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与朱允文的相爱相杀》
第50节作者:
仟绘小慧慧 日期:2018-06-20 13:58:20
先放个昨天刚写的番外吧,哈哈。
番外:大道隐世
长洲县 的姚家世代行医。虽然医生这个职业向来受人尊敬,但在古代,大部分的人还是希望能靠科举步入仕途。然而元朝统一中国后,将人们的职业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匠,九儒,十丐。也就是说原来地位最高的儒生一下子跌入谷底,比丐帮只高了一个级别…
在这个背景下,姚妙心自然希望儿子姚广孝能接自己的班,不仅能济世救人,还有稳定的收入,多好?然而,姚广孝似乎对开方子没什么兴趣。他从小悟性就很高,好读书,别人还在玩泥巴的年纪他就已经能出口成章。这要是搁以前的年代,父母高兴还来不及。然而,现在读书根本没有出路可言,还不如去学一门手艺来的实在。
在父母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姚广孝果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捣鼓阴阳学。虽说僧人和道士在当时的地位很高,但一旦从事了这些相关职业,就得斩断红尘,姚家的香火从此可就断了。姚妙心很担心,于是把儿子找来,好好地跟他谈了一次话。
“吾儿,你长大后到底想做什么呢?”
此时的姚广孝才十三岁,但思想已经颇为成熟。他想了想,小声地说道:“我说了,父亲可别笑我。”
“唉,我怎么会取笑自己的儿子呢?”
姚广孝这才放心,深吸一口气,将隐藏在心中多年的话吐了出来:“我长大后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丈夫不能身居大名,即当遁入空门!”
姚妙心怔住了,而后他才反应过来,立马捂住儿子的嘴巴,这要是被人听见就算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但他也从此明白:指望儿子安安稳稳地做个医生再讨个老婆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是不可能了。果然,一年以后,姚广孝就背起行囊,离开老家,出家为僧,法名道衍。
日期:2018-06-20 14:10:36
但是,做了和尚的姚广孝依然没能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路。他不似别的和尚那般,每天待在寺庙里撞钟、念经,而是喜欢云游四海。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姚广孝真真正正地实践着这个道理。直到有一天,他来到泰山的灵应宫,在那里遇见了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人—席应真。
席应真在当时已经是个名人,他在儒、释、道方面都颇有造诣,深谙《易经》《孙子兵法》,待人温和谦虚,所以很受当地人的尊敬。当席应真第一眼见到姚广孝的时候,他就意识到这个年轻人将来不会是一个普通人。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随后,身为和尚的姚广孝就拜了道长席应真为师,研习道法。席更是将毕生心血、秘学都授予了他。
然而,时年战乱,姚广孝始终未能实现心中的抱负,这使他痛苦不已。直到朱元璋统一中国,重新恢复科举,他似乎又看到了一线希望。洪武八年,皇帝下旨诏令精通儒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凡被选中者能成为僧官。姚广孝怀揣着满心的希望来到应天府,他相信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定能一举中第。讽刺的是,考试的结果是他未能获得僧官,只获得一件了袈裟。大家都明白这只不过是朝廷给的一个安慰奖。
为什么?!为什么?!我苦学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他气愤,他痛苦,他颓丧,难道这辈子都将注定如此碌碌无为吗?梦想很丰满,但现实就是这么骨干。
公元1381年,席应真病逝,他在离世前给他最器重的弟子寄去了一封信:道衍,我虽贵为你的老师,但也是你的朋友。为师明白你心中不得志的苦闷,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你要明白,修身更是修性,忍得住煎熬方能遇的到贵人。你要等的那个人,他终会来寻你的。
等吧…总有一天,我会遇见他的!
日期:2018-06-20 14:52:00
番外二:天命可违
在马三保的记忆中,十岁那年他和他的父母兄弟姐妹还住在云南昆阳的一个小村落里。那个地方很荒凉却很宁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信奉伊斯兰教,还曾去过朝圣之地—麦加。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讲述朝圣途中的奇闻异事,这就让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娘,大山外是什么呀?”他不厌其烦地问着同一个问题。
“大山外还是山呀。”
“那大海又长什么样呢?它真的很大吗?大象能把它的水吸干吗?”
“儿啊,我们有苍山洱海,这就足够了。外面的风景再美,也比不得家乡。”母亲摸了摸他的头道,“好啦,快睡吧。否则明早又起不来。”
三保立即闭上眼,翻了个身就“睡”过去。待万籁俱寂,父母都打起了鼾声,他就悄悄地坐起,猫着腰溜到院子里,招呼着小伙伴们。原来这群小家伙早就计划着趁夜去村外的大山里探险。
正当几个人气喘吁吁地爬到半山腰时, 霎时觉得地动山摇,山石纷纷往下滚。
“呜呜,我好怕,我要回家!”一个小孩子哇哇地哭喊了起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