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苏简史》
第8节

作者: 五斗青米回归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7-05-16 12:42:58
  附
  柯尔克孜族概况
  柯尔克孜族是自治州的主体民族之一,约占全州人口的近30%,主要分布在阿合奇县、乌恰县和阿图什市北部、阿克陶县西部。目前,柯尔克孜族主要分布在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称吉尔吉斯族)和我国(称柯尔克孜族)。目前我国柯尔克孜族人口约20余万,其中近80%生活在克州,其他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我国东北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新疆的柯尔克孜族基本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东北的柯尔克孜族则信仰萨满教,柯尔克孜族以牧业为主。

  日期:2017-05-16 12:43:31
  附
  柯尔克孜族历史简介
  柯尔克孜族历史悠久,其形成早于新疆其他主要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我国史书中,最早称之为“鬲昆”或“隔昆”(《史记》),还有"坚昆"、"契骨"、"纥骨"、"黠戛斯"、"辖戛斯"、"吉利吉思"、"乞儿吉思"、"布鲁特"、"纥里迄斯"、"纥迄斯"、"黠戛司"等称谓,一直到1935年,当时的新疆省政府确定为“柯尔克孜”。
  关于“柯尔克孜”一词的来源和含义,中外史料和柯尔克孜族的传说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主要有:见于史诗《玛纳斯》的"柯尔克孜"说、"柯尔盖孜"说和民间流传的"柯尔乌古孜"说、"柯尔奥古孜"说等。其中的"柯尔乌古孜"传说中,柯尔乌古孜国王的一个孙子与蒙古勒(蒙古族)的一个姑娘结婚,他们后裔又被称作"蒙古勒杜尔",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柯尔克孜族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高加索人种的混合类型。其中父系基因以高加索人种为主,母系基因以蒙古人种为主,与这一传说相吻合。在古柯尔克孜语中,"柯尔"意为大山,"奥古孜(或盖孜)"意为大河。后来"柯尔奥古孜"在口语中逐渐演变成"柯尔克孜",柯尔克孜族也称山为父亲,河为母亲。

  柯尔克孜族原居住于北亚的叶尼塞河上游,汉代曾是匈奴的附属,据说汉武帝时期兵败被俘的汉将李陵(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投降后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管辖坚昆,以后又臣服于鲜卑、柔然和高车,隋唐时又先后成为突厥、薛延陀、回鹘(即回纥,也被认为是维吾尔族的祖先)的附属,同时又接受唐的册封为“坚昆都督府”。公元九世纪中期,击败回鹘汗国曾建立黠戛斯汗国,并南迁至萨彦岭以南。契丹(辽)兴起,在其地设有辖戛斯大王府。金代称之为纥里迄斯﹐蒙古人称之为吉利吉斯,设万户府﹐并将部分人口迁到今天东北的松花江流域,元末明初,瓦剌蒙古兴起,被迫南迁到天山深处和帕米尔高原,其中许多进一步西迁进入中亚的费尔干纳谷地,清代随着准噶尔人的叫法称之为布鲁特。柯尔克孜族长期信仰萨满教,以后逐渐改信伊斯兰教,但仍然保留少量萨满教残余。

  日期:2017-05-16 12:44:45
  附
  柯尔克孜族民俗文化
  《玛纳斯》:柯尔克孜民族史诗《玛纳斯》和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并称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描绘了玛纳斯及其后代共八代人反抗异族侵略、保卫家乡和柯尔克孜族人民的安宁生活这样一个主题。克州的阿合奇县也被誉为“玛纳斯之乡”。
  猎鹰:柯尔克孜族主要从事游牧和狩猎,驯养猎鹰是柯尔克孜族的传统。克州的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是“中国猎鹰之乡”,阿合奇县每年都会举办“猎鹰节”。
  掉罗勃左节:柯尔克孜族特有节日,是柯尔克孜人为纪念一位名叫掉罗勃左的英雄而形成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在每年的三月七日到九日举行,时间为三天。
  日期:2017-05-17 08:00:32
  附
  维吾尔族概况
  维吾尔族是自治州的另一个主体民族,约占全州人口的60%以上。

