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抗日战场的中国百战将军:薛岳传》
第16节

作者: 王心钢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三河坝位于汀江、梅江和韩江的会合口,地形险要,三河坝这一地名由此而得。占领了这个水陆交通枢纽,能后倚闽赣,又能顺利直下潮汕。由于及时获取薛岳的电报,起义军得以先行一步,轻取三河坝。
  在三河坝,起义军做出一个重要分兵决定,让第九军副军长朱德率周士第的第二十五师守卫三河坝,其他大队伍继续进击潮汕。这个分兵决定,从不利方面看,它分散了起义军的兵力,影响了兵力的集中使用;从积极意义看,它为后来失败的起义军保留了一支生力军,为朱毛井冈山会师、红军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说,陈济棠、薛岳各自率部从广州坐小火车至石龙,然后一路急行军,好不容易赶到兴宁县附近时,接到急报,说中共起义部队占领三河坝后,已顺韩江直取潮汕,长驱200里,分别于9月23、24日,未经战斗就进驻潮州、汕头。负责守城的王俊的警备旅三个团,竟然不战而退。
  薛岳急忙赶到陈济棠师部,商量下一步进军路线。会商结果,将原拟向梅县方向进军的路线,改为向丰顺汤坑前进,仍由薛岳师居前、陈济棠第十一师居中、第十三师(代师长云瀛桥)殿后,三个师前后连成一线,首尾呼应。
  此次临行前,李济深交代给薛岳一个秘密任务,潮汕、梅州一带,一直由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控制着,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率部北伐后,留下一个潮梅警备司令部,由王俊任司令。薛岳的任务就是设法逼走王俊,把蒋介石在潮梅一带的势力连根拔掉。

  王俊原任第一军一师师长,是薛岳的老上司,但他并不是带兵的料,薛岳从骨子里就瞧不起他。这次起义军南下潮汕,王俊虽有三个团的兵力,却畏于起义军的威名不战而退,真是丢第一军的脸面。

第六章回归南粤,相煎何太急(3)

  由梅县至丰顺的路,完全是一条山僻樵径,平时很少有人行走,加以风雨载途,人马拥挤,坠崖伤毙者,时有发现。薛岳没想到这是他从军以来最难走的一条路,地图上标明“90余里”的路程,竟然走了一天。
  说曹操,曹操到。薛岳在半途中正好遇到王俊撤下来的部队。
  薛岳要王俊率部跟自己一起打,可王俊不干,说等整编后再说。薛岳火起,大声对部下说:“既然他们老是打败仗,就把他们的枪下了,让老子来打!”
  薛岳的部属正缺武器,得令后一哄而上,三下五除二就在路上收缴了王俊部的部分枪支。
  王俊哪里咽得下这口气,找到陈济棠告状,并扬言“退出战场不打了”。
  陈济棠与王俊是老相识,但又不好说薛岳,只好安慰说:“不要退得太远,等整顿好部队再来参战。”结果王俊部却始终不肯来参战。

  眼见起义军顺利占领潮州、汕头,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广州。李济深、黄绍竑有点慌了神,他们弄不清起义军的虚实,张发奎的部队回广东后又不肯帮忙。他们只好将在广东、广西能调得动的兵力全部聚结于粤东,这给张发奎有了可乘之机。
  其实,当时的形势对中共起义军来说已十分险恶。自会昌战斗之后,广东的粤桂蒋三派军阀经过近一个月的补充整顿,力量已大为增强。截止9月底,集中在东江前线的国民党军队共有六个师,总兵力有三万多人。这样,国民党军不仅在总兵力上相当于起义军的三倍多,而且在每一个方向上都形成了兵力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摆开“堂堂之阵”打硬仗,明显对起义军很不利。
  占领潮汕后,起义军摆出了这样一个架势——头脑在汕头,后勤在潮州,主干向汤坑前进,后尾却留在三河坝。这完全是一个被动的态势,当时的主要希望寄托在叶挺、贺龙、刘伯承率领的主力能击败敌军主力,并与海陆丰连成一片。
  于是,一场硬打硬拼的闪电式交锋,不可避免地在汤坑展开。

  汤坑位于今梅州市丰顺县,因境内有温泉而得名。起义军进攻汤坑的主力第二十四师只剩下2000余人,第二十军的两个师也只有4000人,合计6000人,其中还包括非战斗的勤杂人员。部队长途行军,不仅身心疲惫,而且子弹缺乏。第二十军的这两个师内由于还没有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士气也不高。
  他们对面的敌人,是陈济棠指挥的三个师,共15000人。其中陈济棠任师长的第十一师是主力。另外,还有薛岳的新编第二师和徐景唐的第十三师,薛师是新建不久的部队,战斗力差些,而第十三师却也是第四军的老部队,同样不可轻视。加上陈济棠的军队是在主场作战,占据了汤坑的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弹药充足,起义军向这样一支强敌发起进攻,战斗的困难可想而知。


