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第22节

作者: 琴心剑胆何足道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说的是什么小伙伴们自己想吧。雘,字典解释为红色或青色可作颜料的矿物,我表示怀疑,我认为《山海经》里的雘是说可染色的植物,譬如板蓝根。理由在中山经的一段文字中,后面再说,况且雘这字带了个草头,就该和植物有关。

  日期:2017-07-10 12:57:35
  说完南次三经,到南次二经了。其山系已属中原地带,起点紧接西山首经华山山系端点,在今天河南的灵宝县,一路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终点到达今天浙江宁波的北仑区。
  重点说一下南次二经。其记录空灵的笔法有点像北次二经的风格,主次分明,言简而有神来之语,颇有大家风范,看着赏心悦目,思之意趣无穷。逐段聊下经文吧。
  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既然《山海经》的原始资料是产生在夏朝,经文中提到县、郡县,可见郡县制度早在夏朝便已有了,并非秦始皇独创,他只不过是重新划分了郡县,恢复了夏朝的一统局面。狸力说的应该是猪獾,又像是狗獾,两者地域分布和生活习性很相近,小尖爪(距)都很善于挖洞,长的也像,区别只是一个猪鼻子叫声像猪,一个狗鼻子叫声像狗,“其状如豚”“其音如狗吠”,估计回来报告的人一个说的猪獾,一个说的狗獾,但分明像是说同一种动物,聪明的先人就这么记录了,哈哈。狸力是实写,写鴸就有点发挥想象了,“见则其县多放士”,明显将鴸与帝丹朱联系起来了,丹朱可不是形同被流放了吗?这是对他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啊!长右应该说的是某种猿猴,喜欢逐水而居,其颊毛甚丰且长,故“其状如禺而四耳”,耳朵多了并没个用嘛。长右亦是实写,写猾褢则又体现了记录人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根据打探人回来的报告,他其实并不认为猾褢是兽,那很有可能只是逃避劳役的奴隶,成年累月躲在山中,披着野猪皮,满脸胡须没个人样,甚至话也说不出(也可能被割了舌头),只会咳,因此他是这么记的,“见则县有大繇。”,用“县”字而不是用“其国”以及其行文上的特色,似乎说明记录人原来的身份该是个官员。夏朝能掌握文字的人怕是很少数,无外乎贵族、祭司和官员。商朝的先民原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少数民族,用的是甲骨文,乃是一种简化的民间俗体文字,当商王成汤赶走夏桀之后,并没有继承和使用夏朝的官方文字,他们觉得那笔画圆润还复杂,太难刻。野蛮战胜文明也是常有的事。文字嘛,实用多于美观,商贵族也只用在占卜国家大事中,日常生活里那是用不着的,识字的没几个嘛。其实夏文字是比甲骨文更进步的。周人在夏时使用夏文字,商时估计还在使用,天高皇帝远,商也管不着,当周武王把商纣灭了,建立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又恢复并且使用了夏朝的官方文字,因此周篆不怎的像甲骨文而像疑似的夏篆。夏朝当然有文字,史记有云:“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若夏无文字,又怎会有《禹本纪》和《山海经》?

  日期:2017-07-10 15:29:19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 ,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至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此羽山不知是否与鲧被杀之羽郊有关,以后看吧。蝮虫是泛指昆虫。瞿父之山为今之武当山,浮玉之山为今之雪峰山,具区为今之武汉地区,成山为今之越城岭,“四方而三坛”,四方是说其陡峭,三坛是说其形状,像三个坛,观图可见。会稽之山似为今之九嶷山又或在其旁,不知是否禹杀防风氏的会稽之山。夷山为今之罗霄山。观经文有几处记录人的情绪似乎不大高涨,记录很是简单,也许他认为没什么值得记录吧。仆勾之山为今之九岭山,“无鸟兽,无水”是不大可能的,应该也是说鸟兽少,水不多,而“其下多草木”,又怎会少了鸟兽,我更相信此条记录有情绪化的成分。咸阴之山的记录亦是如此,“无草木,无水。”其为今之幕阜山,形容的多少有些过分。看得出记录人一路上的情绪大起大落,此时心灰意冷,可能他想家了。真是多情善感啊!

  日期:2017-07-10 15:33:26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如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䍺。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瞧,情绪落到谷底就自然起来了!后一段记录态度还是蛮进取的,情绪上两个小高丨潮丨出现在洵山和鹿吴之山,大高丨潮丨出现在漆吴之山。洵山界点在今天的湖北黄石附近,而其后的虖勺之山界点在江西南昌,那么洵山就包含了今天的庐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不可杀也”是什么意思,是杀它杀不死还是不可以去杀它?有的解释说是不会死,没口不吃东西而能不死,我觉得牵强了,以记录人性格来看,是不会为此大惊小怪的,再说他用字一直是简而精确,没拐弯抹角的臭毛病。以我看“不可杀也”是包含了杀它杀不死和不可以去杀它两重意思,一则说明先人有过杀兽的企图,兽如羊而无口,自然对人毫无威胁,杀来吃吃无妨,但兽灵活的逃走了,二则表达了记录人对此杀兽行为的谴责,无口,那自然是吸收天地灵气而活的珍奇物种,怎可去杀害。“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芘蠃应即东山首经“激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中的茈羸,解释为紫色的螺,茈是紫草,蠃,俗字作螺。连这么个不起眼的小东西都写了,可见记录人当时的心情是不错的。也暗示先人们改吃了紫螺大餐。鹿吴之山为今之天目山,蛊雕首先是兽,“其状如雕而有角”,那就应该和西方神话里的狮鹫很相似,只是多了角,其形象无疑该归入神兽之列,它的出现自然是有原因的,此地该靠近神的势力范围。漆吴之山是个很小的山,但位置太重要了,“处于东海,望丘山”,丘山便是今之舟山岛,“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该怎么理解呢?断不会是写日出日落,你觉得惜墨如金的记录人会为这个天天见的事浪费笔墨吗?“是惟日次”,观其它经文,“惟”后面的内容皆是神的居所,西山经“实惟帝之平圃”“是实惟帝之下都”“实惟员神磈氏之宫”北山经“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中山经“实惟帝之密都”“实惟河之九都”,“惟”似是专用,不可用“为”替代,而“为”是用在类似“是为飞兽之神”、“实为帝江也”、“其为鸟青”、“其为人长”的许多地方,以此推断,“日次”便该也是神的居所。“日次”的字面或可解为次等的太阳,发光的不明飞行物吗?记录人只喜欢自个儿痴痴欣赏奇观,不喜欢多写字,后人爱咋想咋想吧。结语“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南次二经神使的形象和南山首经的神使形象“鸟身而龙首”刚好反过来,真是耐人寻味,顺便说下,南次三经的神使形象是“龙身而人面”。南次二经算是讲完了,其山系推解中令我犯迟疑的一处是线路绕过了今天的南岳衡山,它若不在中山经里,那就太令人遗憾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