇守陕西后,蒙古人就不敢来了,因为他们每次来抢劫都被杜松带领的军队打的屁滚尿流。正因为如此,蒙古人给杜松起了个雅号——杜太师。可能当时蒙古部落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下,大部分都是文盲,他们认为太师就是最大的官职。再加上杜松打仗这么凶猛,所以他们认定杜松一定是明朝最大的官(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尚武是他们的传统,因此他们认为杜松也是最大的官,就是大门所谓的太师),由此杜太师就在蒙古各部落叫开了。他们这么怕杜松也是有理由的,那是杜松不光打防御战,他还屡屡主动出击蒙古各部落,并且几乎每次都大胜而归。这么看杜松算是比较完美的将领了,可是是人就有缺点,杜太师也不例外。杜松这个人虽然打仗勇猛无敌,但却有个神经质的特点,就是遇到不管是开心还是不开心的事儿都爱意气用事。比如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的时候,杜松被任命为辽东总兵,接替了李成梁去镇守辽东。倒霉的是,在此期间他有一次作战不利,一气之下焚烧了粮草厂,被朝廷抓回关在狱中处罚。从监狱出来后杜松感到很惭愧,好几次自毁甲胄,声称要削发为僧。杜松这么一闹,朝廷的官员们可就无奈了,最后只得打发他回家赋闲。其实回家也好,在家里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也不失为一种惬意的人生。谁知回家没几年,辽东风云突变,朝廷看中杜松以往的作战能力就对他重新启用,让他担任了这次平叛的西路军总指挥。杜松是个急先锋,得到诏令后他火速的出山海关到达了辽东。之后他积极训练士兵努力备战,真不愧被后世誉为杜疯子,一到要发生战争的时候就像打了鸡血似的。不管怎么样以杜松的资历担任这次平叛的主力也是实至名归,虽然结局不那么完美,但比起南路军总兵李如柏可强太多了,这就得提一下南路军的统帅辽东总兵李如柏的来历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