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苏简史》
第3节

作者: 五斗青米回归
收藏本书TXT下载

  3巴克特里亚(大夏)
  公元前256年,塞琉古王国的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图斯一世宣告独立,在阿姆河流域建立起巴克特里亚王国,这是一个希腊化的王国,统治阶层是希腊贵族,居民主要是希腊化了的塞种人,我国史书称其为大夏。至公元前2世纪70年代时,王国的版图东起恒河中游流域,西达波斯沙漠,南抵孟买湾,北界锡尔河,势力鼎盛。但不加厚,王国分裂成南北两个部分。公元前145年-前141年间,被月氏从伊犁河流域赶到锡尔河流域索格底亚那的塞种人再次受到月氏人的压力,其中以吐火罗人为主的一支南迁,取代希腊人统治巴克特里亚,西方史书称其吐火罗斯坦。公元前130年左右,月氏人南下进攻巴克特里亚,吐火罗斯坦臣服于月氏,成为月氏人的属国。公元前1世纪,帕提亚帝国(中国史书称安息,公元前247年左右取代塞琉古帝国统治波斯)和月氏联手灭吐火罗斯坦,帕提亚统治巴克特里亚地区,但不久帕提亚国势衰落,月氏人渡过阿姆河,占领巴克特里亚地区,当地吐火罗等塞种人融入月氏。

  4大宛
  亚历山大东征达到了锡尔河畔的俱战提(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兴建"极东亚历山大城",塞琉古王朝时改建为安条克城,公元前三世纪后期,巴克特里亚的欧提德姆斯进一步东征越过锡尔河,建立起希腊式的城堡,公元前141年左右,索格底亚那的塞种人再次迁徙,一部分南下巴克特里亚,另一支以伽色尼人为主的塞种人向东进入费尔干纳盆地,与当地希腊化的塞种人结合,建立大宛。公元前130年左右张骞来到大宛时,大宛已经形成一个城七十座,人口数十万的大国。大宛西北邻康居,西南邻大月氏、大夏,东北临乌孙,东行经帕米尔的特洛克山口可达疏勒(特洛克山口也做铁列克山口,在今克州乌恰县西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地区),在当时东西交通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5月氏
  与塞种人、波斯人和希腊人的“自西向东”不同,月氏人是“自东向西”的。《史记大宛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旧唐书》称其为戎。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族说﹑突厥说﹑窣利(即粟特)族说﹑印欧族说﹑伊朗族说等。其实当时藏族、突厥尚未形成,粟特和古伊朗人本就与塞种人关系密切,印欧人更是白种人的泛指,更有可能,是当时东迁的塞种人与当地氐羌人融合形成。

  秦末,月氏势力强大,正在登上历史舞台的匈奴是其臣属,但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前前174年﹐冒顿单于、老上单于三次举兵攻月氏﹐杀月氏王,迫使其大部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称大月氏),部分向南越过祁连山进入青藏高原(称小月氏),后融合入汉、羌。但是被东边的匈奴打败的月氏,打起西边塞种人却很厉害,《汉书张骞传》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而塞种人则向西南迁至锡尔河流域的索格底亚那(粟特)。但是好景不长,公元前148年,乌孙在匈奴支持下,击败大月氏,部分月氏人被胜利者吞并,其他月氏人只好沿着被自己打败的塞种人的足迹继续迁徙,他们放过了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并于公元前57年最终成为巴克特里亚的主人。控制阿姆河流域后,月氏统治者将其分为五个领地,由五个翕侯统治。翕侯是月氏贵族的一种“官职”,而月氏的世仇乌孙,也有这一“官职”,同样在祁连山地区生活的具有塞种人加氐羌人血统的两个民族,几百年纠葛,必然具有许多相似的习俗。

  日期:2017-05-12 14:14:55
  而相对于高耸的帕米尔高原,天山以北的匈奴和乌孙,对塔里木河产生了更加直接的影响。
  1匈奴

  匈奴是战国时期,在“戎、胡”的基础上形成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发源于蒙古高原,其人种应当是古北亚蒙古人种和印欧人种(塞种人)的融合。几乎伴随西汉的建立,匈奴也强大起来,成为汉朝数百年中最强大的对手。
  公元前177年左右,匈奴势力进入西域,公元前92年左右,匈奴右日逐王置僮仆都尉,常居焉耆、危须、尉犁(均在今新疆库尔勒周围一带)间,以领西域各国,向其征收赋税。以“僮仆”为官名,盖视西域各国为匈奴之僮仆。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降汉,僮仆都尉遂罢。
  2乌孙
  公元前2世纪初,乌孙和月氏同丨居丨住于祁连山一带,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人攻杀,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收养成人,后来在匈奴帮助下复兴故国,并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迁徙至伊犁河流域。猎骄靡儿子军须靡时,乌孙与汉结盟。翁归靡时的公元前71年,乌孙与汉联军击败匈奴。

  乌孙古道是贯通南疆与伊犁之间的交通便道,起始于新疆昭苏县夏塔乡境内、向南沿夏塔河谷、翻越冰达坂、终至南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境内。
  位于今天克州境内的几个“行国”-尉头、捐毒、休循,习俗都与乌孙类似,而今天,由喀什地区的塔县北部-克州阿克陶县西部经乌恰-阿图什北部-阿合奇-阿克苏地区乌什、温宿县北部,越过“乌孙古道”到伊犁的昭苏、特克斯县南部,正是我国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活动的区域。乌孙人之前,一部分有北方进入伊犁河流域的塞种人,通过这条途径进入南疆,而乌孙人之后,这条道路也是柯尔克孜族南迁的途径。

  日期:2017-05-12 14:16:13
  二西域都护与西域长史
  1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 前140年),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约公元前138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

  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凿空西域”,我觉得“凿”这个字极其贴切,体现了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历程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匈奴、大宛、大月氏和大夏,前面已经提及,康居是古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王都卑阗城。自锡尔河下游,至吉尔吉斯平原,是康居疆域的中心地带。一般认为张骞走的是楼兰-姑师-仑头(即轮台),擦过疏勒以北通过今乌恰县北部的吐尔尕特山口进入大宛。返回的时候,“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南山,应当是昆仑山,羌中,是今天的青海和甘肃南部,《汉书》记载“于阗在南山下”,于阗即今和田,在昆仑山北侧,而称天山为“北山”。张骞企图走南线,由塔里木盆地南侧,沿昆仑山东行至鄯善(今若羌),由此可以进入青海,沿祁连山返回,只是当时的鄯善也在匈奴控制之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