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11-03 21:53:29
李如柏这个人单拿出来说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熟悉,可是提起他的老爹和他的大哥那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李如柏的老爹就是努尔哈赤能够在早期顺利发展的大恩人——在辽东总兵位置上当了数十年的李成梁,而他的大哥就是名震朝鲜战场的抗倭名将李如松。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李如柏的军事才能也在父兄的熏陶下日臻成熟。在军事生涯的早期时候,李如柏就跟着父亲李成梁常年征讨蒙古和女真的各个部落,在同这些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作战中,他积累了大量的作战经验,这也为日后在朝鲜的抗倭战争中打下了基础。也正是在朝鲜战场上李如柏完全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在收复平壤一战中他身先士卒亲冒矢石,表现得异常英勇。在光复平壤的将领中,他的贡献也是属于突出的。随后在朝鲜碧蹄馆血战中,他又同兄长李如松和弟弟李如梅奋力搏战杀退了日军的包围。因为这些早期的表现,李如柏给朝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由于李氏一族两代人镇守辽东近半个世纪,在蒙古与女真部落中早已威名远扬。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李如柏被任命为了平叛的南路军总兵官。可是有几点明朝朝廷内部没有考虑清楚,这时李如柏已经近二十多年没有带兵打仗了。他比杜松赋闲的时间长得多得多,杜松最多在家里蹲了几年就出山了,而李如柏几乎是在万历援朝后没几年就回家养老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李如柏的小妾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再一次印证了努尔哈赤和李成梁的关系相当的不一般),也就是说李如柏是努尔哈赤的亲戚。也正是这些没考虑到的因素,最后李如柏果然在战场上掉了链子,他掉的链子稍后就会写了,这里就不提了。
讲完这些,其他三路军的统帅算是都说完了,最后终于轮到了讲我最喜欢的将领——东路军的统帅刘綎了。刘綎也是出身将门,与北路军统帅马林不同的是,刘綎是个将门虎子,刘綎他爹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抗倭将领刘显(和戚继光同一个时代,而且并肩作战过)。刘綎年少时就在父亲帐下效力,战争经验丰富。在南方刘綎挫败了明朝属国缅甸的不臣之心、在四川参与平定了播州宣慰使杨应龙的反叛(当时播州属于四川)、在明朝东北的朝鲜半岛击败了野心勃勃的倭寇帮助了朝鲜复国。他可谓是无役不从,无役不胜。在自身武艺上,刘綎也是一等一的高手。刘綎善使一把大刀,作战时挥动起来也是虎虎生风。相对于文人出身的马林和久居家中的李如柏,刘綎是除了杜松外,在四路总兵中作战最勇猛的(我认为他比杜松更猛)。区别于杜松的有勇无谋,刘綎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让我难过的是,刘綎这么厉害,他统领的东路军却是四路军队中人数最少、兵员作战水平最低、装备最差的。之所以会这样,就要从辽东经略也就是平叛总指挥杨镐同刘綎的恩怨说起了。当年在朝鲜杨镐打了败仗,刘綎像其他的明朝将领官员一样,也参了杨镐一本。这些小本本,最后导致了杨镐老先生的光荣下岗。为此,杨镐一直记恨在心。山不转水转,在这一次的平叛战争中,杨镐再一次成为了刘綎的上司(万历援朝时杨镐也是刘綎的上级)。杨镐这次为了公报私仇,就有了将刘綎置于死地的想法。因为东路军在这次战争中属于佯攻部队,实际上也就是钓鱼用的诱饵。杨镐希望努尔哈赤看到这个喂到嘴边的肉,就毫不犹豫地将它吃下去,而在努尔哈赤吃完这个免费的午餐后,明朝西、北、南三路军早就应该汇合到叛军赫图阿拉城之下了。这样既可以让刘綎死在了战场,其他人无话可说。又可以达成战略目标,让大部队会合,然后顺利的攻击叛军老巢。杨镐认为这招毒计,可谓是一箭双雕。不过事后的发展证明,这条毒计只有一半是按杨镐所希望出现的。并且就在杨镐搞小动作,弄这些小九九的时候,其实这些早就被刘綎看穿了。刘綎混迹战场和官场也这么多年了,什么事儿看不透。只是由于杨镐有尚方宝剑,刘綎没有直接的证据能证明杨镐有害他的企图,所以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是刘綎被任命为东路军总指挥的第一时间,他就对自己的心腹部下说:“杨镐如此安排战略部署,这是故意要将我置于死地。我一生征战,能死在为国尽忠的路上也是值得的了。”因此刘綎还是坦然地接受了担任东路军总指挥的这个命令。
这么看,明朝平叛的四路统帅除了杜松外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是名将之子,可见从古至今都是朝中有人好做官。
日期:2017-11-04 20:47:44
反正不管怎么样,具体的出征部署算是确定了,接下来就是确定出征的时间了。杨镐与内阁和兵部商议后,决定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十一日出兵(这里的日期是中国的农历)。可是辽东在二月还属于降雪周期内,尤其在明朝那个小冰河时期,辽东的天气更是寒冷和偏爱降雪。最后果不其然,在出兵前的二月十日,辽东下了一场特大的暴雪。因为雪后道路难行,没有办法,出师时间只能向后推延到了二月二十五日。
杜松刘綎两位战将久经战阵,他们向杨镐和明朝兵部建议:这时候辽东天气寒冷不利于军队作战,更何况又是分兵四路,彼此之间很难相互接应,应该合兵一路,步步为营更为稳妥。再加上还有部分援辽军队还在路上没有到达辽东。最好是能在四月天气转暖冰雪融化之后,再对后金叛军进行围剿。”其中刘綎常年在四川镇守,习惯了带领川兵作战,他认为自己所部的三万川兵全部到达后再出讨叛军取胜的几率会更大(四川远离辽东,所以援辽川兵大部分还没到辽东)。就连不谙兵事的文官将领马林也认为“王师当出万全,宜并兵一路,鼓行而前,执取罪人,倾其巢穴。”遗憾的是三路军总指挥的这些话,不论是明朝兵部还是杨镐都没有听取这些建议。其中内阁和兵部更以粮饷供应不足为由,天天发红旗催促杨镐赶快进兵平叛(这帮在朝中当官的真是狗屁不懂啊)。杨镐迫于上方给自己的压力,害怕自己如果不及时出兵进剿后金叛军会受到弹劾处罚(明朝的言官能把人说死),因此他还是决定在二月二十五日出兵。同时杨镐还警告说谁再多嘴,我杨镐认识你可我手中的尚方宝剑可不认识你,这么一说就再没有人吱声了。
既然如此,大家就只能等着出征的那一天了。对了,出征之前大家还要参加一个誓师仪式(就是禡祭)。在这个仪式上要祭拜天地,用以祈求战争能够旗开得胜,算是个古代的心理暗示疗法。一般祭天都要用三牢,就是杀猪牛羊。可是当天明军在杀牛的时候出了个岔子,这头牛身中数刀都不死,最后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才将它宰杀掉。还有就是刘綎的养子刘招孙在上马实槊的时候,槊头都掉落在了演武场之上。这么来看,明朝辽东的武备废弛到了一定程度,武器都是残次品。杨镐虽然看到了这些场景,但是他也不敢再改变平叛的日期了。早前由于暴雪都改过了一次进军日期,兵法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死读书的杨大人因为死读书所以很认这个理,不管什么原因都不会改变杨镐的决定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