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宗师不看水浒,活该他挨揍。——水浒杂谈。》
第21节作者:
柳忘言 日期:2017-07-27 13:38:15
我上面说过,我们不容易分清楚高唐州和青州的区别,但是,能分清曾头市与那两个城市的区别。为什么呢?曾头市有比较详实的环境描写。
曾头市的地理环境是这样的:【周回一遭野水,四围三面高岗。堑边河港似蛇盘,濠下柳林如雨。】
祝家庄的地理环境:【路径曲折多杂,四下里湾环相似,树木丛密,难认路头】【独龙冈上祝家庄。■冈一带长流水,周遭环匝皆垂杨】
看看祝家庄和曾头市,他们的地理环境极为相似,特点是:河湾湖泊众多,道路曲折,周围有山岗,树木丛密,尤其是柳树成林。
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说,这两个地方应该处在同一个地域,至少距离也不会很远。那么我们以山东梁山为圆心,以二百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看看什么地方复合作者的描述。
日期:2017-07-27 13:43:31
我只去过山东一次,待的时间很短,典型的走马观花。山东地理环境给我大体的印象是,中部山地较多,很少有河流,南部地势较平,但是河流也不多,气候干燥。尤其是在初春季节,一眼望去,灰蒙蒙的一片,难得见到一点绿色,虽有山林松柏,也都是苍荒的感觉。
蜿蜒湖水,柳荫斑斑,这种景象我可是一点都没看见。
也许我浮光掠影的观察是管中窥豹,不见全面。或者有人说,你用几百年前的环境与现在对比,太荒谬。但是,我始终在想,一个地方的环境,与地理纬度和气候有很大关系,即便是几百年以前,山东也未必有书中描绘的景色。温润潮湿的地方柳树才容易成林。等一会儿,济南被称为泉城,泉水很多,是不是会柳树成林呢?没去过,我还真不知道。
我只是从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来进行的判断。书中描写的景色更像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日期:2017-07-27 13:45:28
我不知道我以上的判断是否正确,如有谬误,请朋友们给予指正。
如果我的判断有一点道理,情形就很有趣了,祝家庄、曾头市如果是在江南地区,很难想象宋江、晁盖带五千人马,奔赴千里之外去攻打他们。这种情况有些不符合逻辑。如果祝家庄、曾头市距离梁山较近,这种野水湖泊环绕、柳树成荫的环境,似乎在北方的山东省很少见。怎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
日期:2017-07-27 13:56:15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首先作者把水浒故事的地理背景放在了山东。那么故事的发展,一定会尽量以大的地理环境为背景。也就是说,以山东为背景。比方说,在吴用陷害卢俊义上山的时候,说【便回员外道:“则除非去东南方巽地上一千里之外,方可免此大难。】这句话充分贴合了水浒故事的地理背景。
由北京出发,向东南方向走,一千里地,当然就是山东梁山。说到这里的时候,朋友们应该明白了,作者施耐庵根本不像一些人说的,地理知识很差。这里面甚至用了“巽”字,这是古代的方位名词。这个方位名词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向四点钟方向走。用这个词,结合东南方向四个字,能很准确的指出地点。
那么是如何出现上面的环境与方位的矛盾呢?这就关系到写作上面的,选择素材和弃用素材的问题了。比方说打青州,作者根本不会说,青州的具体方位。作者只是告诉你有这么一场战役就行了,青州二字,仅仅是个代号。能隐藏的细节,作者尽量隐藏。就怕有读者对号入座。高唐州战役,也是如此。这两个地名,都是代号而已。如果我们探讨水浒,一定要考证这两个地方,或者说,考证这两个地方远近距离,作者写出的地理位置是否合理等等。我们的思维一定容易走偏。
作者就是不想把真实的情况告诉读者。也许这两个战役是虚构的,也许是真实的,但是不管怎么说,你想对号入座?没门。作者有意的模糊地理位置,就是不想让人发现他写的是谁。
日期:2017-07-27 14:06:07
那么曾头市和祝家庄等战役,作者模糊了地理方位,为啥没隐藏起地理环境呢?因为这里面牵扯到战役失败的问题,战争过程本来就是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如果抹去地理环境,战役的过程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说不清楚的,这就导致整个故事,产生了虚假的感觉。作者也只能把地理环境告诉读者。为了追求真实性,作者只能牺牲故事整体的地理背景。也正是因为这样,书中的梁山明明在山东,晁盖等人却跑江南去打了一仗。
说到曾头市之战的地理位置,我们不要忘记,作者本人就是江苏兴化人,曾经任浙江钱塘县尹。作者一生大多是在江南一带活动。那种江南水乡的景色,不就是作者家乡的景色吗?我们可不可以猜测,曾头市之战,是作者本人亲眼所见,或者亲身经历呢?
如果是这样,出现了这样不合理的地理矛盾,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日期:2017-07-27 14:10:29
如果我的猜测有一点点道理,我们就能理解,作者把亲眼所见的一场战役,描述下来,想把其中战争过程中的,有关地理环境上的关键要素抹掉,恐怕真的很难。说到这里,我们在读水浒的过程中,可以试着猜测一下,哪场战役是真实的,哪场战役是作者虚构的。这一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
当然,能不能猜得准,是另一回事,只要高兴就好。
顺便再说一个事,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论述的是杨志押送生辰纲的事。说杨志为什么像个路痴,从北京到汴梁不走直线,拐个弯跑到山东郓城。因此,有人说作者的地理知识太差。这篇文章的作者考证了一件事,就是在北宋很多时间阶段,也就是水浒故事的时间背景里。由北京到汴梁,中间一大段路,当时是黄泛区。杨志当时所走的路线非常合理,他是在绕过黄泛区。这篇文章的作者记不得了,我赞成这个作者的分析。
所以说,千万不要把施耐庵这么了不起的学者当成路痴。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