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9-03 18:46:45
第四十七章:灭族
一道道马面墙被夯土墙联着,土层发白,外表呈蜂窝状,似乎经历过枪林弹雨,被无情的岁月洗尽荣耀,只留下死而不僵的躯体,在这个荒芜的大地上,无奈的等待命运的审判。三个人默默站在这些巨大马面墙下,感受一股悲凉和岁月沧桑。
崔浅浅用手抚摸这些冰凉的土层,感受现在与古代那种特有的气息交流,一时间不知道用什么来形容内心激荡。这种感觉没有赞叹和激动,更没有悲伤和惋惜,只有无限遐想,她觉得在自己抚摸这个城墙同时,似乎能感受到,千年以前,也有人也像今天自己一样,在这个阳光明媚空间中沿着这个位置,在滑动着生命的轨迹。
高白灰站在一处已经破落几乎看不出墙体的土堆上,远眺远方蓝天和下面的断层土建筑,大声唱起来:“无定河旁风雨旧,白云幽幽泣白城,千里烽台千里空,一统千秋终如梦。”
歌声消失在空旷的寂寥中,那些默默的白墙马面听不懂,也不想去听,多少生命和梦想在他们身边如风笑遁,这些不押韵的感慨,只是像无感情的风沙一样,一轮消失新一轮再起,卷不起希望,也带不走悲伤。对于暮暮而立的崔浅浅,却别有一番滋味,百世英雄百世梦,多少豪杰雄心壮举,在历史这个长河中,都被时间和谐了。
崔浅浅对着高白灰说:“大诗人,你想到什么,如此悲壮。”
高白灰来到马面墙,轻轻拍拍夯土层道:“你知道这些城墙材料是什么吗?”
崔浅浅还真没注意城墙构成,她用手轻轻敲,才说:“我以前好像看过,这里没有石头,他们筑城是用当地黄土煮熟后夯击而成。”
哈哈,高白灰扬天大笑,他看着这些巨大城墙叹道,你只知其一啊。这些城墙还不到当时的万分之一,如此宏大的城墙靠煮是不行的。此地所有城墙都是用这里特有的白粘土、石英沙与石灰,掺和软糜子面,搅拌战俘和劳工、牲畜的鲜血,然后精打细夯,覆以耐沤的柏木柱,成为整体,城墙建立后,坚如铁石,凿不能入。因采用石灰,需要释放大量热气,蒸雾冲天,史家不懂建筑流程,误为“蒸土以筑城”。其实,这哪里是煮啊,就是人血粘稠而成。
崔浅浅吃惊说道:“这么浩大工程,竟然是用鲜血…”她不敢想象,放在墙上的手好像被什么刺中,一下子收了回来。
高白灰靠着城墙坐下,淡淡的说,要说这统万城,就要说说这里的主人和当年修建这个城池的人,其实他们是个好朋友,当然,好朋友未必能有好结果。崔浅浅笑道,看起来不仅仅是个诗人,还真是个历史学家。高白灰笑笑说,好吧,今天我们就把这段历史翻出来,就权当在这里为那些死去的英雄祭奠吧。
崔浅浅虽然内心觉得他话里有点不妥,倒也没有打断他。
统万城是一个复仇产物,从他建立到他被攻陷,仅存十八年。它存在每一刻都是一个绞肉机器,吞噬无数人的生命。如果真的要给这座城一个称谓,统万城不合适,死城才更符合它。统万城不仅仅是一个人复仇梦,更是一个民族的最后呐喊,可以说千古绝唱。
城主就是历史上大夏王国的建立者,匈奴王朝最后一代枭雄郝连勃勃。历史上对郝连勃勃评价并不高,而评价一个人条条框框太多,比来比去,早就失去郝连勃勃一生悲壮,虽后世有很多人又给他贴上暴君、荒淫、枭雄、军事鬼才,但这些都不是郝连勃勃,这些都是我们眼中的郝连勃勃。
真正的郝连勃勃其实就是一个为复仇而求生存的流浪汉。
郝连勃勃出生在匈奴铁弗部,严格看铁弗部是匈奴的一个另类族群。在汉朝击垮匈奴部后,百万之众的匈奴人为了生存不是投降就是西迁,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匈奴人没有远迁,继续生存在蒙古大草原,此时的大草原已经不是匈奴人天下,新搬迁的邻居东湖人后裔鲜卑和乌恒人逐渐控制这片肥沃土地,而他们把这些父亲是匈奴人,母亲是鲜卑人的混血匈奴人,也不再叫匈奴,而是称它为铁弗。
郝连勃勃正是铁弗部首领刘卫辰的儿子,如果没有任何变故,他跟着父亲放羊喝酒,长大后继承父位,然后娶妻生子终老于大草原,或许就是他的幸福生活。无奈他的命不好,那个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鲜血与荣誉并存的混乱年代。他想过幸福生活,估计没人答应,更何况他的父亲又联合前秦苻坚攻击了鲜卑代国,在这个有仇必报的年代,鲜卑人血管中也是容不得遗忘仇恨的族群。