第六章回归南粤,相煎何太急(4)

  9月28日,由于久未下雨,酷热异常。薛岳在距汤坑30里之白水、分水一带首先与叶挺、贺龙的主力部队正式遭遇。起义军向驻守汤坑制高点上的薛岳部发起了仰攻。
  薛岳弄清对方是叶挺的二十四师后,就知道这一仗不好打,何况自己的部队大多是新兵,哪见过这种架势。当叶挺的部队拿出北伐的传统作风,高呼着革命口号向山头猛冲时,其气势一下子震慑住了薛岳的士兵。
  尽管薛岳嘶哑着嗓子要队伍集中火力拼命抵抗,但坚持到下午两三点时,整个阵地就再也经不起起义军潮水般的冲击而被突破,整个师陷入起义军的包围中。最后,薛岳见实在顶不住,只好丢弃前沿的山头阵地,狼狈向后溃逃,并在起义军火力尾随射击下遗尸累累。
  起义军发扬北伐时猛打猛攻的传统,跟踪追击,一直冲到分水坳附近。
  陈济棠把指挥所设在距汤坑约十余里的北路小高地上。他眼见薛岳部抵挡不住而全师败退,急令自己第十一师的第三十一、三十二两个团赶到分水坳的高地上组织防御,掩护薛岳残部撤退。
  陈济棠的及时支援,救了薛岳一马,他得以在败退中一时稳住阵脚。他知道自己的部队已失去战斗力,象征性地留下少部分兵力参战外,自己带着大部队大踏步向后撤。
  起义军冲到陈济棠第十一师阵地前,遇上了难啃的硬骨头。

  第十一师在广东军阀部队中战斗力是最强的,加上又居高临下,数量还占优势,自然就比较顽强。在分水坳的山头上,双方反复争夺,甚至这方手榴弹投过去未爆炸前,对方又拣起来扔回来。起义军第二十四师有一个英雄营长廖快虎,指挥部队反复冲杀,手下的人打光了,他自己坐在山头上与阵地同归于尽。
  天近黑时,起义军死伤不少,陈济棠的第十一师也是伤亡惨重。
  在激战之中,起义军中出现了个别叛徒,其中影响最恶劣的,就是刚由第七十团团长提升为第二十四师副师长的欧震。
  欧震是韶关曲江人,是张发奎、薛岳的老乡,他在战斗中反戈投降,给起义军造成不小损失。当时部队内共产党的组织不太健全,缺乏监督机制,一些人的叛逃自然难以控制。后来,欧震受到张发奎、薛岳的赏识,官运比较亨通,成为他们手下的一员大将。
  激战至9月30日天明,因部队在两天中伤亡高达2000余人,其中第二十四师伤亡过半,弹药也消耗大部,实在无力再攻,叶挺和贺龙只好下令队伍向揭阳后撤。
  陈济棠一时不明起义军虚实,也不敢追击。
  从表面看,汤坑一仗,国共双方打成对峙,最后都撤出了战斗。起义军以6000人攻敌15000人,火力更远不如敌,开始还击溃了薛岳师,最后又使陈济棠师受重创,国民党军伤亡在3000人以上,远大于中共部队,用陈济棠自己的话说:“余自从戎以来,经历大小战役不少,而以此役为最惨烈。”这表现出中共革命军队在精神上压倒敌人。


第六章回归南粤,相煎何太急(5)

  可是从全局来看,这应该说是一个败仗,因为它使起义军无法达成击溃敌军并联系海陆丰的目的,主力还受到最严重的损失而无法恢复。起义军在潮汕地区的失败关键一仗是汤坑失守,继而造成进退失据和局势急转直下,使潮州、汕头相继失守。
  不久,起义宣告失败,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彭湃等领导人安全撤离潮汕地区……
  二、镇压起义,血洗羊城
  薛岳消息倒是灵通。他听说中共起义部队撤离汕头后,于10月1日一大早,抢在陈济棠之师前面,率部占领汕头,并在交通要道设下重重岗哨,非新编二师的人马一律不准入城。同时,汕头各机关的人员多由他委任。他俨然把汕头作为自己的“领地”,不容他人染指。
  不仅如此,薛岳请新闻界的朋友帮忙,迅速在10月2日的《上海民国日报》,刊载了其部占领汕头电:
  [HTF][GK2!2]叶、贺两逆率全部于九月廿六日在汤坑与我军血战两昼夜,赖总理在天之灵,国民之福,经于十月一日午前八时,将逆敌全数击溃,是役毙敌团长三员,营连排长士兵二千余名,我军得械数千,官兵伤亡千余。岳于本日率第二师进驻汕头。谨闻。[HT][HK]

  10月3日,薛岳、黄绍竑、王俊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由薛岳派两团兵力向澄海、揭阳追击起义军,王俊派一团兵力入潮阳,并任王俊为潮汕警备司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