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乱悠悠—讲述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乱中有序的历史》
第13节作者:
村人老李
日期:2018-01-08 22:26:08
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所以在彼时听到“百姓”这两个字,切莫以为说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百姓,百官受氏姓也”,“百姓”的最初指的可是贵族阶级。在彼时能够称氏的人,都是得到承认的贵族。
现在意义的百姓在当时称“民”,而且多为“庶人”,“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广大庶人,是不能有氏的。不过随着宗法制的没落,一些下层人士也逐渐崭露头角,开始踏上仕途,比较知名的有烛之武,烛是地名,武是人名,烛之武意思就是烛地一个叫做武的人。这一听就是下层出身,连个氏也没有。
日期:2018-01-08 23:28:06
随着礼崩乐坏,臣弑君主、孽杀其宗、嫡庶相争、坠姓亡氏屡见不鲜,相应的同姓百世不婚的制度也遭到了破坏。晋平公就纳了吴国宗室女子(吴国、晋国都是姬姓),齐国权臣崔杼续弦时娶得是东郭氏女子(东郭氏、崔氏都出自姜姓),这种看似无足轻重的的通婚实际上表明了宗法制度开始混乱,“姓”的功能和意义渐渐退化,再加上郡县制的逐步普及,分封制渐渐崩解,以宗族为本位的社会形态逐渐演变为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形态。到了战国中后期,随着地位的提高,庶人也开始获得“姓”,“姓”逐渐变成了家庭、个人的代称,众多纷繁多元的“氏”也逐步和“姓”融合(主要是氏取代姓),统称为姓氏,也就是今天的姓。
“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而五帝以来之姓亡矣。”——顾炎武
而“百姓”也不再是百官之姓,真正成了普通民众的代指。
日期:2018-01-09 19:18:17
接下来我们再说“名字”。
同“姓氏”一样,古时的“名”和“字”也是分开的。
“幼名,冠字。”——《礼记檀弓上》
也就是说“名”是幼年取的,“字”是弱冠(二十岁)所加。按照孔颖达说法,孩子出生三个月后取名,这可能与古时围产期死亡率较高有关,满三个月确定能存活,长辈才为孩子取名,到了二十岁为人父的年纪,就要举行弱冠礼并取“字”,女孩子十五岁举行笄礼表示可以嫁人,也可取“字”。
日期:2018-01-09 19:54:08
“名正言顺”,这是孔子的名言。
鲁国人取名是很有讲究,《左传》中曾记载鲁桓公为儿子取名的故事,当时大夫申繻就提到了取名要讲究“五法六忌”。
五法分别是:
信法:按照出生时的情况取名;
义法:用祥瑞取名;
象法:因身体某个部位像自然界某种事物取名;
假法:借万物之名取名;
类法:用和其父祖相类相关的事物取名。
六忌,分别是不能用本国国名、本国职位、本国山川河流以及疾病、牲畜、礼器货币取名。申繻说“以国则废名,以官则废职,以山川则废主,以畜牲则废祀,以器币则废礼。”这其实跟此时兴起的“避讳”文化有关,尊长过世,他的名字将在一定时间段内是需要避讳的。如国君的名字和祭祀器物冲突,那这个器物就很难继续使用了,同理山川河流也是一样。所以“六忌”其实是为了避免给国家人民的政治生活带来不便。如果不慎取了相应的名字,没关系,人们总有折中的办法,给器物或者山川改个名字。如鲁献公名叫具,鲁武公名叫敖,而这恰是鲁国境内两座山的名,结果两座倒霉的山被改了名字,被按照其所处乡名重新命名。后来晋国正卿士匄访问鲁国,恰好问起这两座山的情况,鲁人就用乡名回答,士匄说这不就是具山和敖山吗,结果就被鲁人取笑了,“那是先君献公、武公的名讳。”士匄回国后就发出了“人之有学犹木之有枝叶”的感慨。可想而知,如果国君的名字与本国名起了冲突该怎么办,国名即没法不提,又无法更改,也就只好提前预防,不用国名命名人名了。
后来鲁桓公就用“类法”给儿子起名“同”,因为这个孩子与鲁桓公是同一天生日。
日期:2018-01-09 21:05:04
不过,有些人名就取得相对“就地取材”了。
鲁国叔孙得臣三个儿子的名就是来源于一场大胜仗,当时鲁国遭遇北狄入侵,叔孙得臣率军击败了他们,并俘获了北狄的三个首领侨如、虺、豹,叔孙得臣就用这三人的名字为自己的三个儿子命名,分别叫做叔孙侨如、叔孙虺、叔孙豹。侨如含义不可考,估计是音译,虺是一种传说中的毒蛇,今天的我们是不会用虺做名字的,就如同我们会用龙、虎还有牛、马作为名字,却少有人把狗、猪、鸡入名的。
另外,由于先秦时期和现在相距较远,属于华夏文明的发轫期,许多文字尚未出现或者分化,有些字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生僻,但在当时却是常用字,至于古今异义的现象更是普遍。再加上先秦典籍大量遗失,许多人事不传于今,有些人名是否是其正式人名都很难考证,以讹传讹在所难免(不仅表现在名字上,还有许多事情记载也是如此)。再加上各地方言所表达方式的差异,古人的名字常常让现代人觉得拗口,甚至搞笑。
如郑庄公名叫寤生,这是因为其母武姜生产时胎位不顺,取“忤逆而生”的意思,武姜还因此非常讨厌他,引发了一段家国大戏。齐桓公估计是皮肤比较白的缘故得名小白,总会让人觉得跟他的霸主身份相去甚远,看过《蜡笔小新》朋友更是不免觉得好笑了。齐桓公的大哥叫做诸儿,感觉萌萌哒,可实际上是一位很暴虐的君主。齐桓公的堂兄名叫无知,这个无知也坐过几个月的国君,后来被杀,他基本印证了“名副其实”这四个字。晋成公名叫黑臀,据传是其母怀孕时梦到上神用黑手抚摸胎儿的小屁屁而得名,笔者估计应该是晋成公屁股上有一块黑色胎记的缘故,同理的还有鲁成公黑肱、周公黑肩、楚国令尹公子黑肱。
日期:2018-01-09 21:30:24
还有就是当时地域语言的不同,如吴越两国,他们的语言和中原诸侯就不同。《孟子》里有“南蛮鴂舌”一词,“鴂”即伯劳鸟,伯劳叫声比较怪,与其他的鸟声不同。这是形容南方人的方言难懂,说话像鸟叫。《吕氏春秋》则直接称:“蛮夷反舌,殊俗异习。”“蛮夷”的言语与中原习俗不同,是“反舌”。”
日期:2018-01-09 22:22:51
先请大家看几句话:“滥兮挷堇挠瑁龞愒笥璨葜荩踔菅珊跚伛泷悖嫌韬跽眩で赜馍瑦伤婧雍!
念一念,解释一下是什么意思?
这是咒语?
错了。提示一下,这是一段歌词。
还是不明所以。
其实很正常,这是一段“越语”歌词。
这段歌词出自刘向的《说苑》一书,讲了一段关于楚国鄂君子皙(即前面提到的公子黑肱,因为受封鄂地,故称鄂君)的故事中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大家可以自行翻书,这里只说“越语”歌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