一天晚上,鲜卑人袭击铁佛部,这是一场完美的袭击,彻底击垮铁弗部。如果到这里结束,对于小刘勃勃(郝连勃勃本名)未尝不是一个解脱。可惜是,虽然全族都被屠杀,但他,这个被仇恨浇灌的种子刘勃勃是幸运的,他在黑夜中竟然趁混乱逃出来。
失去家人和族人的刘勃勃,命运就像蒙古草原,一半是荒芜一半是赋予生命绿草。从此以后,逃避追杀和为复仇而生的刘勃勃在一次一次危机中,终于确定他的人生目标,那就是要把失去的拿回来,要血债血偿。虽然他还是个孩子,但在他的眼中不在有草原,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身负血海深仇的他,在风云变化漠北(此时已是北魏的天下),别说复仇就是活命对他来说都是奇迹。走投无路的刘勃勃只能去投奔自己母亲的家人鲜卑叱干部。闻之刘勃勃的到来,身为舅舅的叱干“他斗伏”却一头烦恼,毕竟作为鲜卑别部,他是没有能力得罪北魏王朝的,整个族群进行首脑峰会后,大家还是决定把刘勃勃送给北魏,解除本部面临的杀身之祸。当叱干他斗伏准备把勃勃送出时,他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朋友,也是唯一的一个朋友出现了,此人就是叱干阿利。
叱干阿利劝说“他斗伏”,鸟雀投人,尚宜济免,况勃勃国破家亡,此时逃命到我们部落?纵不能帮助他,也应该让他离开逃生。如果我们把他送给北魏拓跋部,实在不是什么好办法,这是让其他部落看不起的。
恐惧下的叱干部首领他斗伏已经听不进任何建议,作为首领,他顾不得什么仁义道德,对他们说铁弗部的下场不能再次上演到叱干部,为一个孩子而丧失整个牧场,为一个孩子而让更多族人去流血,他的却做不到。对于叱干阿利的劝说他有过心动,心动的代价要和全族人性命相比,就没啥顾忌。
叱干阿利见软的不行,就在半夜趁乱救走了刘勃勃。对于刘勃勃此时来说,叱干阿利是他的恩人,是他的朋友,在他最困难不畏惧强敌,放弃荣华富贵生活与自己一起逃命天涯,这份恩让刘勃勃发誓要用生命来回报。
两个人顺着永定河寻找自己生存土壤,也就是在这里,刘勃勃遇到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这个人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伴随他一生的女人,鲜卑部高平公没奕于的女儿,历史上没有她的名字,也没有对她的传记。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十多岁的刘勃勃(草原的孩子都比较早熟,历史记载道武帝拓跋焘十五岁就可以征战柔然)为她的美丽打动了,两个人在永定河伴立下海誓山盟,决定此生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鲜卑部高平公没奕于是后秦姚兴镇守宁夏的大将,此人雄霸一方,颇得后秦皇帝姚兴的重视,就连当时北魏对没奕于也颇为忌惮。在女儿的请求下,没奕于决定收留刘勃勃。从后世记载看,收留刘勃勃主要还是政治上的投机。
不得不承认鲜卑是一个奇怪的民族,匈奴后裔是鲜卑民族仇人,而没奕于并不在乎,看到女儿爱上刘勃勃,索性就把女儿嫁给这个浪子。此时,刘勃勃是幸福的,他忘记一切仇恨,爱情的滋润让他逐渐忘记自己目标,老婆孩子热炕头,在岳父的庇护下,他过上幸福生活,这对于一个刚成年的孩子说,无论从那个方面看,他此时都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
叱干阿利嗅到他内心深处的安逸,他清楚如果刘勃勃这种状态意味找什么,他找到刘勃勃进行了谈话,也就是这次谈话,刘勃勃意识到自己不能乐不思蜀,亡国的仇恨在刘勃勃内心荒漠中再次沸腾,他告别自己爱妻,和叱干阿利一起来到长安,投身于后秦皇帝姚兴做了贴身护卫,希望能在这里利用后秦的力量打败自己仇人。
这段时间是个苦难的日子,幸亏有叱干阿利相伴,才使得刘勃勃多次化险为夷,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他们相信,他们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