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羌人进入新疆,应当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河西走廊向西,这是由中原进入西域的最主要通道,后来的月氏人西迁基本就是这条道路,汉进入西域也是这条道路;二是由今天的青海格尔木进入新疆的若羌、且末,三是经过帕米尔高原的东部进入今天新疆的叶城(可以参考新藏公路),而克州与第三条道路接近(注:羌族今天是一个我国较小民族,但历史上的羌人是一个重要部族,藏族是从羌人发展起来的,而古代汉族也与羌人关系密切,炎帝的“姜姓”便源出于羌)。
南亚部落进入新疆,翻越帕米尔高原是其主要道路,在今天新疆发现的古迹,许多都有佉卢文等古印度文字,显示出古代南亚对新疆的影响,而克州正处于这条通道的关键部位。
至于乌孙-匈奴,更不必说,匈奴强大时,在西域设立“僮仆都尉”控制,势力远达疏勒(今喀什)、于阗(今和田)。而通过著名的“乌孙古道”,乌孙人的活动范围也从北疆进入南疆。
中原与这里最早的记录,见于《列子周穆王》记载:“穆王……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瑶,王和之,其辞哀焉。”而西王母,在《山海经》中,记载住于西昆仑。不过对于这段记载,争议较多,有人质疑这段记载完全是“虚构”,也有人认为周穆王会王母是在今天的中亚北部里海一带,还有人认为不可能如此遥远,应该是在今天青海的昆仑山。不过,对于这段行程,西晋时出土的《穆天子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自宗周巉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有认为是夏后氏,按《史记》记载,是夏朝的后裔,匈奴的祖先),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有认为即为乌孙)舂山三百里,东北还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西北大旷原,万四千里。乃还东南,复至于阳纡,七千里,还归于周,三千里,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
日期:2017-05-12 13:46:11
在汉代张骞“凿通”西域之前,在塔里木盆地西侧,已经建立起若干绿洲城邦国家和草原“行国”,我在此仅列出与克州相关的一部分:
疏勒国,今喀什附近,地域基本包括了今天克州的平原地带,被认为是塞种人建立的绿洲城邦国家,但其中必定也融合了当地的土著,是当时西域“大国”,《汉书》记载“王治疏勒城,去长安九千三百五十里,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十七,胜兵二千人。疏勒侯、击胡侯、辅国侯、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左右译长各一人……南至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
桢中国,今阿克陶县城附近,长期为疏勒国的属国,史料对其记载较少;
蒲犁国,据说,舜的后裔中的一支“蒲”,蒲在中原时期就与“戎族(春秋时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其后裔部分融合入汉族,部分融合入匈奴)”融合形成“蒲戎”,在战国后期由今天的山西西迁进入新疆,并最终在帕米尔高原的今塔什库尔干一带建立蒲犁国(包括今阿克陶西部部分地区)。在这个迁徙过程中也与当地土著包括塞种人发生了融合,《汉书》记载,说蒲犁国“种俗与子合同”,子合国是当时叶尔羌河上游(今莎车、叶城县南部,从地理上讲,今天阿克陶的库斯拉甫一带很可能在其范围)的一个小国,使用来自印度的古婆罗门文字,但子合国被认为是“羌人”建立的国家,《汉书》称其“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而子合土地出玉石”;
尉头国:尉头国是游牧的“行国”,《汉书》称其“王治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户三百,口二千三百,胜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骑君各一人……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西至捐毒千三百一十四里,径道马行二日。田畜随水草,衣服类乌孙”,被认为与乌孙、匈奴关系密切,其范围相当于今天阿克苏地区的乌什、柯坪,喀什地区的巴楚和克州的阿合奇,其中心在今阿合奇县哈拉奇乡;
休循国:《汉书》记载“王治鸟飞谷,在葱岭西,去长安万二百一十里。户三百五十八,口千三十,胜兵四百八十人……至捐毒衍敦谷二百六十里,西北至大宛国九百二十里,西至大月氏千六百一十里,民俗衣服类乌孙,因畜随水草,本故塞种也”,是活动于帕米尔高原北部的“行国”,今阿克陶县西部的木吉、乌恰县西部的吉根等乡镇属于其范围;
捐毒国:《汉书》称“王治衍敦谷,去长安九千八百六十里,户三百八十,口千一百,胜兵五百人。东……至疏勒,南与葱岭属,无人民,西上葱领,则休循也,西北至大宛千三十里,北与乌孙接。衣服类乌孙,随水草,依葱领,本塞种也”,位于疏勒国以西、休循国以东,今天的乌恰县大部及阿克陶西部属于其范围。
莎车国:《汉书》记载:“王治莎车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二千三百三十九,口万六千三百七十三,胜兵三千四十九人,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骑君、备西夜君各一人,都尉二人,译长四人……西至疏勒五百六十里,西南至蒲犁七百四十里。有铁山,出青玉”。今阿克陶县南部部分地区被认为属于莎车国。
需要说明的是,尉头、休循、捐毒这样的“行国”逐水草而居,其活动范围会明显重叠
日期:2017-05-12 14:12:15
在此期间,帕米尔高原以西主要形成以下的政权,并对高原以东产生影响。
1古代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
公元前6世纪中叶,居鲁士领导波斯各部落推翻米堤亚王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并不断扩张,其中向东达到了印度河上游和帕米尔高原的西部。虽然古波斯帝国的扩张并没有越过帕米尔高原,但无疑有波斯人活动到了今天的克州境内,今天塔吉克族的先祖,应该就是在这一时期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但也有可能在波斯帝国形成前,已经有部分波斯部落游牧到此)。其国教琐罗斯德教约在公元6世纪经新疆(应该是经过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称拜火教(祆教),而琐罗斯德教的思想还向东南进入古印度,对佛教产生影响,在波斯本土的又与早期基督教的部分教派结合形成摩尼教,也就是我们所知的“明教”,也在公元6世纪经新疆传入中国,从地理上讲,克州是这种传播的必经之路。
2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和塞琉古王国
公元前334年春,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步兵3万,骑兵5000开始远征波斯,公元前330年马其顿军攻入波斯波利斯,阿契美尼德末代国王大流士三世被部下所杀,阿契美尼德王国正式灭亡。亚历山大继续向东扩张,在控制了巴克特里亚滞后,势力也达到了帕米尔高原以西和印度河上游。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马其顿帝国分裂为本土的马其顿.希腊王国、西部埃及为中心的托勒密王国和东部的塞琉古王国。但塞琉古王国势力后来向西退出阿姆河流域。在此过程中,古希腊文明随着马其顿的征服和塞琉古的统治向东,并对当地的塞种人产生巨大影响,使得塞种人“希腊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