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苏简史》
第4节

作者: 五斗青米回归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由巴克特里亚到疏勒(今喀什),东行经帕米尔的特洛克山口即可。专家考证,张骞翻越帕米尔高原的线路,应当是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沿克孜勒苏河谷(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各有一条同名的克孜勒苏,且发源地很近-同一座山的两侧,只是我国的是自西向东经喀什噶尔河汇入塔里木河,吉国的是自东向西经喷赤河汇入阿姆河,另外,我国的克孜勒苏和源头现在在吉国境内),经过休循国、捐毒国,沿乌恰县境内的克孜勒苏河谷抵达疏勒(克孜勒苏河流经今喀什市南)。今天喀什市以南的疏勒县城南郊,建有“张骞公园”。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至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已经封为博望侯的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此后,西域诸国一方面继续想匈奴称臣纳贡,一方面也与汉朝建立起联系。但西域的主导权,当时仍由匈奴控制。而在张骞之后,汉武帝还曾经派出王恢等出使西域。
  张骞通西域,拉开了汉朝经略西域的大幕,更是使丝绸之路成为联系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当时的”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车师前王廷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汉书.西域传》)“波河”,应是渡河的意思,河为塔里木河,南道为下游,北道为上游,南山为昆仑山,北山为天山。

  汉代,将西域诸国划分为北道诸国:车师、焉耆、龟兹等;南道诸国:鄯善、于阗、莎车等;岭(天山)北诸国:乌孙等;葱岭(帕米尔高原)诸国:蒲犁等;岭(帕米尔高原)西诸国:大宛、康居、大夏等。疏勒虽处北道,但距莎车不远,又在塔里木盆地以南,一般归于南道。以疏勒为代表的今克州地区,地处南道、北道、葱岭、岭西诸国的结合部。
  日期:2017-05-12 14:23:06
  2汉宛之战
  汉武帝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中原王朝开始了与匈奴对西域控制权的争夺。汉武帝的战略,是拆散西域各国与匈奴的联盟,并以汉与诸国的联盟取而代之。通过“和亲”(先是细君公主,继而是解忧公主),汉与北部的乌孙结盟,虽然当时未使乌孙完全倒向汉朝,但成功使得匈奴-乌孙联盟瓦解,改变了在西域北部的战略态势,并最终在汉昭帝时期(公元前87年-公元前74年)形成对匈奴的汉-乌孙联盟。而匈奴对西域的控制能力,也有一个自北向南递减的情况,北部的变化,自然对南部产生影响。

  汉武帝还企图利用月氏与匈奴的矛盾,与月氏建立起联盟关系,但由于月氏对匈奴巨大的畏惧心理,未能取得成功。
  汉武帝时期,对西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征讨大宛。大宛和汉建立关系时,一度非常友好,张骞就曾经得到其大力支持。但是好景不长,仅仅20余年后,两国就展开了一场战争。传统看法,是汉武帝为改良战马品种以取得对匈奴的优势,重金求购大宛的“汗血宝马”,并以黄金铸成等比例的“金马”,大宛王毋寡拒绝,汉使韩不害可能是因为回去无法交差,也可能有“大国心理”作祟(有说毋寡企图得到重金又不愿卖马,但从事件经过看,“金马”一直保管在汉使手中),打破金马,辱骂毋寡,恼怒的毋寡密令郁成王(大宛的一个叫做郁成的城池的“城主”,郁成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交界的乌兹根一带)截杀归途中的汉朝使团并劫取财物。汉武帝闻讯,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汗血宝马被认为出产子贰师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西南部,也有认为在土库曼斯坦),征讨大宛。也有观点认为,“天马”只不过是一个由头,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对丝绸之路贸易主导权的争夺。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李广利率领骑兵六千,步卒数万,远征大宛,但因为没有粮草供应,沿途各国对汉军也“闭门不纳”,不予接济。到达郁成已经是疲惫之师,只能退兵,活着回到敦煌的士兵不足20%。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广利再率大军远征大宛。汉武帝鉴于上次征大宛的惨败,这次则作了周密的部署。随李广利远征的大军有六万人,这回不是“各郡国恶少”,而是真正的精锐,并预备大量后勤辎重,牛十万头,马三万匹,还有上万的驴和骆驼,运送的民夫超过了军队数量,又在敦煌一带驻屯18万大军作为后援。面对强大的汉军,沿途西域各国纷纷改变态度,接济汉军,只有轮台(今巴州轮台县东南)进行抵抗,被汉军屠城灭国(直到30年后才复建乌垒国)。汉军进入大宛后,没有逐城争夺,而是以一支偏师攻郁成,主力直扑国都贵山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卡散,也有认为是今吉尔吉斯斯坦的苦盏),攻城40余日,大宛贵族政变,杀死毋寡,立亲汉的昧蔡为王,向汉军投降,交出宝马两千匹,并每年向汉朝进贡宝马,此时另外一支汉军在郁成兵败,汉军主力回师,在乌孙军配合下攻破郁成,郁成王逃入康居,被康居交给汉军处死。汉军走后不久,大宛贵族再次发动政变,杀死昧蔡,立毋寡的弟弟蝉封为王,但此后大宛一直亲汉,直至魏晋时期,成为汉经略西域的重要盟友。

  历史上很多评价,认为汉武帝为了“几匹马”发动战争,死者数万,劳民伤财,但是客观上讲,正式汉宛之战,才使得西域各国对汉朝的武力有了充分认识,摆脱匈奴,归附汉朝,并由此成就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宛之战前,汉朝使者通使西域“非出币帛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用”,楼兰、姑师(即车师)等国,甚至在匈奴指使下攻劫汉使。但是“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汉书.西域传》)
  据考证,韩不害使团到大宛,走的是南道,汉军第一次征大宛,“西过盐水”(《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盐水即罗布泊,专家考证也是走的南道,走南道,则疏勒是必经之地。而第二次进军路线则是北线,应该是由轮台继续往西,或者由伊犁河谷而西南(但要由乌孙古道翻越天山),或者由别迭里山口(今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与克州阿合奇县之间,唐玄奘曾经由此西行)翻越天山,再或者由疏勒以北吐尔尕特山口附近进入大宛,也有认为是经疏勒西北的特洛克山口越过帕米尔高原,但如果考虑进大宛的第一站是郁成,那么由属于疏勒的今阿图什沿恰克马克河北上,可达吐尔尕特山口西侧的依特木阿舒山口(乌恰县托云乡苏约克附近),而越过分水岭,便是注入锡尔河的塔尔河,沿河而下可达郁成。需要注意的是,李广利在回军途中将杅弥国王子赖丹带回长安,“初,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还过杅弥,杅弥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广利责龟兹曰:“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杅弥质?”即将赖丹入至京师”(《汉书.西域传》),考虑第一次出兵是狼狈逃回,第二次是得胜回朝,李广利敢于“责”西域“大国”龟兹,只可能是第二次回师。杅弥国的位置,是在今和田地区的于田县东部,也就是说,李广利很可能是取北道(过轮台)进军而取南道(过杅弥)回师,那么回师途中,也应当经过疏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