  “维吾尔”在突厥语中是“团结、联合”的意思,民族来源复杂,一般认为,从蒙古高原而来的回纥是其主要起源之一,还包括了南疆各绿洲城邦的土著居民(这些居民包括了有欧罗巴血统的塞种人、来源尚不清晰的月氏-吐火罗人、羌人、汉人等等),以后又陆续加入了吐蕃(藏)、契丹、蒙古等民族成分,民族融合从公元九世纪中期一直持续到16世纪初。
  维吾尔族广泛分布于中亚、西亚,但主要生活在我国的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在其他省份多为散居,但湖南省常德市也有维吾尔族聚居,设有维吾尔民族乡,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就是湖南的维吾尔族。目前我国维吾尔族人口略超过1000万,其中约80%生活在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地区和克州。维吾尔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主要从事绿洲农业,并具有经商传统。
  日期:2017-05-17 08:04:04
  只是想让大家对新疆克州的过去和现在能够有个客观了解。本人反对任何形式的极端民族主义(也包括大汉族主义)和任何形式的极端宗教思想(但尊重宗教信仰),无论汉族、维吾尔族还是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都是中华民族。
  日期:2017-05-17 08:04:52
  维吾尔族历史简介
  根据维吾尔族自己的口口相传,他们的先祖回纥和突厥,均起源于匈奴,是匈奴单于的两个儿子,因为争夺王位而分裂。现在的一些学者认为,回纥是铁勒人的一个大部落,而铁勒和高车、丁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突厥则是“铁勒化”的塞种人,匈奴、铁勒、回纥属于蒙古人种,而突厥则是欧罗巴人种。不过,蒙古高原风起云涌,数千年间,各个民族、汗国兴衰交替,游牧民族往来迁徙,彼此征战不休,伴随着迁徙、征战、掳掠的,往往是不同族群部落的融合、混杂、分裂,匈奴、高车、丁零、铁勒、鲜卑、柔然、嚈哒、回纥、突厥、契丹、乃蛮、塔塔尔、室韦、蒙古等等,其中的联系斩不断理还乱,很难用今天的民族观念加以区分。而突厥和回纥,的确在语言、风俗上极其相近。回纥(回鹘)在古突厥语中也是“团结、联合”的意思。

  回纥在隋唐时期臣服于突厥,随着突厥因为自身分裂和对唐战争的失利导致的衰弱,一度臣服于他的薛延陀(另一个重要的铁勒部族)、回纥也逐渐敢于说“不”了,而与唐的关系,也是时而结盟,时而敌对。唐天宝三年(744年)回纥消灭突厥汗国,居住在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沿岸的回纥人建立了回鹘汗国,其统辖范围包括贝加尔湖西南、叶尼塞河上游、阿尔泰山西南、天山以北、兴安岭以东等广大地区,后曾占领过天山以南部分地区、七河流域、真珠河(今锡尔河)、拨贺那(今费尔干纳)等地。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成为新起的黠戛斯汗国的属民,绝大部分被迫进行大迁徙。

  841年,回鹘乌介特勤率领靠近回鹘牙帐的十三部落南迁,到唐朝边塞的错子山(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三百里)自立为可汗,843年,乌介可汗部众被唐军击败,乌介可汗逃到室韦,846年乌介可汗被杀,南下乌介十三部大部分被唐朝招抚,融入唐朝,一部分在黠戛斯汗国征服室韦后,又归属黠戛斯汗国。此外,842年,回鹘温没斯诸部归附唐朝。一支回鹘人奔向河西走廊,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872年建牙帐于甘州(今甘肃张掖),被称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11世纪上半叶为西夏击败,后又为蒙古所统治,这支回鹘人形成今天甘肃省的裕固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并保留部分萨满教残余)。回鹘王子庞特勤率领十五个回鹘部落西迁高昌(今吐鲁番),建立起"高昌回鹘国 ",又称"西州回鹘国",吞并了焉耆(今库尔勒一带)、龟兹(今库车一带)等许多城市,高昌回鹘从843年立国,实行“事大主义”,既与唐宋等建立联系,又先后向辽、西辽、蒙古等称臣,立国四百余年,到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时期)才亡国,其后裔形成今天吐鲁番、哈密、巴州等地的维吾尔族。还有一支回鹘人进入中亚地区,和先于他们进入这一地区的突厥葛逻禄等部汇合,因其活动于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史称葱岭西回鹘,在9世纪末到13世纪初,这一支回鹘,联合其他突厥语系部落建立政权,称为喀喇汗王朝,其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和西部、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周围、锡尔河中游和阿姆河中游的以东地区。他们与塔里木盆地的土著居民在长期生息中逐步发展为这一地区的近代维吾尔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