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苏简史》
第1节

作者: 五斗青米回归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5-12 13:24:09
  其实讲述克孜勒苏的历史,不肯绕开整个新疆-古称“西域”的历史,也不可能绕开中原和中亚的历史,特别是克孜勒苏的主要部分长期从属于喀什,与喀什为中心的“南疆史”更加密不可分。
  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更非考古人士,纯系个人的喜好,所做也不过是从现有已经公开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加上个人些许不成熟的揣测。因为援疆工作需要,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回来之后,总想写写关于克孜勒苏这片热土的一点东西。
  谈及历史,便免不了民族这个话题,我的观点有四:
  第一,现代的民族观念不等同于古代的民族观念。
  第二,民族不同于种族,不同的种族可以形成同一的民族,而同一个种族又会分流入不同的民族。
  第三,民族的形成,并不完全是血统传递,更由于战争、文化、宗教和经济。不可否认,战争与征服在民族融合形成中其实起到了最大作用。
  第四,纯粹的现代民族是不存在的(除开原始丛林中的那些几乎与世隔绝的部落),汉族如此,维吾尔族等民族也是如此。
  一汉设西域都护府之前
  目前克州境内的古人类活动,最早的遗迹,是1983年7月新疆博物馆、中国自然博物馆和新疆地质局的专家们共同在阿图什市博孜博塔格山中的阿湖乡阿其克村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据考证,距今已经一万七千年,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青壮年男性,为欧罗巴人种。据估计,在一万余年前,地中海沿岸的欧洲智人已经向东迁徙到新疆地区,比如瑞典探险家贝格曼1934年在罗布泊附近的小河墓地发现的“小河公主”和我国考古学家穆舜英1980年在孔雀河下游发现的“楼兰美女”两具干尸,均带有明显的欧罗巴人种特点。我国古代史书中对此早有记录,称为“塞种人”(西方史书中称其塞克人、西徐亚人、斯基泰人),而塞种人最东的活动范围,被认为已经达到了河西走廊的祁连山一带,很早就与当时的“华夏族(汉族的前身)”发生了接触。

  斯基泰人被认为发源于东欧大草原,在顿河与多瑙河之间,黑海以北,此前一直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不断的迁徙中,其迁徙地从欧洲一直到内蒙古和鄂尔多斯沙漠,是史载最早的游牧民族,善于养马,他们与萨拉逊人、凯尔特人不断接触,吸取了多种文化包括希腊文化的特点,在征服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元前7世纪曾对高加索、小亚细亚、亚美尼亚、米底以及亚述帝国大举入侵。一般把西方的称为斯基泰人,里海西北的称为萨弩马他人,里海东北的称为奄蔡人(也称阿兰,再往东南,自咸海以南东至伊犁河下游的称为塞克人和马萨革他人。我们中国史书中的塞种人,应该主要是指后面的一支。

  塞种人向东的分布,达到了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结骨(今柯尔克孜族的主要起源)、乌孙(今哈萨克族的主要起源)、匈奴、月氏等,都应该带有塞种人血统,而后来的鲜卑、突厥、回纥甚至蒙古等,也应当有塞种人的血脉,因为史书中对这些古代民族的描述中,都体现出明显不同于典型蒙古人种的白种人特点。即使今天的汉族人,也应当在数千年的民族融合中,带有了些许塞种人的基因。只是随着地理(由西向东)、时间(由古至今)的推移,融合的种族基因发生了巨大变化。

  塞种人向东方的迁徙,可能有两条途径经过新疆地区,一条是由今天的俄罗斯南部草原,经过哈萨克斯坦进入伊犁河流域,并沿着天山山脉继续向东,另外一条,则由伊朗高原进入中亚的河中地区(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并穿越古称“葱岭”的帕米尔高原,进入塔里木盆地。此外,由西伯利亚进入蒙古高原也是一条东迁线路。克州地处中亚经帕米尔高原进入塔里木河流域的要道,可以想见,当年是南线的塞种人东迁必经之路。据《汉书》记载,当时塞种人在塔里木盆地建立起诸多城邦国家,而今天的阿图什,恰是翻越帕米尔高原后往东分别进入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岔路口”。

  日期:2017-05-12 13:35:30

  史书记载,当时在塔里木盆地生活着吐火罗人,属于印欧人种,使用的吐火罗语,在龟兹(今库车)、焉耆(今库尔勒附近)、车师(今吐鲁番一带)和楼兰(今若羌)等古国遗址中都有发现。甚至有认为,月氏人也属于吐火罗人。公元前2世纪,吐火罗人占领了希腊人的巴克特里亚(大夏),中心在今阿富汗北部,所以这里也被西方乘坐“吐火罗斯坦”。吐火罗人,应当是穿越帕米尔高原而来的塞种人,由今阿图什-喀什分路,一支沿塔里木盆地北部和天山山脉南坡东移至吐鲁番-哈密-河西走廊,一支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和昆仑山山脉北坡东移至于阗、楼兰(鄯善),南北两支从阿图什-喀什分流,又在若羌北部汇合。

  在塞种人东迁时,生活在今天青海境内的羌人也在西迁,汉书中记载了一个“桃槐国”,就是羌人建立的游牧国家,活动在帕米尔高原东北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靠近中国新疆乌恰县、阿克陶县的阿赖山一带。而羌人西迁,若羌-和田-喀什是其最可能的通道之一(另一条是通过西藏阿里地区进入包括克什米尔在内的帕米尔高原,但这条道路难度明显高于前者)。据认为与羌人有关的小国,还有帕米尔高原上的乌秅国(大概在今我国塔县及巴控克什米尔部分地区)、依耐国(似应在塔县与阿克陶交界)和无雷国(大概在今我国塔县及阿富汗瓦罕走廊附近地区)。

  塞种人和羌人对向而行,必然发生碰撞、融合,比如西域小国若羌,据考证,若者,月氏也,若羌者,月氏加羌也。
  帕米尔高原,在我国最早的记录见于那部“奇书”《山海经》,《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在他的不朽著作《离骚》中就有“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同期成书的《淮南子天文训》则对不周山之“不周”,作了更为神奇的描述:“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 ,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据王逸注《离骚》,高周注《淮南子道原训》均考证不周山在昆仑山西北。汉代通西域,称之为“葱岭”,葱,意为“郁郁葱葱”,可见当年帕米尔高原的自然条件要好于今天,这也使得古人穿越帕米尔高原少了些许艰辛,这片天山、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诸多大山汇集的高原,成为连接西亚、中亚的要道。唐代玄奘在其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中,称之为“波谜罗川”,而帕米尔,来源于塔吉克语,意思是“世界屋脊”。

  日期:2017-05-12 13:44:57
  除了塞种人,当地还有以下种族活动:来自青藏高原和河西走廊的氐羌人、来自南亚的某些种族和天山以北的匈奴-乌孙(乌孙中也包含较多塞种人血统)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