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千年:这个历史挺好看——人人都能读懂的心灵国学史》
第29节作者:
邺下风流在晋多
这就太无法无天了。
简直是拿着丞相不当干部。
汉朝的公卿数次请求杀掉刘端,武帝不忍心,说到底也是自己的哥哥,只是把他的封地削去了一多半。
刘端心生闷气,想反正我将来也是个老光棍,那就让他们全光了吧。心中恼怒,又没办法,就干脆不管事了,任由国家的府库坏漏,财物粮食烂掉,命令官吏以后也不要收租赋了,然后把他的王宫门卫全部撤掉,宫门全封了,只留一个门出入。他自己穿上老百姓衣裳,姓名一改,出门走了。据说还经常出国遛跶,招呼也不打,胶西国中央办公厅连知道都不知道,全是个人行为。
刘端可说是个又可怜又可恨的人,可恨在于他不该滥杀无辜,可怜是他由于有性病而导致的性格变态。
董仲舒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位性废品导致的性格变态病人。虽说董仲舒研究的性和刘端的性不在一个领域。
刘端听说董仲舒大师来了,对这位汉朝廷空降来的相倒也十分客气,亲自到机场迎接。
董仲舒继续他的正言直谏,据他在书中回忆,他在对胶西王进谏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胶西王不知哪根神经好转,来了兴致,命令董仲舒说:“寡人认为,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lǐ)、文种设计谋灭掉吴国,这三人真是仁人,君以为是不是这回事呀,给寡人说说。”
董仲舒跪地磕头,说:“臣以为,这三人没一个好东西。什么是仁人,他们应该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可是这三人,设诈而灭人国,怎能算仁人。”
这句话被后来写《汉书》的班固先生改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班固认为,就胶西王刘端那个神经质劲儿,他哪能问出这些话来,于是改成了江都易王问董仲舒。
可能班固也有点神经过敏,胶西王刘端再神经质,也有间歇性好转的时候,怎么就不能说点正经的呢。
接下来董仲舒在书中回忆说他趁机进谏,劝这位大爷不要再使诡诈,比如下老鼠药、告黑状、化装出门等极端行为。董仲舒这么写,正说明董仲舒这位国相想尽办法,对危重病人刘端国王进行了奋力抢救,尽了职责。
他的那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成为后世许多人的座右铭,也成为一些人的眼中钉,说这是屁话。围绕这句话展开的讨论、骂战后面还要重叙。
眼前重要的是,董仲舒觉得自己所处的地方太不安全了。面对这位性格严重分裂症病人刘端,这位性废品病人,自己也无能为力,毕竟自己研究的性不是用来看性病的。并且没准哪天这位性格分裂症病人病情发作,真给自己下点老鼠药,那可就冤枉他娘哭一夜,冤枉死了。他是光棍一条,自己拖家带口的,太不划算了。于是没过多久,他向胶西王递了病假条,回家去了。
董仲舒这位仕途上的倒霉蛋,光头强,连碰了他生命中的两个狗熊大王,确确实实够倒霉的,回家后踏踏实实以著书为事。后人把他著的那本书命名为《春秋繁露》。这是一部董仲舒用自己的思想语言阐释《春秋》的书,影响深远。
每逢有什么难题,汉武帝还会派人来询问董仲舒,只是董仲舒以后再也没去做官。董仲舒兴了半天儒学,虽没沾上什么光,但他死后,儿孙们都做了汉朝的大官,也算没有白忙乎。
再说公孙弘,他在80岁时死于丞相位上。从70岁到80岁,他把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发挥到了极致,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布衣(老百姓)到丞相的转变。史上还没有第二个人能前70年黯淡无光,后十年辉煌之极(除了传说中的姜子牙),让50就知天命的孔子情何以堪呀?
公孙弘的人生不可复制,只能说是他碰见了非常之人(汉武帝),要干非常之事(兴儒学,罢百家),从而跟随着一块立了非常之功(独尊儒术的政治代言人),从而得了非常之位(丞相)。
公孙弘死后,汉武帝接连任命的六个丞相中,有五个都因事被汉武帝杀了。公孙弘所建的丞相府中的招贤馆也逐渐荒芜,最后成了丞相府中的马厩和停车库。
轰轰烈烈的儒学大革命时代结束了。
最后交代一下那位胶西王刘端的结局。董仲舒走后,他继续闭关锁国,只身外出晃悠了好多年,死后因无后代,他的胶西王国被废除,改成了胶西郡。
这里有一部书不能落下不表。
武帝刚即位时淮南王刘安来朝拜,献上了他组织编写的一部书,名叫《淮南鸿烈》。
《淮南鸿烈》又名《淮南子》,书名是后人起的,当时只是几十篇文章。
论排行,刘安是武帝的叔叔,他的父亲刘长和武帝的爷爷汉文帝是兄弟,刘长犯法,汉文帝降罪,刘长在贬谪的路上自杀了。
他死的地方对汉文帝不利,死在了囚禁他的木笼中,被人认为是汉文帝把他虐杀。
刘长的自杀在当时引起了舆论一片哗然,后世那个著名的古语“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就是从此而起。这和三国曹魏时曹丕、曹植兄弟俩弄出的豆萁煮豆、同根相煎一样著名。
君王兄弟闹出的争斗和普通老百姓其实都一样,都是自己家里的尺布斗粟、针头线脑惹出来的,最后为了利益,兄弟转成了仇人。
刘安不像他父亲那样野性,他是个文人,好看书、弹琴,招致了宾客术士数千人,有不少人擅长写文章。这么多文人集到一块,总得找点事干,于是开始编书。
当时上流社会流行的是道家黄老术,地下暗潮涌动的是儒术,还有喜爱法家、阴阳家术的也大有人在。刘安的创作班子队伍里就包括这些不同见术的人,他们互相切磋,把各家思想包括融合在一起,创作了这部《淮南鸿烈》。
全书的主旨近于黄老,讲论道德,总统仁义,是一杂家之作。这和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组织人编写的《吕氏春秋》主旨稍有不同,毕竟时代不同了,杂面制作技术和原材料配伍也会有所不同,要首先考虑符合本时代食客的口味。
汉武帝对淮南王献上的这份儿土产食品很是喜欢。当时武帝刚即位,20岁左右,胃口极好,食欲正旺,看了淮南王组织编写的这几十篇文章,觉得新鲜,加上时不时穿插些神仙阴阳道术,读起来很是吸引人。
武帝喜好说神仙,刘安和他的手下不少人也爱谈论这个,那个著名的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讲这位淮南王刘安的。传说他有一天得道成了神仙,飞升上天,他的鸡犬吃了他撒的丹药,也登了仙界(根据上天的速度,估计是吃了撒的灭鼠灵之类的毒药,因为一般丹药都是标榜能延缓上天时间的)。
杂面毕竟不是中国人的日常主食,武帝最终挑中了董仲舒,把儒家作为主食,杂家成了调味品。
《淮南子》一书被珍藏在了深宫。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