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乱悠悠—讲述春秋战国五百余年乱中有序的历史》
第14节作者:
村人老李 公子黑肱有一天他乘舟游河,划船的是一位越人,他抱着船桨,放声歌唱了起来。歌声的旋律非常美妙,但是公子黑肱却听不懂,因为是用越语唱的,“滥兮挷堇挠瑁龞愒笥璨葜荩踔菅珊跚伛泷悖嫌韬跽眩で赜馍瑦伤婧雍!
所以大家莫名其妙太正常了,这三十二个字根本没有任何含义,因为这些字只是标注的记音符号而已。
好在公子黑肱身边就有懂得越语的人,当场把这首歌翻译成了楚国文字:
今夕何夕兮,
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
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刘向没有记载这位翻译的姓名,但他即兴译诗,使得这篇被称作《越人歌》的作品成为了有史可证的第一首汉语译诗。
相应的,史料中记载的许多吴越名字都是类似的音译,其本意已不可考,大家不解其意太正常不过了
1965年,湖北荆州江陵望山墓群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宝剑,剑身有“越王鸠浅自乍(通“作”字)用剑”八个鸟篆铭文,经考证,“鸠浅”即“勾践”,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还有楚国著名令尹斗毂於菟也是音译,“斗”是氏,“毂”是古越语,意思是喂奶,“於菟”是古彝语,意思是老虎,这是因为传说他出生后曾吃过虎奶的缘故。
日期:2018-01-10 19:45:21
而字是名的延伸、并列或关联,正所谓“本名”、“表字”。
比如孔子,本名丘,字仲尼,这是因为其母亲曾在尼丘山祷告的缘故,“仲”字则表示他的排行。
比如屈原,本名平,字原,广平曰原。
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名回,字子渊,渊就是回水的意思。
前文提到的楚国令尹公子黑肱,字子皙,名和字一黑一白成为对比,同样的还有郑国公孙黑以及孔子的另一名弟子曾点(点是黑污的意思),这两人的字也都是子皙。
日期:2018-01-10 19:53:06
名和字的应用是很有讲究的。
在人际交往中,名是供长辈称呼自己所用,当然也可以自称,这是表示谦逊。平辈、朋友、社会人士应该相互称字,如果直呼人名的话,就会被视作不礼。这也是为何成人后要取字的原因,因为是成年人了,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至于卑对尊、下对上更是不能直呼其名,尤其是对于君主、父母的名,是绝对不能提的,否则更是大不敬了。比如管仲本名夷吾,仲是他的字,齐桓公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称他为“仲父”,而且规定齐国人在提到管仲时只能尊称其字,不得直呼其名。
所以前文我们提到士会又称士季、范季、随季,这就是氏+字的称法,是一种敬称。再比如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我们是可以按照传统氏+名的称法称他为屈平,也可以按照氏+字的称法尊称他为屈原。
还有一种特殊的称法,字+名,如秦国大夫百里视,百里氏,名视,字孟明,以字+名称孟明视;他的好哥们蹇丙,蹇氏,名丙,字白乙,以字+名称白乙丙。还有孔子的父亲孔纥,名纥,字叔梁,被称作叔梁纥。字+名也是一种尊称。但请注意,这是我们以第三人称叙述他的事迹时的称法,如果我们以士大夫身份穿越时空回到彼时与这些人物对话,是一定要称呼其字的。
日期:2018-01-10 20:29:42
前文我们还提到士会还被称作范武子、随武子,那这个“武”又从何而来呢?
这就是“谥号”。
谥号是人死去之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一个评定褒贬的称号。谥号并不是谁人都能拥有的,一般是君主、诸侯、重臣、后妃才有资格。关于谥号制度,《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从青铜器铭文研究表明,最晚形成于西周周穆王前后,之前周文王周武王的“文”“武”并不是谥号,而是生前的号称。
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三类:
上谥是褒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经纬天地”、“道德博厚”、“勤学好问”;“康”表示“安乐抚民”“合民安乐”;“平”表示“布纲治纪”“执事有制”。周平王、楚康王、晋文公就属于此类。
下谥是批评类的谥号,如:“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幽”表示“壅遏不通”,周厉王、周幽王就属于此类。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这一类的有宋愍公、楚怀王。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自称“始皇帝”,然后到儿子称二世,孙子称三世,如此千秋万世。可惜秦朝传了两世就玩完了,接下来的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士会去世后谥号为“武”,这就是士会被称作范武子、随武子的原因,是氏+谥的称法。
日期:2018-01-10 20:53:28
下面我们了解一些关于特殊类型的称呼。
就从最高领导开始吧。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则称“王”,周朝沿袭了这种习称也称“王”,又因为周王以上天之子自诩,故又称“天子”。臣子称呼天子可以用“王””、“大王”、“天王”或者“大君”。天子自称则用“孤”、“寡人”、“余”、“余(予)一人”、“朕”,有时也自称“不谷”。“寡人”“孤”都是表示自己是寡德之人,“不谷”表示不结谷子,也是德行浅薄的意思,这是君主的谦称,所以也适用于诸侯国君甚至世卿大族宗主的自称。但是“余”、“余(予)一人”、“朕”是只适用于天子,诸侯君主是没有资格用这些自称的。据记载,孔子去世后,鲁哀公发诔文进行沉痛哀悼,“老天真是不慈悲呀,不肯留下这样一位智慧的老人,让他辅助余一人当好国君,现在,我茕茕孑立,痛苦万分。呜呼哀哉,失去了尼父,我都没有效法的对象了!”结果却招致孔子弟子端木赐地批评:夫子在世时国君不能重用他,夫子去世了却发诔文悼念,还有身为诸侯自称“余一人”,这都是不合乎礼法的,“君两失之”。
端木赐称鲁哀公“君”,这是一国之长的意思。在彼时,所有诸侯国不论大小均可以称其国君为“君”。另外还有一个称法,“公”,不过在运用时有所限制。周朝有五等爵位:公、候、伯、子、男,称呼诸侯国君按照就爵位,如宋国是公爵国,诸侯会见时就会尊称其为宋公;齐国是侯爵国,那么大家就会称他为齐侯;郑伯、秦伯道理相同,都因为是伯爵国家;像邾国是个子爵国,大家提到其国君时就会称其邾子。不过这主要体现在生前,死后就可以一律称公,像郑庄公、秦穆公,就连邾国国君也可以被称为公,如邾文公。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