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三千年:这个历史挺好看——人人都能读懂的心灵国学史》
第34节

作者: 邺下风流在晋多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羊》有这两个大腕扶持,再立不起来就太窝囊了。
  《穀梁春秋》也不甘寂寞,要求武帝一碗水端平,把自己也立为博士。
  据传当时《穀梁春秋》的掌门人是瑕丘江公,和《公羊春秋》的掌门人董仲舒都在朝中。武帝说二位掌门比试一下吧,看哪一家厉害就立他为博士。
  华山论剑结果:董仲舒由于口才好,对《公羊》的赞颂滔滔不绝如江河之水(能持论);而江公有点口吃,壶里有水倒不出来,吃了结巴子的亏,最终败给了董仲舒。
  加上武帝的红人公孙弘也主张立《公羊》,于是武帝只为《公羊》立了博士。
  其实即使江公口才好,也未必能让《穀梁》胜过《公羊》。因为《穀梁》传解《春秋》质朴实在,仿佛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种地,在自己地里只知种些谷子、高粱等普通庄稼,过他的简单日子。而《公羊》却像一个有发家欲望的农民,除了种些常规作物外,还知道养些牛啊、羊啊搞循环经济。
  因此《穀粱春秋》说讲起《春秋》来远不如《公羊春秋》生猛。
  
  如孔子写的《春秋》第一句话就是:“元年,春,王正月。”这句话只有时间的罗列,连个谓语动词也没有,可以说不成句子,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孔老师想表达什么。
  可后世弟子公羊看出了微言大义,他解说道:
  “为何说元年?那是说鲁君即位开始的那年。为何说春?那是一年的开始。为何说王?那是说周文王。为何先说王而后说正月?那是因为王正月。为何说王正月?就是说要大一统。”
  确实起笔不凡。
  这里的“王”泛指周王,公羊说“王”是指周文王,把王冠一定要让姬发的爸爸戴,并不一定对头,但公羊开篇就从《春秋》里看出了大一统的消息,立意甚高。
  “大一统”三个字让人听了神往。
  而后世弟子穀梁先生对“王正月”这三个字只平淡解释道:

  “为何说王正月?那是因为虽无事,也得先举正月,谨慎开始的意思。”
  这样的解释既不敢戏说,又不敢穿越,很难吊起人们胃口,收视率当然不高。
  难怪正雄心勃勃要大干一场的汉武帝选中了《公羊》。
  可是到了汉宣帝,涌动的大海已平静下来,平和质朴的《穀梁》更让宣帝感兴趣。
  汉宣帝对《穀梁》有好感还有点私心,那就是他爷爷卫太子喜爱《穀梁》,是《穀梁》的粉丝,是个“凉粉”。卫太子身居宫中,不必像他武帝老爸那样要有所兴作,吃点腥肉热身,《穀梁》倒更适合他。于是在完成了老爸安排的学习《公羊》任务外,又开始预习《穀梁》,老师就是那位江公。

  宣帝长大后知道了爷爷卫太子喜爱《穀梁》,又一家全都冤枉而死,这种《穀梁》情结让他难以释怀。他曾问过丞相韦贤和夏侯胜等人,韦贤和夏侯胜都是鲁地人,他们讲起了《穀梁》被《公羊》糟蹋的血泪史,义愤填膺地说:“穀梁子本是鲁学,公羊氏是齐学,齐学诡诈,鲁学实在,应兴《穀梁》,打压《公羊》。”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在中国现在的山东那个地方,鲁地人老实,齐地人狡猾。
  比如公孙弘就是齐地人,被汲黯指出狡猾大大的。
  这坚定了宣帝树立《穀梁》、打压《公羊》的决心。
  毕竟这是一番伤经动穀(gǔ)的大事,立了《穀梁》,势必削弱《公羊》经一统《春秋》的地位,这对习惯了喊大一统、吃独食的《公羊》博士自然难以接受,一场争斗不可避免。
  日期:2017-06-08 16:11:10
  第十七回传经书论师法家法校秘阁说刘向刘歆
  
  会议如期举行。出席会议的有20多人,其中有布衣(平民百姓)、博士官、擅长经义的官员和候补官员(待诏),包括了从基层到高层的各类经学人士,其中《公羊》方面四人,《穀梁》方面四人,符合法定人数,无一人缺席。
  会场阵容:《公羊》方面以《公羊》博士严彭祖为首,《穀梁》方面以议郎尹更始为首。
  不出所料,双方展开了激烈辩论。经过裁决,评判员认为《公羊》家说得不在理,有胡搅蛮缠嫌疑。《公羊》方面这么多年自在惯了,哪能受得了这个,提出休会,要回去喊人。于是双方又各增至五人,议论了30多事。
  会场大多数人都倾向《穀梁》,出现了几乎一边倒的景象。

  除了《公羊》还在拼命挣扎外,谁都看出来了,领导是要树立《穀梁》的,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最后大会表决通过,增立《穀梁》博士。
  说你行,你就行,本来就行。
  从此,《春秋》有了两家博士。
  这次会议上,同时增立的还有梁丘《易》博士,大小夏侯《尚书》博士。
  这么多博士的涌出,这就牵涉到汉代经学传授的两个重要问题:师法与家法。

  也就是一个老师,教了好几个学生,这些学生后来又自成一家。如果这个导师相当有名,这些学生日后必然言必称我的导师某某某,他如何教导我们等等,别人听了张口钦佩,他自己也脸上有光,他们老师的教导术就是师法。可是这些学生又自成一家,多说自己的学术成绩,挤兑一下同门兄弟,也是常有之义。这就是家法。
  
  这次增立的梁丘《易》是这么来的。
  汉朝建立后,《易》学大师是田何,丁宽跟田何学习,学满后在梁国当过将军,他的浴血抗战故事我们前面已经提过。
  丁宽有个徒弟叫田王孙,田王孙手下有三个大弟子:施讎(chóu)、孟喜、梁丘贺。

  这三个弟子性格排行和我们大多数家庭的兄弟排行相似,那就是老大老实,老二狡猾,老三聪明。
  田王孙上有名师,下有名徒,他自己倒没有留下什么大事记,我们只好把他萋萋送别,将目光转向他的三个高徒。
  老三梁丘贺为人很有心机,他先是跟太中大夫京房学《易》,后又跟田王孙学。京房外出当太守,宣帝让京房推荐个高才弟子,京房推荐了梁丘贺。
  梁丘贺留到了宣帝身边,他曾用《易》来做占卜,让宣帝躲过了一场暗杀,深受信任,升任了少府,相当于中央政府的大管家。
  这次就是立的梁丘《易》。
  又过了两年,也就是汉宣帝黄龙元年,《易》博士又增立了施氏、孟氏两家。
  
  再说大小夏侯《尚书》。
  大夏侯是指夏侯胜,曾拦住跑马帝刘贺的马头进谏,把霍光吓出一身冷汗,我们已经见识过这位老儒的风采了,霍光从此才看重这些儒家经术士,并让他当了中国最高级别的家庭教师,那就是教授太后读书。
  这个太后也是中国历史上差不多年龄最小的太后,她是汉昭帝的皇后,当时才16岁,按现在也就刚初中毕业。
  夏侯胜不久又干了件让所有人都出冷汗的事。
  那是宣帝时,想在汉武帝的庙里立乐,也就是成立一支乐队,配合祭祀等等活动。宣帝下诏称赞了武帝的功德,说明值得给自己这位伟大的先帝老爷爷配乐,以方便他死后也可以享受烛光音乐晚餐什么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