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半世》
第60节

作者: 东征提督李如松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8-01-25 12:05:31
  这就造成了现在安邦彦对贵阳城是攻城攻不下,用的巫术也不好使,他是看在眼里闹心在心里。但是好在安邦彦此人的鬼点子还真不少,他是一招不行就换另一招。
  在“厢楼”被明军烧毁之后,安邦彦又让水西叛军的士兵准备了一万多个竹笼子。然后安邦彦命令水西叛军的士兵在这些竹笼子中填满了泥土。
  接着安邦彦令军队将这些个竹笼子在贵阳城的次南门(德化门)外垒成了一个大高台,高度都比贵阳城的城门高出一块。安邦彦企图用此招数,准备一探贵阳城中明朝方面的虚实,这正是所谓的站得高看得远。
  就在安邦彦这些叛军垒完竹笼台子后没多久,驻守在贵阳城谯楼的巡按史永安就发现了叛军的小动作。史永安在谯楼上看到叛军用竹笼子垒成的高台,正在观察贵阳城内的一举一动,史永安就马上开始同下属商讨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在同手下讨论过后,史永安决定采取军门旗牌官李良才所献的计策,也就是利用贵阳城里可动用的木材砖石加高贵阳南城门的高度。所以史永安命令明朝士兵将贵阳城内永祥寺的大钟楼拆除掉(大钟楼的砖石木料极多),而后用拆除大钟楼得到的砖石木料在贵阳城次南城门(德化门)修筑了一个高楼。
  明军通过拆除大钟楼所修筑的高楼,完全高过了叛军的竹笼子高台。这就使得安邦彦的水西叛军士兵,即使是站在竹笼子摞起来的高台上,也无法在窥探贵阳城中的一切了。因此安邦彦遂放弃了这些竹笼子,之后明军也在史永安的带领下,利用发射火箭将这些叛军的竹笼子全部烧毁了。
  竹笼子战术失败后,安邦彦又统领水西叛军在之后不断地攻打贵阳城。不过还好贵州巡抚李枟和贵阳各城门守卫的官员将领防备措施得当,每每都将攻城的水西叛军击退,粉碎了安邦彦企图快速夺取贵阳城的目的。
  日期:2018-01-26 15:13:02
  而在贵阳城被安邦彦的水西叛军围困了近两个月之后,贵州总兵张彦芳通过这段时间筹集够了粮草后,就统率着两万多的明军,从贵州的铜仁府向贵阳城进发,试图去解贵阳城之围。遗憾的是贵州总兵张彦芳由于轻敌冒进,导致了明朝援救贵阳城的军队是先胜后败。(明朝的贵州总兵是春夏时期驻扎在贵州布政司的首府贵阳府,等到了秋冬两季的时候,驻地则是在贵州布政司的军事重镇铜仁府,这也是为什么安邦彦的水西叛军会选择在二月的时候去攻打贵阳城,因为这时贵阳城的防务相对来说是最薄弱的)。

  在最开始的时候,贵州总兵张彦芳和都司黄运清带领着明军在贵州的新添卫(新添卫位于今贵阳市乌当区新添寨镇附近),通过冒死拼杀曾大败水西叛军。接着明军乘大胜之威,在同水西叛军的作战中也是屡屡获胜,看似张彦芳的明朝援军,极有可能解贵阳之围。不过正所谓是骄兵必败,由于明军的连战连捷,使得张彦芳遂有了轻敌的心理。
  而安邦彦正是利用明军的这种轻敌心理,让其手下的水西叛军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然后在贵阳城不远的龙里地区设下埋伏。与此同时安邦彦在龙里战役之前就嘱咐手下,如果能全歼明朝援军,那就就地歼灭。如若不能则放出一条路,让这些明朝援军向贵阳城那里逃窜,这样就可以让这些明朝援军,去消耗贵阳城中本来就不多的粮食(安邦彦指挥作战的能力,这么看也绝非是等下之辈)。
  最后果不其然,张彦芳的明军正是在贵阳城附近的龙里地区,因为疏于防范而被水西叛军打得溃不成军。而且不出安邦彦的所料,贵州总兵张彦芳和都司黄运清的明朝援军的确杀出了一条血路,逃向了贵阳城并从南门而入。因为贵阳城内的官员和守将都认识张彦芳和黄运清,再加之通过哨探贵州巡抚李枟早已得知了这是己方的援军,所以才将他们放入城中。可是这些明朝败军的进城,也造成了贵阳城里粮食供给的负担变得更加沉重了。

  日期:2018-01-27 11:57:45
  最后果不其然,张彦芳的明军正是在贵阳城附近的龙里地区,因为疏于防范而被水西叛军打得溃不成军。而且不出安邦彦的所料,贵州总兵张彦芳和都司黄运清的明朝援军的确杀出了一条血路,逃向了贵阳城并从南门而入。因为贵阳城内的官员和守将都认识张彦芳和黄运清,再加之通过哨探贵州巡抚李枟早已得知了这是己方的援军,所以才将他们放入城中。可是这些明朝败军的进城,也造成了贵阳城里粮食供给的负担变得更加沉重了。

  同时安邦彦一看不能立即攻陷贵阳城,索性对贵阳城采取了断绝其饷道的战术(由于此时贵州布政司不少的地区,都被安邦彦的水西叛军所占领了,所以很容易的就能做到断绝贵阳城各处的饷道)。安邦彦这是彻底准备带领水西叛军长期的围困贵阳城了,这样也使得贵阳城中明朝军民的日子更加难熬了,因为城内的粮食毕竟是有限的。
  而在贵阳城被安邦彦的水西叛军围困了四个多月,也就是到天启二天(1622年)六月的时候,贵阳城内的粮食的确是亮起红灯了。鉴于贵阳城城内粮食的紧张情况,巡抚李枟与巡按史永安等一众官员商议后,决定开始对贵阳城里的明朝守军实施限量减量的粮食供应(也就是史记记载的“每兵粮一仓升,定价一分五厘,日给米五合,兼银七厘五豪,其名曰银米兼支”)。
  在贵阳城被粮食不足闹得困顿危难之时,城中的明朝士绅们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贵阳城内的这些明朝士绅,在贵州巡抚李枟的号召下,也积极筹措粮食,最后是“得市米斗六百石(一石为一百二十斤),则仓斗千石矣”。
  之所以明朝的士绅们积极的捐粮,一个是贵州巡抚李枟的动员工作做得好。再一个就是这些贵阳城的明朝士绅也明白,贵阳城如果被安邦彦的水西叛军攻破,他们也没什么好果子吃。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这个道理他们比谁都懂。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